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政策扶持之外,为何还要立法?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政策扶持之外,为何还要立法?
2024年10月15日 15:49 数字社会发展与研究

文|刘典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总编辑

民营经济早已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力量。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民营经济也面临着种种挑战,这让立法促进其健康发展变得尤为迫切。2024年10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横空出世,这部法律旨在用法治的力量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民企的合法权益,帮助它们走上持续且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为什么政策之外,还要立民营经济促进法

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被提上了议程,这再一次展示了党中央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

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不仅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还明确表示要用立法的方式来强化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将政策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可以更有效地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让他们在稳定的政策环境中茁壮成长。

回顾历史,从80年代末私营企业的初步合法化,到90年代市场准入权的扩大,再到21世纪《公司法》和《物权法》对私营企业法律地位的确认,政策的变化推动了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政策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诺斯的“可信承诺”理论为我们解释了这一点:只有当制度对经济主体的承诺具有长期性和可预见性时,市场主体才能有信心去投资和创新。

尽管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民营经济,但由于政策的灵活性和变化性,企业主们对未来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依旧存在。通过立法确立固定的法律框架,可以确保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承诺长期有效,让企业能够在更加稳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这也是为什么在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时,要强调通过法律手段来巩固“两个毫不动摇”政策的原因所在。

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不仅是为了把现有的政策支持上升到制度层面,更是为了让民企在一个更加稳定、可预测的法律环境中成长壮大。

根据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经济学理论,经济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制度运作,特别是所谓的“可信承诺”。这意味着政府需要通过制度化安排,确保对市场主体的承诺能够长期有效,减少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如果企业主对未来政策的变化感到不安,或是政府承诺不够坚定,他们的投资决策和行为自然会受到影响。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尤为敏感,因此,需要更明确的法律保障来稳定预期。

换句话说,如果民企老板对未来政策环境有信心,并且相信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他们在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决策就会更加积极和具有前瞻性。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形势的变化、政府部门的理解差异以及地方政府执行力度的不同。这些因素导致民营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不少挑战。

例如,在2000年代初期,尽管中央大力推动“国退民进”的政策,但在一些地方,民营企业依然面临市场准入门槛高、融资难、土地供应不均等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考虑,对民营企业设置了各种隐形障碍。比如,在公共资源分配上倾向于国有企业,或者通过设置复杂的行政审批流程来限制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尽管这些问题在政策层面已经引起了中央的关注,但由于缺乏稳定的法律保障,许多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地方执行过程中难以得到充分保护。

《民营经济促进法》作为一部基础性的法律,通过明确市场准入的法律框架、强化产权保护、规范政府行为,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及对各级政府实施公平竞争审查的要求,旨在通过法律手段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能够平等进入市场,并在资源配置中获得公平对待。

草案有哪些亮点

为产权保护加码

产权保护一直都是民营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市场化改革中的企业产权保护制度框架。《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明确规定,政府不得以行政或刑事手段非法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任何限制人身自由或查封、扣押企业财产的行为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来进行。这一规定从法律层面加强了对民营企业及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保护,杜绝了地方政府滥用权力侵害企业权益的行为。

向选择性执法说不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特别强调了政府行为的规范化。草案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制定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政策时,必须广泛听取民营企业的意见,并确保政策执行的透明度。这种政企沟通机制的建立,旨在弥合政府决策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通过立法来规范政府行为,确保政府执法过程中的透明性和公平性,《民营经济促进法》将成为减少选择性执法现象的有效工具。

草案中提出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要求各级政府在制定涉及市场准入和资源分配的政策时,必须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并定期清理那些阻碍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的不合理规定。

赋能民企发展新动力

《民营经济促进法》不仅致力于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更着眼于通过立法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草案明确提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发挥主导作用,推动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角色升级。

据统计,截至2023年,民营企业贡献了超过70%的技术创新成果,许多企业在人工智能、5G、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通过法律保障民营企业的创新参与权,政府不仅为民营企业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国家整体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草案还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意味着民营企业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行业,而是有机会深入参与到高端技术和现代化建设之中。

草案可能带来的影响

市场准入与公平竞争新时代的到来。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所提出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有望彻底解决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市场准入难题。通过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民营企业将享有更多平等进入市场的机会,并在全国范围内遵循统一的市场规则。这预示着,未来民营企业将能够更加顺畅地进入新兴产业领域。

民营企业主权益的法律保障。

草案通过法律形式保障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产权保护,这将有效降低企业主对财产安全的顾虑。草案中关于防止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行为的规定,标志着政府在产权保护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草案明确提出了支持民营企业牵头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领域。这一规定将推动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助力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

此外,草案还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不仅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还将推动中国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政府服务与政企沟通的改善。

草案特别强调建立畅通的政企沟通机制,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充分听取民营企业的意见。这一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减少政府决策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同时,草案中对政府在行政执法中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化要求,有助于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现象,为民营企业的运营创造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