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5岁的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赤膊上阵为麦角硫因胶囊代言时,这场营销事件已演变为一场关乎科学伦理、商业逻辑与监管边界的行业地震。在抗衰老概念股的资本狂欢与生物学家饶毅"假药"指控的激烈交锋背后,暴露出的是传统药企转型焦虑、跨境监管漏洞与抗衰市场乱象的深层矛盾。
科伦药业的麦角硫因胶囊以"清除自由基效果远超VC与辅酶Q10十倍"为核心卖点,配合董事长的肌肉形象,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数据显示,截至6月14日,该产品通过小程序"任意Club"实现销售额超3700万元,其中日本进口版单月销量近万盒。这种现象级销售背后,是抗衰老市场的千亿级想象空间——全球麦角硫因市场规模已突破550亿美元,中国作为核心市场却面临"跨境依赖"困境。
然而,科学证据链的断裂正在撕裂这场商业叙事。尽管科伦药业援引国际期刊论文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人体试验数据,但这些研究多停留在细胞学和动物实验层面。2025年1月《细胞代谢》杂志的研究虽证实麦角硫因在老年大鼠中延长健康寿命,但明确指出"需进一步开展人类临床研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晞副教授直言:"人体研究结果目前几乎没有看到"。
科伦药业的激进营销,折射出传统药企在产业变革中的生存危机。作为国内输液领域龙头,科伦药业正面临主营业务萎缩的严峻挑战:2025年第一季度,其控股子公司川宁生物营收同比下滑14.85%,净利润减少18.26%。在此背景下,抗衰赛道成为其押注的"第二曲线"——川宁生物已有十余个抗衰老产品处于量产或研发阶段,麦角硫因被定位为"突破性产品"。
这种战略选择暗藏巨大风险。从市场策略看,科伦药业采用"跨境生产+保税仓直邮"模式,规避国内监管限制。其麦角硫因胶囊由日本工厂代工,通过微信小程序销售,单价高达1499元/60粒,远超同类产品。这种"高价跨境"策略虽能快速套现,却埋下合规隐患:国家卫健委2024年受理的麦角硫因新食品原料申请仍未获批,目前该成分仅限化妆品和医药中间体使用。
在这场争议中,科伦药业的回应暴露出明显的逻辑漏洞。其强调"麦角硫因是国际公认的膳食补充剂",却回避了关键问题:跨境销售的商品是否应遵守国内法规?国际认证能否替代国内审批?更令人质疑的是,其内部要求员工购买产品并统计数据,被指涉嫌"强制营销"。这种将员工变为"活体广告"的做法,已触及商业伦理的底线。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仅三生物等企业选择"科研先行"。该公司与西湖大学合作,构建"原料筛选-制剂工艺-临床验证"三维质控体系,其麦角硫因洗眼液通过IIT临床研究证实改善干眼症,胶囊产品在肝功能保护方面达到医药级标准。这种"科学验证+合规推广"的模式,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面对这场争议,监管部门必须立即行动。首先,应加快麦角硫因新食品原料审批进程,明确其身份定位,避免企业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其次,需加强跨境电商渠道监管,建立"进口产品国内标准"的强制认证机制,防止"国际认证"成为违规挡箭牌。
企业层面,科伦药业等参与者应回归科学本质。在缺乏充分人体证据的情况下,主动设置更高自律标准,停止夸大宣传。正如仅三生物创始人丁威所言:"抗衰产业需要的不是营销噱头,而是真正的科技突破"。消费者则需保持理性。抗衰老产品的选择应基于科学证据而非明星代言,更要警惕"高价跨境"背后的智商税。正如《细胞代谢》研究团队所强调的:"麦角硫因的人体研究仍需时间,目前任何宣称'逆转衰老'的产品都是不科学的"。
这场争议不应是终点,而应成为行业变革的起点。当商业利益与科学真相激烈碰撞时,唯有坚守科学伦理与监管底线,才能让抗衰产业真正惠及大众,而非沦为资本收割的工具。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