9月16日7时,台风“贝碧嘉”在上海浦东临港登陆后,一路向西,横扫上海全境。这个1949年有记录以来正面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裹挟着巨大雨量,让上海一度按下暂停键,机场停航,地铁停运,高架道路封堵,外卖停送……
面对台风,在防灾救灾第一线里,平安产险理赔人员穿着橙色冲锋衣,冒着风雨,快速理赔,参与救灾,努力让上海加速回归日常烟火气。在“央视财经金融强国——上海金融之夜”节目上,这一幕成为金融护航实体经济的典范案例。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空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资本、技术和能量等各类要素不断向城市聚拢,变得更加集中,一旦遭遇突发和风险事件,就可能对城市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造成广泛而严重的影响。增强城市韧性成为世界城市的一道“必答题”。
平安产险助力打造韧性城市正是财险业践行大保险观,探索金融强国的一个生动写照。平安产险强化树立大保险观,立足保障主业,从“人、技、保”三个要素,构建“保险+科技+服务”模式,不断丰富保险内涵和外延,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服务,支持筑牢灾害防护网,让城市在风险面前快速“自愈”。
人:一支平安志愿者应急救援队,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人是城市生命体的细胞,是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唯有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增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坚实的根基上构筑起城市应对灾害风险的抵御力和复原力。
每当灾害发生,保险理赔、风控人员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客户提供救援和服务,也积累了丰富的风险防范和处置经验。在应对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期间,平安产险就投入了460人次的救援人力、230台次的查勘车以及182台次的施救车辆,提供了1820次拖车服务。
这一抹勇敢逆行的平安橙身影还出现在四川泸定县地震、超强台风“杜苏芮”、海南“摩羯”台风等救灾一线,全力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介绍,今年,平安产险理赔队伍还联合蓝天救援总队开展了应灾救援专题培训,并成立了“平安守护者应急救援理赔先锋队”,进一步夯实理赔队伍救援专业能力,筑牢防灾减灾基层防线。
为更好助力提升基层应急协同应对能力,从2019年开始,平安产险在平安集团“平安守护者行动”指引下,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探索了“1+N”防灾减灾救灾模式,通过组建一支平安志愿者应急救援队,提供风险排查、应急演练等N项服务,进一步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持续增强大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多年来,平安产险志愿者应急救援队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园区、乡村,向大众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消防演练、救援培训等,助力基层增强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火灾防范一直是基层防灾减灾和应急工作的重点内容。为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12月12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与中国平安在南京举办了以“平安守护·防患未‘燃’”为主题的2024年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公益活动。活动上,平安产险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发布了《城市重点消防安全与火灾防控指引》。
据悉,该书是一本面向社会大众普及城市火灾防范知识、增强公众安全意识的科普读物,汇聚了行业协会、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专业学者对城市消防安全的多年研究和实践成果,以及平安产险多年来的承保经验、风控实践及理赔大数据等多维度分析成果,从家庭消防安全到企业安全防范,从火灾预警到初期灭火,从逃生自救到灾后重建,通过案例剖析、原理阐释和使用操作指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社会公众掌握火灾避险自救技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好自己、减少财产损失。
基层应急管理现代化需要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的有效途径,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随着《城市重点消防安全与火灾防控指引》走入千行百业、千家万户,基层应急能力也将持续提升,为韧性城市建设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技:一套自主搭建的鹰眼系统,打造以科技为核心的风险减量服务
科技创新是增强城市韧性的重要基础。积极应用新技术手段,可以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技术支撑。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的快速发展,保险业也积极运用科技赋能提升保险业务效率,强化提升风险减量服务能力。
2023年1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鼓励保险公司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重塑风险减量服务理念。
长期以来,平安产险积极运用科技力量赋能灾害管理。这也成为平安产险开展风险减量的最鲜明的特色。
平安产险自主搭建了“鹰眼系统DRS2.0”,应用时空大数据引擎、气象灾害模型、卫星遥感、机器学习等多项技术,聚合超2万亿条地理、灾害、气象、保险数据,可以提供灾害预警、风险筛查、巨灾风险管理等多场景服务,贯穿“保前-保中-保后”的全链路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据介绍,今年“贝碧嘉”台风来临前,平安产险通过鹰眼系统筛选可能受台风影响550余家企业客户,逐一及时发送防灾贴士、灾害施救指南、风险案例,并对近50家潜在高风险客户实地风勘,给客户配备防汛沙袋,检查水淹预警器运行状态等。此外,还给300多万客户发送了预警信息,提醒大家把车辆移到安全地方。
“当系统根据模型,计算出暴雨落区或洪水淹没范围后,将在灾害发生前24小时,通过多渠道向客户发送灾害警示,告知防灾策略。”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科技让保险服务从事后补偿向事前管理转型成为可能。
同时,平安产险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的运用,推动升级智慧用电、消防安全物联网及水浸智能监测技术,建立“物防+技防”维防控体系,实现实时、精准地风险管理。在深圳,平安产险运用物联网信息化技术,通过为客户安装物联网监测设备,建立非居用户可燃气体浓度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对非居用户燃气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燃气泄漏等安全隐患,实现燃气安全前中后端全方位风险管理。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织就一张安全智能防护网,让城市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逐渐变成可能。
保:一系列安全保障产品,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种风险转移工具,保险机制能够发挥损失补偿、防灾防损的功能,可以增强家庭和企业在遭遇灾害风险冲击之后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在建设韧性城市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台风“贝碧嘉”“普拉桑”登陆上海后,平安产险落实应赔尽赔、应赔快赔,累计赔付超1.3亿元,助力在沪的近1200家企业及超4100户家庭恢复生产生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较多且分布领域广、发生频率高,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极端天气明显增多,由此造成的气象灾害随时可能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险业新“国十条”就将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放在了保险业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首要位置。
据了解,早在2015年,平安产险就积极参与了广东省巨灾保险试点,目前已在深圳、北京、广东、湖北、黑龙江、广西、陕西、青海、西藏、厦门、大连、宁波等多省市,就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并结合各地需求,广泛开展巨灾指数保险、巨灾救助保险、复合型巨灾保险等保险产品试点工作。
其中,不同于一般巨灾保险,巨灾指数保险以强降雨和台风作为受灾指数,一旦触发赔付条件,无需实地查勘定损,即可按照保单规定核定赔付金额,直接支付,极大提高了救灾效率,有利于灾后重建复产,切实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比如,今年广东梅雨季,肇庆市出现罕见的大范围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4月24日,根据广东省巨灾指数保险平台提供的实时监测数据,肇庆市巨灾保险的成灾指数为77.88%。灾害发生后,作为肇庆市巨灾指数保险的独家承保主体,平安产险肇庆中支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启动巨灾指数保险预付赔款程序,按照触发肇庆巨灾的第四层赔付,预付赔款4000万元,有效助力灾后重建。
成立36年来,平安产险立足保险主业,持续创新保障供给,推出了巨灾指数保险、安全责任险、家庭财产险、企业财产险、意外健康险等一系列的保障产品,覆盖人身伤亡、房屋财产损失、救灾物资费用等,形成灾害风险保障全场景,不断织密城市减灾减损保障网。
践行大保险观生动写照:从人、技、保助力打造韧性城市
“韧性”这个机械工程概念,原本指在受到外界冲击情况下恢复原状的能力。在城市治理中,韧性内涵包括了应对灾害的适应力(灾前)、抵御力(灾中)和恢复力(灾后)。而保险业具有风险分散和风险管理功能,天然契合韧性城市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保险机构风险保障、风险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保险保障的需求正逐步从单纯的风险保障功能转向全流程、全周期的保险服务。
在建设金融强国的新征程中,保险企业要树立大保险观,立足“金融为民”,不断拓展和丰富保险内涵和外延。平安产险聚焦“人、技、保”三个要素,构建助力打造韧性城市的服务体系:灾前依托科技赋能提供灾害预警,不断助力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助力提升城市的适应力;灾中,依靠平安党员先锋队、志愿者救援服务队快速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开展救灾,助力提升城市的抵御力;灾后发挥保险本源职能,通过快速理赔、主动预赔,提供及时风险补偿,助力提升城市的恢复力。
可见,平安产险充分发挥保险、科技的专业优势,融入打造韧性城市全流程,展现了保险分散风险、风险减量、风险补偿等丰富功能作用,成为践行大保险观的一个生动写照。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保险业大有可为,也要大有作为。保险机构正牢固树立大保险观,在提高经济韧性、增强市场活力、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积极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稿件来源:平安产险辽宁分公司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