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战略到人才生态,金徽酒高增长的“明线”与“暗线”

从人才战略到人才生态,金徽酒高增长的“明线”与“暗线”
2024年06月05日 10:41 长江酒道

执笔 | 文   清

编辑 | 扬   灵

2016年3月,金徽酒于A股上市,全年实现营收12.77亿元。2023年,金徽酒实现营收25.48亿元,比上市当年增加99.5%,近乎翻倍。而当我们深度关注金徽酒,在其业绩高增长的“明线”背后,更会发现一条从人才战略,到人才生态的企业高增长“暗线”。

近年来,酒业的人才问题逐渐浮上水面。作为传统行业典型代表,加之酒类主产区多远离一线城市,酒企如何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提升现代化、组织化程度,成为一个现实性的课题。

金徽酒给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答案”。

他们在金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在秦岭南麓,如何从“筑巢引凤”,到“为凤筑巢”,打造自己的人才生态,金徽“以人为本,共创共享”的答案是鲜活的、温暖的。

“过去的10年,于我而言,仿佛只发生了一件事——与金徽在一起。”金徽酒包装一车间副主任冯海宁朴实地说,金徽酒给了她底气,让她有资格、有自信奔向小康生活。

2009年夏天,冯海宁应聘上了包装工,一年后成为班组材料员,第4年进入车间办公室担任计划员。也是这一年,她登记了员工福利房金徽家园的住房。

“这算是我人生中完全靠自己的努力登记的第一套房子,感觉每天上班,都在赚新房子的一砖一瓦,这种感觉踏实,多了一份美好的盼头。”

第6年,冯海宁升任车间工艺员,爱神也悄然降临。

“这份爱情的到来要感谢公司举办的经销商答谢会,更要感谢融媒体中心同事柴春,她是我和周先生的月老。”两年后谈婚论嫁提上了日程,原本父母并不同意冯海宁远嫁,但俩人是金徽酒“双职工”,在金徽家园有自己的房子,父母也就允婚。

像冯海宁这样,在金徽酒遇见真爱,共建美好家庭、共创没好事业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对他们而言,在金徽工作是一张值得自豪的名片,也让父母感受到了天伦之乐。

▲金徽酒制曲车间主任陶寅亮,入职金徽酒12年

“碰到了与我相伴一生的‘她’,给予我人生指引的‘他’,更是选择了我愿意付出以及跟随的‘它’。”陶寅亮说,人生选择很重要,他相信选择金徽是对的。

2010年,通过面试后,陶寅亮乘坐班车从兰州出发前往金徽酒厂。山路崎岖,沿路城市发展与他生活的酒泉相比还比较落后,心中难免有一丝伤感及落差。

进入厂区后,树木葱郁、鸟鸣花香、环境悠然静谧,负责接待的同事热情好客,陶寅亮就留了下来。在酿酒二车间,他工作很卖力,体力及技能上一点也不比老员工差,手上厚厚的老茧是他的“军功章”。

两年一晃而过,在老师傅的帮扶及车间主任的引领下,陶寅亮从一个青涩懵懂的年轻人逐步成长为能够带领班组员工工作的班组长。

2013年,陶寅亮被挑选出来参与制曲车间的组建,在原曲房的基础上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新建及改扩建14间发酵室,于2013年正式投产运行,润粮、拌料及踩曲工序均为人工操作,当时除车间主任许建明有丰富的制曲工作经验外,车间其余人员都是空白,无基础、无理论,一切从头开始、重新学习。分管领导态度却很坚决,要求大家“大胆使用、大胆尝试、分享反馈、逐步提高、满足需求”。

截至目前,制曲车间经过9年的发展,过程有辛酸、有质疑、有提升,从最初的人工制曲发展为全机械化自动化控制,从单一曲种发展至中高温、高温曲同时规模化生产,车间目前也是西北最大的制曲车间。陶寅亮也从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了制曲车间主任。

2013年秋,在兰州大学的招聘会上,金徽酒数字科技创新部副经理杜军选择了离家近的金徽酒。2014年夏,在炎炎烈日下军训10多天后,杜军正式开始了实习。

杜军实习轮岗的第一站是酿酒车间,用尽全力拎大锨的时候,难免有落差,但干活之余,杜军就去研究物联网测温系统,并默默告诉自己那才是自己未来要研究的领域。

正式进入数字科技创新部后,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不断创新尝试,希望为金徽酒的IT系统创造一些价值。在2017年度召开的年会上,他获得金徽酒2016年度“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他说:“在金徽就是这样,人人有机会,人人有舞台。”

2018年金徽酒开启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伴随着公司的发展,杜军也为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要学会从独当一面的熟手,成长为可以有所担当的师傅,从徒弟被师傅带,到当师傅带徒弟,不仅仅需要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提升,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求有了新的要求,与诸多金徽人一样,他始终相信,学习是最低的成本。

2019年7月,杜军迎来了新的角色转变,任职金徽酒数字科技创新部副经理,由之前的执行者,变为一名管理者。

事业引人才,待遇留人才。在金徽酒,只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就“人人有机会,人人有舞台”,这给了每一个“冯海宁”“陶寅亮”“杜军”们发光发热、展现价值的舞台,实现了属于他们的金徽幸福。

金徽答案,给我们的启示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在金徽酒看到了,体制顺、机制活,人才聚、事业兴。

股权激励、全员持股,把员工变成为公司的股东,发展成为企业的合作伙伴,员工与企业结成紧密的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金徽酒诠释了共创共享;建立员工薪酬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机制,实行全员免费就餐、免费住宿、免费体检、生日礼金、结婚礼金、困难救助、为员工提供免费爱心公益幼儿园等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最好践行。

多年来,金徽酒坚持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是不拘一格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金徽酒从国内知名企业和机构等引进技术研发、管理和营销团队,来自五湖四海的高管团队成为带领企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二是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精心打造年轻化、专业化新型员工队伍。金徽酒组建了由国家级品酒大师领衔,数十名国家级白酒评委、省级白酒评委和千余名白酒酿造师组成的专家技术团队,科技研发实力在西北同行业中居于前列。同时,每年有计划地引进应届大学生,并制订严密的培训计划,有效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管理知识。

三是建立薪酬增长机制,坚持以事业吸引人、以待遇留住人。每年为员工晋升工资,年终按照净利润增长幅度为员工增加年终奖。

四是畅通员工晋升渠道。金徽酒秉承“人人有机会,人人有舞台”的用人理念,建立完善内部竞聘流程,公开、公正、公平地选拔关键业务岗位和中层管理人员。

五是建立带薪学习制度。金徽酒选派大批专业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人员赴知名学校、企业及日本等国家考察学习,借鉴一流企业的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

六是建立科研实训基地。金徽酒与多位知名院士以及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科研生产联合体,建设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资源,进一步健全金徽酒的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增强新产品的研发能力,让科技研发真正成为金徽发展的原动力。

从这六个层面,我们不难看出,在拥有人才第一资源后,金徽酒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对人才管理的能力,即人才评选、干部任用、人才培养、人才激励。

发扬“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企业精神,带领员工在生产经营实践的探索中,总结提炼形成了“领导就要带头,领导就是服务”的领导理念、“人人有机会,人人有舞台”的人才理念、“制度第一、总经理第二”的制度理念、“学习是最低的成本”的学习理念、“换位思考”的沟通理念和“客户满意”的服务理念,金徽酒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组织管理理念。

金徽酒的“暗线”与“明线”

日本京瓷株式会社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在毕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发现了一个能量等式:人生工作的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

人生如此,企业同样如此。

作为西北地区为数不多的上市白酒企业之一,一群充满热情、拥有足够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员工,是金徽酒顺利达到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却也是我们不易察觉的一条发展“暗线”。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一条发展“明线”,金徽酒作为A股最年轻的酒企,上市9年,9年连增。

在上市白酒企业中,营收连续9年正增长的企业有且仅有6家,其他五家分别是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泸州老窖和今世缘。

金徽酒呈现出的稳健态势,在业内实属罕见。

梳理金徽酒上市以来的所有财报,不难发现其穿越周期、持续增长,离不开金徽人的能力、热情及思维方式。

高端酒销量的增长,催动着营收规模的增长,这是金徽酒最大的增长引擎。

通过长江酒道长期以来对金徽酒的跟踪、了解、报道发现,金徽酒产品高端化实现有效突破,主要源自于两大方面的持续发力:一方面,金徽酒坚持“品质为基”,以品质赋能价值与高端化;另一方面,金徽酒“聚焦资源、精准营销、深度运营”,通过深度锁定核心消费群体带动高端化。

不论是以品质打造的牢固根基,还是以精准营销所生长出“茎叶”,二者为金徽酒高端化发展构建起了坚挺的形象,并不断向上伸展。

在全国化的考核中,金徽酒是优等生,其省外市场的增长速度在西北白酒企业中分外亮眼。

年报数据显示,金徽酒省外市场占比由2016年的8.32%增长到了2023年的23.33%。也就是说,8年间,金徽酒的省外市场规模从不到1亿元增长到了6亿元,这就给进一步放量打下了基础。

此外,从过去几年的营销思路中,我们还看到金徽酒的“C端置顶”思维,金徽酒在实际工作中将C端营销放在了最高优先级。

“樱花春酿”超级IP、“金徽之旅”、“以首席敬首席”、“心中的年味”等消费者互动活动,正不停地实现消费者拉新与转化。

然而,不论是上升的产品结构、外延的市场触角,还是裂变的消费口碑,这些都离不开金徽人“二次创业”的智力、动力、能力。

正如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志刚所言,人才是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是金徽酒穿越周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密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