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基金偏股产品近5年回报排名100/121 集中“发新”谁会买账

广发基金偏股产品近5年回报排名100/121 集中“发新”谁会买账
2025年04月14日 11:02 北京笔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笔尖网》文/笔尖观察

眼下,广发基金正发的新产品有5只,且均是权益类产品,包括两只普通股票型基金,3只指数型基金。其实,市场为广发基金的这轮密集发行新产品捏一把汗,因为其权利管理业绩与其规模不匹配。作为非货规模超过6000亿元且排名位列第三的大型基金公司来说,其近三年的权益类管理业绩在150家公司中排第116,近五年业绩在121家公司中排第100。

广发基金集中“发新”谁会买账?

“发新”很着急

广发基金此次发新产品很着急,从数量上看同时发行多达5只。

其中,在发的股票型基金新产品有广发科技智选股票发起式A、广发科技智选股票发起式C,集中认购期是4月1日至4月15日,基金经理是杨冬;在发的指数型基金新产品中,广发中证800指数增强A、广发中证800指数增强C集中认购期为4月7日至4月25日,基金经理是李育鑫,广发中证800自由现金流ETF 集中认购期是4月7日至4月18日,基金经理是吕鑫。

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广发基金主动权益产品发行规模仅24.57亿份,显著落后行业(占比3.17%),当前发行5只新基金或是为填补赎回导致的规模缺口。公司近年新发基金中,部分产品(如碳中和主题基金)与市场热点契合度低,募集效果不佳,反映出发行策略与市场需求的错配。

从发行新基金扩充规模的趋势看,广发基金近几年发行规模迅速衰减。据同花顺iFinD数据,在2020年、2021年处于爆发期,广发基金分别发行了42只、66只,发行规模分别高达1298.06亿元、2108.26亿元,平均发行规模为30.91亿元、31.94亿元;2022年、2023年、2024年,广发基金虽然发行新基金的数量变化不大,但其发行规模锐减,总发行数量分别37只、42只、35只,发行规模分别为605.12亿元、363.88亿元、231.96亿元,平均发行规模分别仅16.35亿元、8.66亿元、6.63亿元。

从广发基金平均发行规模上看,2024年的平均发行规模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79.24%。剔除市场变化的因素,该基金公司的“发新”吸引力明显下降。

规模与业绩背离

据统计,广发基金长期依赖规模扩张获取管理费收入。2022年旗下产品合计亏损超815亿元,但管理费收入达73.57亿元,形成“规模优先”的商业模式。2024年主动权益产品规模缩水15%,但公司仍通过发行新基金(如发起式基金)维持规模,而非聚焦存量产品业绩修复。尤为注意的是,广发基金2024年主动权益产品份额缩水14.69%,部分深度亏损产品(如广发诚享A成立4年累计跌55.58%)引发投资者信任危机,导致超300亿元资金撤离。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近3年,广发基金旗下的偏股基金平均回报率为-17.92%,与同类公司-8.81%的平均业绩相比,跑输同类1倍,在150家公司中排第116。近5年,广发基金旗下的偏股基金平均回报率为1.94%,与同类公司22.94%的平均业绩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在可比的121家同类公司中排名第100名,已经处于后五分之一。这与其排名前三的规模相比,无法匹配。

业内人士称,截至2024年底,广发基金近30%的主动权益基金年内亏损,首尾业绩差距超60%,部分由从业时间长、规模大的老将管理的产品亏损严重,反映出投研体系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不足。比如基金经理郑澄然管理的多只产品沦为“四毛基”,其投资组合过度集中于新能源等波动较大的行业,未及时调整策略导致深度亏损。

《笔尖网》也注意到,广发基金旗下的部分产品在港股持续下跌时仍重仓相关标的(如广发沪港深新机遇累计回撤超40%),且未根据市场趋势调整配置,导致投资者深度套牢。2023年市场风格切换期间,部分基金转向红利资产时再次踏错节奏,加剧净值波动。

广发基金最近的集中发行新产品,是为了弥补规模缺口而非提升业绩,这让其规模与业绩的进一步失衡。业内人士称,广发基金权益业绩低迷是投研体系失灵、策略僵化与规模驱动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若新基金延续过往投研逻辑,可能重蹈“高位布局赛道—净值下跌—规模缩水”的覆辙,加剧投资者信任危机。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权益产品的选择更趋谨慎,缺乏业绩支撑的新基金或面临募集困难。

广发基金规模扩张或将进一步加剧业绩与口碑的恶性循环,该基金公司会否及时作出调整?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