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和打工人吵翻了,这样的硅谷文化我们学得来吗?

老板和打工人吵翻了,这样的硅谷文化我们学得来吗?
2024年09月20日 14:53 数字社会发展与研究

文|崔伟

       清华大学博士

       浙江大学金融学系校外导师

       IEEE PES中国区常务理事

引言

最近,谷歌公司的前任CEO埃里克·施密特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院参加一个讲座时,误以为是一场闭门会议,讲了很多非常直言不讳的“大实话”,而实际上会议通过网络全程直播,引起了各种争议。

▲ 斯坦福讲座视频截图

施密特在演讲中谈到了他对于人工智能、英伟达、监管等诸位问题的看法,其中最受瞩目的一段话(也可能是主办方之后讲这段视频下架的原因),是施密特十分辛辣地批评了谷歌的工作文化,并指出像OpenAI这样的初创公司比谷歌员工在工作上更加努力和投入。

“创业公司的成功之处在于人们非常拼命地工作。事实就是,如果你们离开大学去创办一家公司,你们是不会让人们在家工作,每周只来一天的。”

施密特还提到了他在台积电的见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有一个规定,即刚毕业的物理学博士必须去工厂工作一段时间。你能想象让美国的物理学家去生产一线吗?对于他们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施密特的这番评论,是否意味着以谷歌为代表的硅谷科技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已经不再适应快速迭代的前沿科技领域?这是否标志着硅谷企业家和员工之间围绕“工作-生活平衡”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谷歌而言,这次演讲暴露出了哪些深层次的问题?本文将进行一些深入的剖析。

远程办公文化的兴起和争议

施密特所提及的关键词之一为“远程办公”。在科技领域,这一概念在十余年前曾风靡一时,象征着移动办公设备的兴起,使得工作场所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

在2005年至2015年的十年间,随着宽带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众多办公软件的广泛应用,美国在家远程办公的员工比例虽有所上升,但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实际实现半日在家远程办公的员工比例仅为4%。

乔布斯作为知名的远程工作反对者,坚信苹果员工的最佳工作表现源于偶然的交流与碰撞,而非居家办公时的电子邮件往来。他指出:

“创造力往往源于即兴的会议和随机的讨论。当你与某人不期而遇,询问其工作进展,听到其想法后,‘哇’的一声惊叹,随即各种创意便涌现出来。”

▲ 乔布斯和施密特曾经同台演讲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却让居家远程办公在美国成了一种新常态

根据芝加哥大学两位经济学家在2020年4月6日发表的论文,当时全天居家远程办公比例在美国达到了37%,一些互联网和技术企业中,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70%以上。

当时,国内企业也纷纷启动远程办公模式,各种办公软件各显其能,为疫情中企业的正常运营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疫情期间,成效表明,远程办公工具确保了企业员工即便在不同地点也能高效协作。企业的产出与服务并未因员工居家远程工作而遭受损害。

此外,众多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工作模式,因为它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的平衡。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一机会拓宽了招聘范围,不仅在全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愿意接受远程工作的人才,从而催生了一批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却在发达国家从事工作的“数字游民”。

▲ 发放数字游民签证的国家和地区(来源:CNBC)

随着全球经济活动逐渐摆脱疫情的影响,远程工作需求有所下降。然而,至今仍有不少美国科技公司的员工倾向于选择完全远程工作或采用“远程+办公室”的混合工作模式。

根据美国劳工部今年8月发布的就业报告,完全远程工作的员工比例从去年的10.3%上升至11.1%。同时,2024年至今,部分或完全远程工作的员工比例也从去年的10%增长至23%。

尽管远程工作为员工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舒适感,但面对日益逼近的人工智能浪潮,许多企业家感到焦虑不安。他们担忧无法对员工的工作时间和效率进行充分监督,也无法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因此开始采取措施减少甚至取消远程工作时间。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员工普遍表示反对。

例如,马斯克在入主推特后,发现推特员工的远程办公时间要比特斯拉宽松得多,立即打响了反对远程办公的第一枪,要求所有员工每周必须坐班40个小时,随后大批推特员工选择离职。

马斯克不得不作出妥协,允许员工在主管的同意下进行远程办公。马斯克在推特上谈到了自己要求员工坐班的理由:

员工在家里办公,会让他们觉得实际上不需要努力工作。特斯拉很久没有推出伟大的新产品了,这不可能通过打电话实现。

他还举了两个正面的例子,其中之一是他自己:

你的职位越高,你的存在就越显眼。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住在工厂里的原因。这样那些在生产线上的人就能看到我在他们身边工作。如果我没有那么做,特斯拉早就破产了。

他还举出了特斯拉中国工厂的员工作为榜样:

中国有很多超级有才华、工作勤奋的人,他们对制造业抱有强烈的信心。他们甚至不愿意离开工厂,而在美国,人们根本不想去上班。

▲ 推特员工在马斯克入主之后不得不在办公室里过夜加班

亚马逊CEO安迪·贾西(Andy Jassy)则曾表示,如果员工不能遵守每周在办公室工作三天的新规定,“那么你在亚马逊可能无法生存下去”。

自2022年4月开始,谷歌实行与Open AI、Meta相同的工作制度,即要求员工每周至少到办公室工作三天。在去年6月就有媒体报道,谷歌追踪员工卡使用情况以检查员工上班频率,并将其出勤记录作为绩效评估的指标。

不过也有一些企业采取了一些更加柔和的做法,例如Salesforce的策略是,员工每次回到办公室工作,公司都会向慈善机构捐赠 10 美元。

尽管如此,包括施密特在内的很多企业家,依然对这种“混合办公模式”感到非常不满。这就是导致他在斯坦福大学表达前述观点的背景。

硅谷企业为什么

难以削减远程办公的福利?

为什么硅谷的企业家们,在削减远程办公福利时如此困难,以至于在课堂上都满腹牢骚呢?不妨让我们回到硅谷文化的源头——”车库“

1939年,休利特和帕卡特两位斯坦福同学,在位于爱迪生大街367号的车库创建了惠普。据说,为了决定公司叫HP还是PH,两人通过抛硬币决定,结果休利特的名字在先,因此H在P之前。

惠普在车库里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款产品——音频振荡器。而那个车库,后来也被称为“硅谷的诞生地”,成为众多创业者的朝圣地。

在搬离车库后,惠普以17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个创业的“第一地点”,并将其恢复到1938年原貌,以表示对创业起点的纪念。

▲ 硅谷创业文化的起点——惠普车库

在这之后的苹果公司、微软公司,包括施密特所在的谷歌公司,都发轫于创始人自家的车库。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博士生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创立谷歌的车库。

硅谷的”车库文化“,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创新至上

硅谷企业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断追求技术的突破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至上的工作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鼓励员工勇于尝试新事物。在硅谷企业中,失败被视为创新的一部分。员工们被鼓励大胆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相反,失败被看作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种宽容失败的氛围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使他们敢于冒险,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其次,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创新。硅谷企业通常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用于研发和创新。他们为员工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充足的研发经费以及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最后,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为了鼓励员工创新,硅谷企业设立了各种创新奖励制度。例如,设立创新基金,对有突出创新成果的员工进行奖励;提供股权激励,让员工分享企业创新带来的成果。

开放与合作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硅谷企业深知合作的力量,积极与其他企业、机构和个人开展合作。

首先,开放的企业文化。硅谷企业通常具有开放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分享知识和经验。企业内部建立了各种沟通渠道和平台,让员工能够方便地交流和合作。企业还会定期举办技术分享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技术创新。

其次,广泛的合作网络。硅谷企业积极与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广泛的合作网络。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例如,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引进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份额。

最后,跨学科合作。硅谷企业注重跨学科合作,鼓励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跨学科合作,企业可以整合不同领域的优势资源,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人才优先

人才是硅谷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硅谷企业的工作文化充分体现了人才优先的理念。

首先,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硅谷企业以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优厚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了全球各地的顶尖人才。他们不惜重金聘请优秀的工程师、科学家、设计师等专业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其次,注重人才培养。硅谷企业不仅注重吸引人才,还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他们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企业内部设立了各种培训课程、导师制度等,让员工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最后,尊重人才个性。硅谷企业尊重人才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企业为员工提供自由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工作制度,让员工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安排工作。此外,企业还会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快速决策与执行

在竞争激烈的科技领域,速度是至关重要的。硅谷企业的工作文化强调快速决策与执行,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

首先,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硅谷企业通常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决策效率。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员工能够更直接地与高层领导沟通,决策过程更加迅速和灵活。此外,企业还会鼓励员工自主决策,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快速迭代的开发模式。硅谷企业采用快速迭代的开发模式,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功能。他们通过敏捷开发、精益创业等方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在开发过程中,企业会不断收集用户反馈,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最后,高效的执行能力。硅谷企业注重培养员工的执行能力,要求员工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企业为员工设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让员工能够高效地完成工作。此外,企业还会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和奖励,激励员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基于以上几点,硅谷的科技企业一直以人性化的待遇和弹性的工作机制,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大部分公司的年假都是三、四周,上班零食吃饭全部免费,开放式的办公环境和娱乐场所,也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之余,最大程度地放松自己。在硅谷很多大公司园区,都有冥想室、游戏房、自助餐厅、咖啡、甜点全部一应齐全。

硅谷人普遍认为,无节制地加班是无法引领员工创新的。硅谷许多大公司都认为,创新必须要基于你舒适的工作环境,如果一个人天天疲于应付上班打卡,那么就不可能有真创新,只能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因此,硅谷出现了弹性工作制、健身房、冥想室、甚至游戏厅等等,还包括了免费的自助餐和各种甜点咖啡。

如果出现了紧急情况,或是需要加班赶一个项目,硅谷公司又是怎么做的?在硅谷,一些公司会采取on call(随时待命)制度

例如,员工如果在家的时候,老板便可以联系该员工紧急处理一个工作事务。但这种随时待命是轮流制的,且对员工来说轮流时间很短。对于硅谷员工来说,一年大概会有两次轮替。一次时间在一个星期左右,如果是新员工,或是问题难以解决的话,老板就会去找水平更高的员工去执行任务。

因此,由于员工们发现了远程办公对于自己灵活安排工作、生活时间的便利性,企业一旦想要撤回这项福利,就会非常困难

谷歌公司在创新上的落后

真的是因为员工工作时间不够导致的吗?

在中文互联网上,有一句著名的段子(有人说最早来自于白岩松的《白说》):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的时候,一定是它走下坡路的时候。

显然这只是一个针对少数样本的观察,但是对于谷歌这家一直以来以不断创新为使命的企业而言,是否也步入了类似的轨道呢?

可以参照的是,针对施密特的发言,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工人工会在社交媒体X上发文回击:

“灵活的工作安排并不会拖慢我们的工作进度。人手不足、优先事项频繁变动、不断裁员、没有增长的工资以及管理层在项目上缺乏执行力的表现,这些才是每天都在拖慢谷歌员工速度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施密特在演讲中举了两个例子:马斯克的特斯拉和台积电的芯片产业。

要知道,这两者都属于需要严格执行流程的制造业,长时间的工作可能会带来更高的产出。而以谷歌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企业,则更加注重在前沿领域的创造性。这方面的人才,更看重自主性所带来的自由度,而不是按部就班打卡所带来的约束感。

施密特在演讲中为谷歌感到焦虑,实际上反映了谷歌目前在AI等领域创新乏力的担忧。从数据上看,谷歌的业绩依然在高歌猛进:

2024年第2季度,谷歌营收从上年同期的746亿美元同比增长13.6%至847.4亿美元;其中广告业务由去年的581.43亿美元增长至646.16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645亿美元,同比增长11.13%,维持了五个季度的增长。

尽管谷歌的广告收益增长速度可能不及OpenAI的收入增长速度,但谷歌的广告收益利润率较高,而OpenAI的收入增长速度甚至未能超越其成本增长速度。

然而,正是由于其丰厚的广告收益,谷歌对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追求显得并不那么迫切。尽管最初的Transformer模型是由谷歌的研究团队开发的,但在近期大型模型的竞争中,谷歌已逐渐落后。

2023年初,即在OpenAI推出ChatGPT 4几个月后,谷歌计划推出类似的聊天机器人模型。当时,谷歌的搜索团队已经在内部测试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数月。但随着公司资源的整合,谷歌的各个部门都在开发自己的聊天模型,导致内部竞争激烈。结果是,当时没有任何一款机器人模型能够与GPT4匹敌。公司不得不推迟计划,并试图整顿研究项目。

谷歌在2023年推出了一款名为Bard的聊天机器人,但业界普遍认为其响应能力和对齐性能远逊于ChatGPT。

一年后,谷歌的最终产品Gemini终于准备就绪,但在图像生成方面存在缺陷,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认为该产品“完全不可接受”。Gemini原本旨在展示谷歌在一项关键新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结果却令人失望。

与OpenAI最近推出的ChatGPT o1和Anthropic推出的Claude 3.5系列相比,谷歌最新版本的Gemini 1.5 pro的效果也仅勉强令人满意,未能进入第一梯队。

因此,如何解决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产品线之间的障碍,如何以“创新企业”的方式加强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重视,可能是谷歌当前更为紧迫的任务,而不是过分关注员工的打卡时间。

结语

硅谷企业文化有独特优势也面临新挑战,如何传承创新精神、适应时代变化、找到新平衡点,是硅谷企业需不断探索的课题。

施密特的焦虑或许是硅谷企业反思自身、寻求突破的契机。未来,硅谷能否继续引领科技浪潮,值得拭目以待。

作为科技行业的行业领袖、决策者和参与者,可能也需要认真思考:在追求效率和创新的同时,如何为员工创造一个既能充分发挥才能,又能保持工作生活平衡的环境?这或许才是科技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