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初,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 2024 年年报赚足眼球:营收突破 10 亿元大关,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 255.6% 至 8109.9 万元。然而,当资本市场的聚光灯穿透财报数据,这家拥有 46 年历史的日化老字号,正上演着一场 “主业失色、副业救场” 的惊险戏码 —— 其净利润的狂欢本质上是一场由股票升值和政府补贴堆砌的 “财务魔术”,而真正关乎企业生命力的主营业务,正陷入 “增长停滞、竞争力流失” 的泥潭。
一、净利润暴增 2.5 倍:一场脱离主业的资本幻影
财报显示,两面针 2024 年扣非净利润仅 894.73 万元,同比暴跌 37.13%,与归母净利润的亮眼表现形成刺眼反差。支撑利润高增长的核心动力,是持有的中信证券股票公允价值飙升 1794%,贡献了 8310.74 万元的非经常性收益,占净利润的 102.5%。换言之,若剔除这笔 “炒股收益”,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甚至无法覆盖运营成本。
更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补助也成为利润 “补丁”:2024 年获得 873.75 万元补助,同比增长 26%。两项非经常性损益合计占净利润的 113%,意味着企业已形成 “主业亏损、补贴续命、炒股填坑” 的畸形盈利结构。清扬君指出,这种将业绩押注于资本市场波动的做法,本质上是对主营业务竞争力丧失的无奈妥协。2023 年 A 股市场的结构性行情推高了中信证券股价,但 2025 年开年以来券商板块回调已超 15%,业绩 “过山车” 风险正在逼近。
二、日化主业:规模扩张下的价值空心化
作为占营收 88% 的核心板块,日化业务的 “大而不强” 暴露无遗。2024 年日化产品营收 9.29 亿元,仅微增 3.4%,毛利率 13.84% 仍停留在行业底层 —— 云南白药牙膏毛利率超过 60%,舒客、黑人等品牌也普遍在 30% 以上。更严峻的是,子公司江苏实业以 7.6 亿元营收(占日化板块 82%)撑起规模,但净利率仅 1.57%,本质上是靠低价代工酒店用品的 “苦力生意”;母公司家用牙膏营收 1.8 亿元,增速从 2023 年的 5% 骤降至 0.56%,1.386 亿支的年产能仅利用 34.5%,近 70% 产能闲置。
渠道结构同样折射出转型困境:线上渠道虽增长 51%,但占比仅 6.6%,未能复制新消费品牌的线上突围路径;线下渠道依赖传统商超,增长 3.5% 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高端市场,云南白药、舒适达用 “药护概念” 筑起壁垒;在大众市场,冷酸灵、黑人以性价比挤压份额,两面针 “中药牙膏” 的差异化标签正在模糊。
三、医药板块萎缩:第二曲线彻底塌方
曾被寄予厚望的医药板块持续溃败,子公司亿康药业 2024 年营收 1.04 亿元,同比下降 3.33%。尽管净利润因成本控制微增至 565 万元,但核心产品苍鹳鼻炎片线上销售额仅 2000 万元,未能突破区域市场局限。对比华润三九、云南白药等药企的千亿市值,两面针的医药布局早已沦为边缘业务,既无爆款产品,也未形成研发壁垒,“日化 + 医药” 的双轮驱动战略彻底落空。
四、现金流告急与战略摇摆:转型路上的致命分歧
财务健康度的恶化更为惊心:2024 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 1428 万元,同比暴跌 62.78%,主因是原材料采购激增导致资金外流;账上 12.7 亿元货币资金中,受限资金仅 3000 元,却宁愿趴在账上 “睡大觉”,也未投入产能升级或品牌建设,资金使用效率遭质疑。
在战略抉择上,公司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一边继续豪赌资本市场,拟出资 1.5 亿元参与设立关联方主导的产业基金,被指可能滋生利益输送风险;一边包装 “绿色工厂”“竹牙刷” 等环保概念,却未披露具体营收贡献,环保投入能否转化为溢价能力成谜。最矛盾的是,在现金流紧张时仍坚持 1650 万元分红(占净利润 20%),被质疑为 “讨好国资股东的面子工程”,每股 0.03 元的分红额更显鸡肋。
五、老字号的生死时速:当 “炒股神话” 破灭之后
两面针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日化企业在消费升级浪潮中的集体迷失:过度依赖成本管控而非品牌溢价,沉迷短期资本收益而非长期研发,在渠道变革中错失电商红利,在品类创新中输给新兴品牌。2024 年销售费用率 10.7%、管理费用率 7.95%,双高费用率显示组织效率低下,却未能换来市场份额提升。
对于投资者而言,2025 年将是关键 “验真时刻”:若中信证券股价回落 30%,公司净利润将直接腰斩;若产业基金投资失利,1.5 亿元本金面临减值风险;若家用牙膏营收无法突破 2 亿元瓶颈,主业将陷入 “不亏不赚” 的僵尸状态。当资本市场的泡沫退去,这家曾以 “中药护齿” 改写中国牙膏市场格局的老字号,能否挣脱 “资本寄生虫” 的身份,重新锚定 “日化 + 大健康” 的核心赛道,将决定其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消失在货架上的国民品牌。
财报数据会说谎,但商业本质不会。两面针的 “高增长” 故事,终究是一场脱离商业本质的资本幻梦。唯有剪断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依赖脐带,重新构建产品力与品牌力的护城河,才能在这场老字号的生存保卫战中找到真正的解药。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