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银行票据案重启背后,个贷狂飙与不良率控制如何平衡?

宁波银行票据案重启背后,个贷狂飙与不良率控制如何平衡?
2025年01月07日 18:18 中孚君

宁波银行一向被视为A股上市银行里的优等生,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资产规模已经迈过3万亿大关。业绩与资产质量均表现优秀,2024年,股价涨幅超过20%,再加上分红,给投资者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近日的一起旧案重起风波,更是有可能让宁波银行已被判定的近10亿赔偿重回自家口袋,自然吸引了不少目光。

但细细打量之下,宁波银行3万亿的“盛世”之下,也不乏一些隐忧。

01

与厦门银行旧案重启

据厦门银行近日公告,该行收到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关于此前该行与宁波银行9.5亿元票据纠纷一案,经宁波银行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重审后,最高人民法院裁定结果为撤销原一二审判决,本案发回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重审。

按照司法惯例,如果没有新的有效证据,已经结案的案件法院一般都不会再受理。而宁波银行事隔两年后重新申请再审并且得到立案,外界大多推测其已经掌握了更新的有效证据。但由于涉及金额未达到监管机构要求的信息披露标准,目前暂时也无从得知法院的天平是否有会朝着宁波银行有利的一方倾斜。

宁波银行与厦门银行之间的9.5亿元票据纠纷案始于2016年,当时厦门银行购买了由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设立的“华福厦门银行1号”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该计划的底层资产为宁波银行深圳分行已贴现背书、由盈方微开具的商业承兑汇票。然而,其中9.5亿元的本金未能如期偿付,导致双方陷入长达数年的法律纠纷。

案件的争议焦点在于宁波银行深圳分行是否应承担偿还责任。宁波银行声称票据上的印章是伪造的,并否认与厦门银行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或背书行为。然而,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在2018年一审判决中支持了厦门银行的诉求,要求宁波银行深圳分行支付9.5亿元本金及违约金等费用。宁波银行上诉,法院二审也维持了原判。

尽管如此,宁波银行于2021年履行判决内容后,再次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外界猜测,其选择先行履行判决内容也是为了避免产生额外的延期等费用。202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原一二审判决,并将案件发回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重审。这一决定再次引发了外界对案件结果的广泛关注和猜测。

对于此案的进展,各位看官也不妨和中孚君一道静候佳音吧。

02

因合规问题屡遭处罚

透过上述旧案的梳理,其实也可以看出,宁波银行过往业务发展屡创新高的同时,在合规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2024年11月22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宁波监管局官网显示,因异地非持牌机构整改不到位、信贷业务管理不到位、异地客户识别机制不健全共三项违法违规行为,宁波银行被罚120万元。时任宁波银行明州支行个人信贷和信用卡部信贷经理胡家骏、时任宁波银行远程银行中心总经理薛成峰被警告。

2024年以来,宁波银行因多次违法违规问题被行政处罚,据不完全统计,年内已累计收到6张罚单,合计罚款570万元,暴露出风险管理和内控短板。具体包括:杭州分行因未落实客户适当性管理要求被罚 70 万元;总行因违规置换已核销贷款和授信准入管理不到位被罚65万元;绍兴分行因固定资产贷款管理不审慎等问题被罚165万元;资金营运中心因债券交易授权管理不到位被罚60万元;台州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罚90万元等等。

与宁波银行发展得有声有色的互联网业务相对应,2023年该行还曾因“违规开展异地互联网贷款业务”、“互联网贷款业务整改不到位”、“资信见证业务开展不审慎”等行为,被宁波银保监局罚款220万元。

此外,宁波银行一度也是抖单等平台上人气火爆的“金融大V”,但在推广宣传上却也出现了一些投诉与争议。宁波银行借助互联网营销做全国范围的生意,看起来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

近日有消息称,《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有望发布,涉及贷款、保险、支付等领域。内容包括多项金融产品的展示规范,比如,网络营销内容涉及产品名称、利率费率、获利模式、费用构成等关键信息与合同条款保持一致;资管产品不得依据业绩比较基准高低排序展示;非银支付机构不得将贷款、资管产品列入支付选项等。

有了更严格的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规范之后,如若宁波银行重启“直播卖贷款”等营销动作,届时其相应的合规问题也值得持续关注。

03

个人贷款不良率走高

近年来,宁波银行大力发展个人贷款业务,截至2024年6月末,个人贷款总额5231.48亿元,同比增长了18.64%。但个贷不良率也水涨船高。虽然该行整体不良率维持较低水平,为0.76%,但个贷不良率由上年末的1.5%上升至1.67%,且近几年的个贷不良率呈现持续攀升态势。个贷不良贷款余额,从2021年末的41.23亿升至2024年6月末的87.6亿,两年半时间翻了一倍。

在宁波银行个人贷款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贷款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但这类业务也带来了巨大的合规与声誉风险。以该行前些年推出的白领通贷款产品为例,在社交媒体和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等平台上,有不少关于白领通隐形利息或费用过高、误导宣传等投诉,此外还有部分贷款者因对合同条款有争议发起诉讼。据企查查信息,宁波银行近一年来以被告身份涉及的案件共186件,案件金额共75.71万元,呈现数量多、金融小的特征,其中就有较多涉及个人贷款类的纠纷。据裁判文书网公开的部分案件信息,所涉及的白领通贷款产品年利率接近20%。

上述争议又延续到了近年来宁波银行在抖音直播等网络营销渠道进行个人贷款产品的推广行为,同样存在关于宣传低利息时,部分关键提示不在重点区域展示等问题。后续如果要加大互联网营销力度,上述问题或许也是宁波银行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整体资产质量方面,据2024年三季度报告,宁波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大幅上升,作为不良贷款的先行观察指标,从上年末的0.65%攀升至2024年三季度末的1.08%,尽管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新增不良贷款规模显著增长,不良贷款余额由上年末的94.99亿增加至三季度末的110.65亿元。

此外,宁波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虽远超监管标准150%,但自2021年至今出现持续下滑趋势,由2021年末的525.52%%下降到2024年三季度末的404.8%。拨备覆盖率通常被认为是银行的利润蓄水池,这一指标的显著下降,是否意味着宁波银行后续的利润调节空间也在压缩?

这些问题,都有待更长周期的研究,让下一季的财报给出答案。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