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广益“掏空式分红再增资”迷局:有股东低价入股5个月估值翻倍

新广益“掏空式分红再增资”迷局:有股东低价入股5个月估值翻倍
2025年04月15日 11:11 中孚君

近日,A股市场IPO有所提速,但也有部分公司的IPO进展较为缓慢,苏州市新广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广益”)便是其中一家。

目前,该公司的IPO进展状态显示为“中止”,通常这是需要更新财务报告。而从此前的财报来看,新广益的业绩波动并不那么让投资者放心。

此外,这家由夏超华、夏华超兄弟二人实际控股的公司,在2021年还进行过一次大手笔分红,一举分掉了此前多年未分配利润的77%,而这笔2.2亿元分红款中的85%,约1.87亿分红已经进入了夏氏兄弟的口袋。

01

业绩波动与研发占比下滑

据招股书,新广益近年来的业绩表现波动较大。报告期内(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营收及净利润均在2022年度出现了下滑,而2023年度在营收较2021年有所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还略低于2021年,且近两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下滑明显。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意味着公司为了保持营收增长牺牲了部分利润,同时在回款账期等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让步,从而导致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所下滑。

报告期内,新广益毛利率整体呈下滑趋势,交易所在问询函中也特别提出了相关问题,据问询函,报告期各期,新广益主营业务毛利额分别为15,870.71万元、16,037.41万元、14,446.61万元、5,997.75万元,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8.74%、32.34%、31.74%和30.34%,整体呈持续下滑趋势。此外,公司新产品的毛利率整体较低且部分新产品毛利率存在下滑情形。

新广益在回复中表示,发行人具有较强价格传导和成本控制能力,能够一定程度抵御由于原材料采购持续上涨等不利因素对发行人毛利率的冲击。在招股书中,新广益如此描绘公司的优势与未来前景: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进口替代”的技术发展路线,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公司不仅陆续打破了欧美日韩企业在抗溢胶特种膜、强耐受性特种膜等产品上的技术垄断,而且成功发展成为相关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厂商,确立了公司在相关领域的行业地位。公司以立足材料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为企业使命,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材料企业为目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投入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代表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而新广益的研发投入占比近几年并没有太大变化,报告期内分别为5.2%、4.9%、5.35%、5.01%,最近一个报告期的研发占比较上年末出现了下滑,甚至还低于2021年。

新广益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比较高也引人注目。2024年上半年末的存货已经接近1亿,几乎两倍于同期净利润,若市场环境发生不利变化,可能导致存货积压,进而影响业绩。此外,应收账款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也反映出在一定程度上公司的经营业绩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效率有所下降。

据招股书,新广益近年来的业绩表现波动较大。报告期内(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营收及净利润均在2022年度出现了下滑,而2023年度在营收较2021年有所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还略低于2021年,且近两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下滑明显。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意味着公司为了保持营收增长牺牲了部分利润,同时在回款账期等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让步,从而导致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所下滑。

02

“掏空式”分红与估值暴涨之谜

目前,“掏空式”分红是监管的重点之一,这方面新广益的做法也令人“瞩目”。

2021年9月,新广益进行了一次股利分配,分红金额为2.2亿元,而公司当年的净利润仅0.84万元。具体来看,夏超华、夏华超和聚心万泰分别获得500万元、50万元和2.15亿元现金分红(税前)。

当时,新广益有限的股东仅有夏超华、聚心万泰和夏华超三位,且夏超华和夏华超也是聚心万泰的股东,分别持有94.44% 和5.56% 的股份。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夏超华通过直接、间接以及与其胞弟夏华超签署相关一直行动协议的方式,合计控制新广益85.54%的表决权,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控人。这意味着此次现金分红的85%以上进入了夏超华和夏华超两位实控人兄弟手中。

然而,持股26.67% 的聚心万泰分得了2亿多的分红,而持股69.26%的夏超华仅获得500万元,这一分配比例令人疑惑。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如此“掏空式”分红,是否考虑到了公司后续发展的资金需求?

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1年末,公司账面的未分配利润仅有6400万元,据此计算,分红前的未分配利润共计2.84亿元,也就是说,2021年这次分红掏空了此前多年未分配利润的77%。而在分红后的2022年-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净利润总额为2.15亿元。也就是说,2021年这次分红还高于后续两年半的净利润。

大举分红之后,2022年公司进行了三次增资,引入了多家机构股东和个人股东,也吸纳了一部分资金。但令人疑惑的是,前两次增资股东及比例为:

第一次增资:鼎立鑫(0.99%)、联立星(0.27%),第二次增资(2022年11月)新增谢小华(0.7%),这两次增资均为 5元/股,公司估值约 4.56亿。不过这两轮增资比例均较小,总计增资额不足千万,似乎并无太大必要。

而到了第三次增资时,比亚迪(4.17%)、万向(2.5%)、范琦(3.33%)等10家机构/个人进入,此时估值暴涨至12亿(较5个月前翻了一倍多)。

这就难免让投资者疑惑,2022年5月-12月,新广益业绩未见爆发式增长(2022年净利润下滑),但估值从4.56亿飙至12亿的依据在哪儿?早期股东(如谢小华)5元/股进入,仅几个月后机构增资价格就变成了10.89元/股,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而此次IPO,按照募资计划8亿占比25%计算,公司的估值已经抬高到了32亿,较第三次增资时又暴涨了1.7倍。而这两年间,公司的净利润有这么大的增长吗?

除了财务上存在不少令投资者担忧的问题外,新广益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存在诸多瑕疵,包括未披露专利诉讼纠纷、社保缴纳人数与招股书信披不一致等。

交易所问询函中也特别问到,“发行人与日本积水化学的纠纷专利对应技术的研发过程、技术来 源,纠纷专利研发人员是否来自主要竞争对手,相关专利技术与积水化学等主 要竞争对手同类产品技术的差异情况,发行人主要产品对应核心技术是否存在 其他诉讼或潜在纠纷风险。“

公司在回复中表示,”经中介机构查询中国裁判文书网、人民法院公告网、全国被执行人信息查询、 信用中国系统,截至报告期末,发行人的粒子改性业务相关的知识产权不存在争议纠纷,实际控制人夏超华不存在知识产权或股权纠纷。“

但鉴于专利纠纷的对手方是日本企业,未来是否存在国际诉讼的潜在风险?如何确保未来不会因类似问题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在员工社保缴纳等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新广益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总体而言,新广益的案例折射出部分拟上市企业存在的典型问题:业绩波动大、公司治理存在瑕疵、募资合理性存疑。在监管强化“分红与募资挂钩”审查的背景下,其IPO能否推进取决于能否实质性改善经营质量,尤其需要警惕“掏空式分红+巨额募资”组合背后的套利动机,以及行业产能过剩对长期价值的侵蚀。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