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地热产业深度分析、投资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简版报告)

2024年中国地热产业深度分析、投资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简版报告)
2024年06月14日 13:43 智研咨询-产业研究

摘要:地热能发电技术,凭借其利用地球深部地热资源进行能量转换的独特优势,展现出了环保、可持续和稳定的显著特点。根据IRENA的权威数据,全球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自2013年至2022年呈现出了稳健的增长态势。具体而言,从2013年的10786MW起步,历经数年的稳步发展,终于在2023年达到了14846MW的装机容量,并在同年实现了1.32%的同比增长。地热能发电作为一种清洁且可持续的能源形式,不仅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为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

一、定义及分类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热能资源,是地球熔岩向外的自然热流。地热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按照其储存形式,地热可分为蒸气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和熔岩型五大类。

二、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地热行业主管部门主要为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作为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部门,负责制定我国的能源发展规划、电价政策,并具体负责项目审批及电价制定。国家能源局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能源发展战略的建议,拟定能源发展规划,研究提出能源体制改革的建议,推进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组织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组织指导能源行业的能源节约、能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能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地热行业自律组织包括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致力于推动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进步和先进技术的推广,积极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商业化发展,是联系国内外产业界与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重要纽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旨在成为科技工作者、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对外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的窗口,致力于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2、行业相关政策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日益重视,中国政府正不断加强对地热等清洁能源的政策扶持,以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绿色转型。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应用,包括地热能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可再生能源供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地热技术的创新,提高地热能的利用效率,还将促进地热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

三、发展历程

中国地热行业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907年至1950年代的起始阶段。1907年,英国巴克利教授申请了地面辐射供暖的专利,这标志着地热供暖技术的初步形成。同期,中国处于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历史和社会动荡,地热技术在中国并未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2000年代初的回归与初步应用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科技的逐步发展,地热技术开始回归中国。一批科技工作者开始对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进行研究,并付诸于具体的工程实践。一些重要的公共场所,如人民大会堂、故宫和华侨饭店等,开始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技术,标志着地热技术在中国得到初步应用。

2004年至2016年的成长与专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的特点。随着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地热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国内陆续出现了许多代表性的企业,设备逐步由小型向中大型、由粗糙型向专业型过渡,技术研发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借此,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地热能直接利用量最大的国家。

2017年至今的快速成长与多元化应用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中国地热行业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地热能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不仅在供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涉及发电、温泉旅游等多个领域。政府继续加大对地热行业的政策扶持,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地热行业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涉及到复杂的地下工程技术和热力学原理,需要企业具备专业的技术团队和研发能力。目前,地热能的开采和利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在高温地热发电领域,技术难题仍然较多。此外,地热资源的勘探、评估、开发和运营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撑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因此,对于缺乏技术实力和经验的企业来说,进入地热行业存在一定的难度。

2、政策壁垒

虽然中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地热等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政策壁垒。例如,地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需要遵守严格的环保规定和安全标准,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和审批工作。此外,不同地区的政策执行力度和标准也可能存在差异,给企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市场壁垒

目前,地热行业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不明显。此外,由于地热资源的分布不均和开采难度较高,导致地热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风险较大。这使得一些潜在投资者对地热行业持谨慎态度,进一步限制了地热行业的发展。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地热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开采地热资源的设备,包括钻具稳定器、钻机、压裂设备、井口装置等相关设备的供应,确保地热能高效、安全开采。产业链中游为地热资源的生产运营商。产业链下游为地热发电、地热供暖和制冷、地热农业、地热旅游等应用领域。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开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开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装备制造及新能源开发的公司,主要业务分为压缩机研发、制造、销售及地热发电——包括地热开发、电站运营、向客户提供地热电站EPC工程总包或地热井口模块电站成套发电设备两大板块。作为地热行业中的新兴“破局者”,开山集团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与潜力。在2022年,公司成功为全球贡献了超过25%的地热新增装机容量,业务触角更是延伸至印尼、中东欧、肯尼亚、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国际影响力日益凸显。值得一提的是,开山集团是全球范围内唯一一家能够针对高压蒸汽、低压蒸汽、热水等多种地热资源类型,提供定制化最佳技术方案的制造商。这一独特的优势使得公司在地热发电领域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也为公司的经营指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23年前三季度,开山股份营业收入为31.25亿元,同比增长15.74%;归母净利润为3.47亿元,同比增长5.10%。

(2)河南豫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豫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深耕能源行业,已成为河南省集火力发电、新能源、抽水蓄能、煤炭贸易物流、综合能源服务于一体的省级资本控股的综合能源上市公司。在地热领域,豫能控股下属公司长垣豫正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承建了长垣驼人智慧城地热能供暖项目,该项目依托清洁环保的地热能,遵循“取热不取水”的原则,通过地热交换器将地下热能转换为室内温度。项目可服务居民1200多户,预计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220.97吨。这一项目标志着豫能控股在地热能供暖领域实现由0到1的突破,创新建立了云网一体的高效地热能源站,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未来,豫能控股将继续围绕农村能源革命,积极推广地热能供暖应用,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2023年前三季度,豫能控股营业收入为87.82亿元,同比下降16.52%;归母净利润为-5.77亿元,同比增长58.47%。

六、行业现状

地热能发电技术,凭借其利用地球深部地热资源进行能量转换的独特优势,展现出了环保、可持续和稳定的显著特点。根据IRENA的权威数据,全球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自2013年至2023年呈现出了稳健的增长态势。具体而言,从2013年的10786MW起步,历经数年的稳步发展,终于在2023年达到了14846MW的装机容量,并在同年实现了1.32%的同比增长。地热能发电作为一种清洁且可持续的能源形式,不仅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为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

注:本文转自智研产业百科平台,如需获取更多行业信息和定制服务,可进入智研咨询搜索查看。

智研产业百科是智研咨询推出的产研工具平台,致力于为您提供全方位的百科式产业信息查询服务。智研咨询践行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的企业使命,完善和丰富企业方法论,依托产业百科平台提升信息价值,持续为行业发展及企业投资决策赋能。地热产业百科作为地热产业一站式系统化研究工具,全面归纳了地热产业知识信息,内容涵盖地热产业的定义、分类、政策、产业链、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并依靠信息技术建立智能互链的行业知识图谱,为行研从业者及相关投资者提供深入的洞察力和全面的信息。

智研咨询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并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