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伊茂林
临淄区齐都镇河崖头村西南,竖着一块刻有“营丘城故址”的石碑。相传这是姜太公封齐建国的核心之地。
时光回转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从今天陕西西安一带,有一大队人马正急匆匆向东进发,他们的目的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营丘,即今临淄一带。为首的是一位须发飘飘的长者,他正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创建周王朝的最大功臣姜太公。
姜太公率领人马赶往营丘(AI生图)
以法治国,稳定社会秩序
西周初年,采取封邦建国的方略,也就是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作为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太公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他被封到营丘,建立齐国。
受封之后,姜太公马不停蹄,率领人马直奔营丘。一天黄昏,他们抵达营丘附近扎营休整。深夜,姜太公耳闻有人窃窃私语:“这些人慢条斯理,睡觉时鼾声如雷,哪有赴都建国的样子?”此言传入姜太公耳中,他顿时睡意全无,当即下令全军整装,星夜兼程直扑营丘。及至破晓时分,姜太公一行已抵达淄河之滨,恰逢莱国军队渡河前来夺取营丘。原来,莱国与营丘毗邻,是商代属国,莱侯意图趁姜太公立足未稳,伺机抢占营丘。面对突如其来的敌军,姜太公毫不畏惧,从容指挥应战。在淄河西岸,两军对峙展开激战。姜太公运筹帷幄,将士们奋勇杀敌,莱军溃不成军,败退而去。姜太公乘势挥师进驻营丘,齐国由此正式立国。
齐国建立之初,姜太公的首要任务是稳定民心、维持社会秩序。当时,有个名叫营荡的司寇,他表面顺从却暗中违背法令,以邪说蛊惑民众。姜太公明察秋毫,果断下令将营荡处斩。此外,还有被世人尊为“贤人”的狂矞、华士兄弟,他们虽自给自足,却拒绝对天子称臣,也不为诸侯效力,对新生的齐国采取不合作态度。姜太公认为他们自私自利,无视国家义务,实为害群之马,下令将他们诛杀。经过采取这一系列果断举措,齐国上下再也没有敢违抗法令之徒,社会秩序迅速恢复稳定。
尊贤尚功,招揽天下英才
姜太公在政治层面实施了尊贤尚功的策略。他精心选拔具备才能的人担任官职,广泛吸纳当地东夷土著中的精英,使他们融入齐国的统治体系,从而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才一视同仁,无论亲疏,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一用人策略打破了西周时期以血缘关系为尊的“尊尊亲亲”思想的桎梏,实现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姜太公将人才选拔提升至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了“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体系。其中,“六守”即仁、义、忠、信、勇、谋,这六大要素构成了评判人才的标准;“八征”则是全面考察人才品德与能力的八种方法,涵盖交谈、辩论、财物诱惑、女色考验、应对危难、酒宴表现等诸多方面;“六不用”则明确指出六类不可任用的人,包括奸佞小人、骗取名誉者、假公济私者、内讧捣乱者、结党营私者以及嫉贤妒能者。姜太公这些开创性的用人之举,为齐国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尊贤尚功”成为齐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
在治理方针上,姜太公推行了“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他深知尊重东夷民众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没有强行实施周礼。姜太公睿智地认识到,若在齐地强推周礼,很可能引发民族矛盾,对国家稳定与治理不利。他依据齐地的实际情况,创立了一套既能让齐民欣然接受、又不违背周礼原则的新制度。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民心,也有效激发了齐民共建国家的热情。历史证明,姜太公这种“以俗治国”的策略极大地推动了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交融,为齐文化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齐国故城排水道口
商工立国,奠定崛起基础
姜太公在经济层面推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战略,展现出卓越的远见。齐国初建之时,沼泽密布、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业发展困难重重。姜太公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矿藏与鱼盐资源,大力发展冶炼、丝麻纺织、盐业加工等手工业,全力推进商业繁荣。同时,他还实施了与各国通货的外贸政策,进一步拓宽了经济领域。在这一系列开放政策的引领下,齐国所产冠带衣履远近闻名,畅销天下,吸引了诸侯们纷纷前来朝拜。齐国国势日盛,逐渐由偏远的小国崛起为富庶的东方大国。
封齐建国之后,姜太公不仅在齐国治理有方,更在西周都城镐京担任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为国家出谋划策。他的长子齐丁公姜伋也肩负重任,虽未直接治理齐国,却在镐京以虎贲氏之职统领王宫卫戍部队,确保王室安全。齐国建立后的三十余年里,营丘主要由姜太公的三子丘穆公负责镇守。在周成王时期,发生了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同时淮夷、徐夷以及“殷东五侯”也起兵反叛。在这场危机中,姜太公与其子共同协助周公旦,他们或坐镇京都运筹帷幄,或亲自领兵东征平叛,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最终,他们成功平定了叛乱,为周朝的二次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周成王逝世后,姜太公父子又承担起了辅佐新任太子的重任,并与其他重臣共同扶持太子姬钊登基,即历史上的周康王。周康王六年,姜太公辞世,其长子齐丁公姜伋继任太师之职,继续掌管周王朝的军政大权。
姜太公铜像
著书立说,尊为百家宗师
姜太公一生功勋卓著,尤其在军事方面的成就最为耀眼。他继承发展了东夷蚩尤、后羿等先辈的兵法策略,被誉为周朝以来的“兵主”和“武祖”,被尊为兵家的开山鼻祖。唐太宗登基后,为了实现“安人理国”的宏愿,甚至自称是姜太公的化身,并建立了太公庙以表敬仰。唐玄宗更进一步,他下令全国各州均须建立太公庙,每当军队出征时,须往太公庙进行虔诚拜谒。唐玄宗还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使其与文圣孔子拥有同样的地位。至宋真宗时期,姜太公又获封为“昭烈武成王”,其尊崇地位可见一斑。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时期民间关于姜太公的神话传说越来越多。到了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所创作的小说《封神演义》更是将姜太公神化,使他由历史人物升华为民间顶礼膜拜的“神上神”。姜太公的影响不仅限于兵家,儒、道、法、纵横等诸家学派都把他奉为重要人物,尊称其为“百家宗师”。
姜太公深邃的军事思想,被后人精心整理编纂于《六韬》一书之中。该书采用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对话的形式撰写,共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合计六十篇。《六韬》所阐述的战争观念以爱民为基石,提出了以文伐为轴心、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超战略。整体来看,《六韬》既深刻探讨了战争的本质问题,立足于仁德与道义的制高点,又详尽剖析了各种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战争策略。此书因而成为系统性的军事理论巨著,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武学教育的核心教材,成为武将的必读兵书。
姜太公祠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