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是之
整理修改书稿,需要了解一下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查到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对这段历史做了分析。
本文做了简单梳理,并试着回答一下:休克疗法,为什么让俄罗斯真的休克了?
同样是经济改革,中国经济高歌猛进,而俄罗斯却萎靡不振?俄罗斯失败的原因在哪里?两国之间的差异在哪里?
1.什么是休克疗法
所谓「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又称「新自由主义的药方」,其背景是苏联解体之后经济依旧萎靡不振,叶利钦急于摆脱原有的路线和困境,实施的一套战略转轨方案。
其基本要点和方向是,市场自由化、私有化,削减公共支出、严格限制货币和信贷增长。目标则是推动经济发展,把俄罗斯变成一个现代化繁荣的资本主义国家。
至于为什叫「休克疗法」?主要是为了求快。因为叶利钦一手埋葬了苏联,他急需成绩来证明自己,需要用成绩来巩固其地位。
加上苏联时期经济的崩溃,让他和幕僚们都对原有模式彻底失去信心,于是热情地拥抱了当时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也就是「新自由主义」。
他要求经济快速转轨,要在几年内从原来的苏联 socialism 彻底转变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以才迅速强推一整套激进的改革方案。
叶利钦要的是不破不立,先砸碎万恶的旧秩序,才能迎来崭新的新世界。
另外,美苏几十年争斗的结果,让叶利钦认为美国强大的两个关键因素,是经济自由化和民主选举。
所以不仅是经济上的全盘西化,改革之初叶利钦在政治制度上,也是信心满满地引进了西方选举制度。
结果是「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蛋」,「休克疗法」既没有给俄罗斯带来经济自由,也没有给俄罗斯带来民主政治。
三十年过去了,从叶利钦到普京,「战斗民族」的传说依然流行。但说起俄罗斯,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那个「硬汉」普京,而不是某个著名的企业或产品。
这个印象,就是今天俄罗斯的真实写照,喜欢强硬的战争,却拿不出像样的产品,工业强国的「人设」也崩了。
2.俄罗斯为什么会失败
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基本构想是,通过国企私有化,把它们从国家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并进一步改造成市场上正常的资本主义企业。
但是,理论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苏联时期留下来的官办垄断性经济结构,在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大问题。
首先,大型国企的私有化,并没有真正放开市场,而是变成了名义上私有,实际上还是借助原有权力垄断的寡头企业。
与此同时,国企从原来的靠行政垄断生存,转变为在市场中竞争,必然需要转变管理模式和工作作风,也就就必然会有部分因为转型失败、效率低下而遭淘汰。
这是一个正常的、不得不经历的「排毒」过程,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必然有人会失业,收入会下降,这部分人和企业一样也需要重新面对市场的竞争和挑选。
但俄罗斯没有扛住压力,没有让改革后的企业自生自灭,面对市场「向死而生」。
即使工厂都要倒闭了,也不解雇工人,仍然让他们待在工厂里,「一起等死」。
最后俄罗斯的解决办法是,通过直接资助和提供廉价信贷资金来维持企业生存。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改革跟没改一样。
(△ 1992年-1998年 俄罗斯工业产值变化统计)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在纵容特权成为垄断寡头的同时,并没有给底层民众松绑。
自由劳动和买卖依然受到严厉限制,市场的行政准入依旧非常严格。也就是说,底层的市场活力并没有因为改革而释放。
另外,俄罗斯宣称欢迎外商投资,但并没有吸引多少外资进来。
除了在石油和原材料方面的一些投资,以及在俄罗斯出售西方的消费品,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投资机会。
资本是很诚实的,虽然俄罗斯全面拥抱西方模式,政治上的热切并未让市场上的投资者真正长远看好俄罗斯。
简而言之,「休克疗法」那些的要点和方向,在俄罗斯上层看上去如火如荼、热闹非凡,但在底层人民和市场上却是名存实亡,只剩下看上去的美好。
3.中国为什么会成功
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很多领域一般民众同样很难进入。
当年处罚违法经营行为的严重程度,可能今天的人都难以想象,轻则罚款,重则定性为刑事罪名,甚至还有死刑。
广为人知的「投机倒把罪」,直到1997年才从刑法中移除,而直到2009年才彻底从法律中去除了与「投机倒把」有关的条文。而投机倒把不过是赚个差价而已。
但值得庆幸的是,严酷的制度环境并没有吓退中国人市场掘金的热情。只要制度漏出一丝缝隙,人们就会逐渐地把这一丝缝隙挤大,最后迫使制度制定者重新审视市场的合理性。
当然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做出了牺牲和努力,这些人中既有底层民众,也有小老板、企业家,当然也包括很多学者和体制内官员。
时至今日,回头来看,如果做一个不太严谨的对比的话,大致有以下五点。
第一,俄罗斯的国企改革,有私有化之名,却没有私有化之实。
中国国企虽然改革的不彻底,但整体大方向上还是在向市场化靠拢。
当然行政垄断依然存在,但没有形成绝对的寡头垄断。
第二,同样是面对国企改革过程中的阵痛,俄罗斯没有扛住,又走了回头路,形成了实质上的倒退。
中国同样面对「价格闯关」失败、工人下岗、通货膨胀等诸多问题,虽然也是一波三折、颇为惊险,但最终还是扛住了最艰难的时刻,后来便是一路高歌猛进,经济腾飞。
第三,同样是面对整个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俄罗斯「休克疗法」市场化的口号喊的响,但市场的大门却始终没有敞开,没有给底层人民以机会。
而中国这边,虽然在观念认识上没有那么超前,甚至是趋于保守,但市场的大门却是「虚掩」的。
人们想开拓一个新市场,虽有重重阻力但终究还是把这个「市场之门」越撑越大,直至今天开放成为共识。
第四,同样是对外开放,俄罗斯既没有真的开放,也没有做好准备。
中国则相反,既是真的开放,也通过加入 WTO 的机会做好了心理建设和制度准备。
从结果来看,外资的判断是准确的,外资的引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仅是金钱资本,还有技术储备和管理知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第五,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改革的努力方向上,俄罗斯是明显「自上而下」的,在高层智囊机构、制度设计师设计完成制度后再推动实施。
但中国的努力方向则恰恰相反,是一个明显「自下而上」的过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小岗村为标志,农业、工商业领域的很多探索,最开始并没有什么来自顶层的设计和指导。
更多的是,底层摸索出了新的合作方式,通常会经历「肯定-否定-批判-再肯定」的一波三折,逐步确认其合法性,最后以法律形式固化下来,形成改革成果。
这期间,很多人的命运就在时代的飘忽不定中被改变。
其实改革的过程都是在试错,顶层设计是拿大钱试错,拿着全俄罗斯人民的钱财和命运试错。船大难调头,试错成本当然就会很大。
而自下而上的摸索,是拿小钱在试错,大都是拿自己的钱试错,出错了也是自己承担后果,后果基本不会扩大,试错成本也就相对较小。
自下而上的渐进改革,虽然看上去有些慢,甚至有时候会进一退二,但只要允许试错、实事求是、有错就改,总体上好过俄罗斯的激进式变革。
当方向正确的时候,慢才是快。俄罗斯的急于求成,反而是欲速不达。
4.对历史的误解
《苏联体制的终结和新俄罗斯》一书中还对一些政策细节做了分析,但作者的理论问题让他对历史的理解产生了很多偏差。
而读者如果无法区分理论与历史的不同,很可能会被带偏。
书中几处硬伤,简单点评一下。
比如这一段,作者认为俄罗斯的改革措施,是美国早就抛弃的东西:
由于苏联寻求市场改革,一些试图认识并证明市场化合理性的改革者发现他们自己也为200年前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思想所吸引。这种思想认为:不受管制的市场交换经济在各个方面都能保证经济最好地运行;他们还进一步认为,国家管制市场运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任何努力,不论其意图多好,都只能使经济运行更糟;最后,这种思想宣称,只要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那么市场就能正确地发挥作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就抛弃了早期的不受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并发展了各种形式的国家对其经济的管制措施。随着国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产生了一种新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只有在积极的国家管制之下,资本主义经济才能有效运行。
也就是,作者认为,俄罗斯向西方学习,不应该学习200多年前的古典自由主义,而应该学习的是今天美国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想。
很明显,作者只是从美国大萧条就得出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失败和过时,并认为美国抛弃的就是被历史淘汰的、就是错的,其他国家也就没有必要去学习借鉴。这中间的每一步推理都是错的。
作者对美国大萧条的认识,并未超出「罗斯福新政拯救了美国」这样的水平,大致和我们这边的高中生水平相当。
再比如这一段,作者认为是价格自由化导致了通货膨胀:
价格自由化,这一休克疗法的主要问题,产生了比预期更为严重、时间更长的通货膨胀。最初的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的爆发是由商品相对于俄罗斯居民的巨额储蓄十分短缺造成的,它带来的副作用根植于俄罗斯的经济之中,难以根除。
众所周知,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货币增发,价格上涨只是现象。
这里作者对通货膨胀的错误定义和理解,停留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上,使得他将着眼点都放在了价格的上涨,而忽视了现象背后更本质的原因——货币增发。
相反,作者认为俄罗斯实施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
后苏维埃俄罗斯的货币政策一直围绕一个均值变动,而这个均值只能被理解为紧缩货币政策的反映。
将货币和信用保持到最少,这被称为是“紧缩货币政策”,其目的是遏制通货膨胀。我们在第9章已经看到,在后苏联时期最初的几年里,紧缩货币政策使得货币增长率低于通货膨胀率(见图9—2),而通货膨胀率也从1992年的2510%逐步下降到了1995年的130%。
注意看,这张图的纵轴是月平均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1992月平均增长 17.7%,乘以 12,那么一年就是 212.4%,那也是增长了两倍多,放大了3倍。
简单计算一下,1993年,年增长率 177.6%,较上一年放大了近 3 倍;1994年,112.8%,大致增加一倍,是上一年的 2 倍;1995年,102%,也是增加一倍,上一年的 2 倍。
这四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作者用一个月平均增长率表示,看上去好像增长不太快,但要知道,每年的货币增发是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增加的。
这四年货币连续增发的实际倍数计算,应该是这样的,3×3×2×2=36倍。
也就是,俄罗斯这四年的货币供应量放大了36倍,3600%,作者管这叫「紧缩的货币政策」?
作者是不是对「货币紧缩」有什么误解?
下图是居民消费价格和 GDP 变化情况,到 1995 年底,居民消费价格与 1991 年底相比上涨了 1411 倍,1990 年底相比上涨了 3668 倍。
1991 年在莫斯科乘一次地铁只需花 0.05 卢布,到 1995 年则涨到了 400 卢布。
经济萎靡不振,物价却飞速上涨,除了货币超发之外,没有其他原因。
就是这些书中数据都足以说明,作者的经济学理论有很大问题。
作者之一科兹(David M.Kotz),是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苏联问题专家,现任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
此外作者还误解了中国成功的原因,虽然不是全错,但不够准确:
在建立市场体制的战略上,中国和俄罗斯的主要区别是,中国的战略是由中国领导人设计的,这些领导人都能密切关注其现存经济体制的特点,并懂得渐进的、由国家管理的经济转轨的优越性。
当然作者的评论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作者认为,企业的运行环境,要比企业的所有权形式更重要:
将企业交给私人所有并不能够保证它有效地运行。有很多因素决定经济的有效性。所有权形式的相对重要性被提倡休克疗法的人夸大了。一项对在俄罗斯环境下企业所有权形式对经济成功的影响所作的精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与企业必须在其中运行的环境相比,企业的所有权形式要次要得多。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在企业属于国家所有时,使俄罗斯国有企业对市场信息作出有效的反应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企业私有化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企业行为合理化的主要障碍在于企业的经济环境,不在于所有权形式。
简单来说,这本书作为史料可以参考,但作为理解俄罗斯「休克疗法」失败的根源,是不合格的。
5.总结和启发
俄罗斯的失败在于,没有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普通民众,也没有让底层民众更多的市场空间,所以一直休克到现在。
其实这本书的第一版书名更准确,《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休克疗法」本质上可以说是,典型的上层设计自负,外加知识分子僭妄,在俄罗斯进行的一场社会实验。
很遗憾,实验失败了。
而中国的成功,很关键一点是实事求是,「自下而上」给人们以试错的空间,让人们自己去发现和挖掘机会。
市场的大门稍微一开,我们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财富创造能力。
无论是中国的成功,还是俄罗斯的失败,其中都有很多的偶然性。
但历史是偶然的,逻辑是必然的。以史为鉴,首先要有正确的理论。
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对历史的理解很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历史还会成为用来构建特殊理论的工具,比如试图构建只适合东方的「东方经济学」。
教育对理论的疏忽,使得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大都停留在大事记等现象上,而忽视了背后复杂的因果关系。
观念上的改变,和市场的改变一样,需要自下而上在边际上一点点改变。
但只要方向正确,改变一点就是进步。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