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华政百年学府,探寻苏河百年建筑

漫步华政百年学府,探寻苏河百年建筑
2024年10月11日 08:22 上海城市更新

华东政法大学坐落在长宁区苏州河边,风景秀美,傍河而立的百年名校,自从“破墙迎客”的政策实施以来,已经成为沪上一道名副其实的都市风景线。

印象中,华东政法大学应该是沪上诸多高校里最早实践打开校门接纳市民自由出入的学府。作为中国三大学府之都,北京、上海、西安聚集众多大学名校,而华东政法大学在都市景观与花园学府的开放实践探索中无疑成为探路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上海“一江一河”市政规划进程中,华东政法大学苏州河段的整治改造,成为最近几年魔都城市更新的重大关注点。

“城市有温度”,“城市能漫步”,“建筑可阅读”作为市府为市民办实事的愿景正在兑现,市内苏州河沿线45公里(两岸)的步道以肉眼可见的改造速度继续推升。

2022年6月的苏河步道华政段正式开放于市民,是上述愿景的具体落实之缩影。本文从徒步角度展示新近游览华政的感受,以期更好对上海打造“世界级滨水区”有个新认识,或许未来苏河沿岸还有更甚于华政景区的优秀范例出现。

站在苏河清水湾,隔河眺望华东政法大学,这所学府的历史底蕴,很简单就能搜索出:

“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大学之一,被称为“东方哈佛”。它最初创建于1879年,最初名为圣约翰书院,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将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1881年,圣约翰书院成为中国第一所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92年起,学校开始开设大学课程,并在1896年改称为圣约翰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的前身就在这里——圣约翰大学。

1876-2024,跨越三个世纪,一百五十年的建校历史,堪称华东地区现代教育史上最早的学府。

清水湾苏河步道,途经这里“精静情”的石碑看怎么理解了。

清水湾,苏河沿线高品质楼盘。这里与华政一箭之遥,今次第一次徒步在清水湾小区的苏河步道上,感觉出奇的安静,与中远两湾城苏河步道比较似乎更出挑。

修建很新的圣大清湾步道。

清水湾界内的苏河十八湾广告牌。

清水湾小区顶端前望回型苏河,远方红色矮房是华政校区。

马赛克拼嵌的河堤。

曲线感十足的滨河步道,远处是华政桥。

右前方是华政校区,这里新修的步道与河对岸步道遥相辉映,看来打造“世界级滨水区”的设想并非说说而已——苏河还有更多期待。

华政长宁校区近在咫尺。

横跨苏州河、通联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普陀段的华政桥——八十年代桥左侧是学生宿舍楼(研究生楼),右侧是华政教学区。

起步于苏州河凯旋北路桥堍,一路顺畅漫步于清水湾小区的苏河步道,来到华政桥再跨桥进入华政主校区,畅通无阻成为环绕这座学府的第一感受:毫无羁绊,说明沿着两岸步道这几年一直在修建,苏州河整体景观治理还在深入持续。

地图上宛如一座斜卧的金钟,苏河在这里勾勒出的这个湾,钟耳是清水湾,钟口向东——不尽苏河东流去,一路蜿蜒奔浦江。

开始进入主题:

苏河华政行华东政法大学沿河步道971米——特指长宁区(隔河相望的普陀段,也有华政部分校舍,苏河上横跨的华政桥通联两岸)段,也就是约定俗成的“华政苏河步道”。

这里是华政的苏河步道东入口。

拱门入口,华政logo赫然在目。

150年的历史印记,手工绘图与彩色胶片的对比反衬,苏河在这里留给上海的遗产,弥足珍贵,不可复制。

这块突兀于苏河航道的宝地,它与“苏河十八湾”的典故一样为人们津津乐道。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都知道,生养自己的母亲河有两条:苏州河与黄浦江。而前者更在上海城市演变的历程里扮演更重要角色。

左手是百年学府楼,中间是苏河步道,右前方是环球港双子楼。

过去与现在,曾经与现实,一切都在视角里给出答案。

粼粼波光荡漾在深秋的苏河,对岸是司法部的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大楼。

花圃?步道?河墙?金秋送爽的十月,漫步在这里,心情怡然舒畅,苏河的味道,上海的味道——好极了的味道!

河边厢,故楼依旧。拱门里,游人漫步。

“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这些曾经作为上海城市更新的愿景理念,已经变成现实。

苏河改造作为“一江一河”城市规划的重要篇章,已经在2021年列入上海十四五规划——2022年6月,华政校园滨河步道“一带十景”全线开放。

法律殿堂或许是游人的憧憬,步入法学教育的高等学府已然不是梦。

建筑可阅读,学府能漫步。

灰褐色砖墙体的思孟堂,斑驳老旧但是坚固矗立。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徜徉于此,仰慕致敬之情油然。

灰楼,红柱,清水拱券门,近代建筑风格鲜明赫然,甚至远方当代高楼大厦都成为彻底的陪衬,这就是建筑语言,这就是阅读的内涵——什么叫腔调?什么叫格调?

如果说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是魔都的浓缩精华,是黄浦江建筑仪仗队,那么苏河沿岸散布的优秀建筑,则需要深入其中方能窥得真貌。

中山公园地铁站,捷运通达的华东政法大学校园,971米滨河步道,一大堆百年建筑景观,你动心了吗?你有兴趣深入探寻吗?

楼角,基座。学堂,铭牌。

属于文物保护级别的真迹。

“圣约翰大学、上海”的英文校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格言,“探索真理”的铭文,浓缩在半米见方的石碑上,以建筑基座的方式昭示后来者。

思孟堂西侧的灰色建筑,更吸引眼球的是它的砖拱造型。清水红与雾霭灰的建筑撞色,单单从视觉语言已经足够让人品味。

窗棂内倒影,将对岸的司法鉴定研究院映衬出来,这也是很有趣的对比。

步道一路向西,昔日河柳修葺一新,整齐规划,夹道欢迎各方游人。

苏河不计其数的沿岸单位遇到的开发困难,远非黄浦江两岸步道开发那么容易,政府实事工程里,苏河开发与再利用的城市规划抓手无疑华东政法大学成为扛鼎之作。

作为一名徒步爱好者,笔者多年前数次到华政造访,苏河沿岸属于犄角旮旯的所在,历经多次嬗变,一步步扩充发展到现在,成为苏河明珠步道的标杆,进而带动整个苏河沿线景观大变,这几年真应了那句话“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坦白说,苏河还在变:以点带面、层层递进、好了更好,不断完善推进。

苏河步道一如这硕果,金秋时节迎来新的收获。

河湾之内自然勾勒的地貌,精细修建的花园小道对应之。

绿地,花园,学府,静悄悄的散发着看不见的信息:华政欢迎你。

劳作躬耕,花匠是无名英雄。

秋高气爽,徜徉漫步。华政校园,苏河美景。

建筑背景下,苏河加持下,网红的调调隐然。苏河十八湾之华政清水湾,静待更多游者。

另一个角度远观。瞬间感觉自己步入苏河公园,以清水湾串接起的苏河十八湾的故事,靓丽耀眼。它不仅属于圣约翰,不仅属于华政,更属于这座城市。

环球港双子楼的高耸,更多是种背景。都市的车水马龙在似乎被苏河湾屏蔽出去,这里更多的是清静与归隐。

身后清水湾,身前校园景。错落有致的台阶,弧形小广场,柴扉围墙,按照原有图纸复原的校舍。

弯道取直,正前方是中山公园方向。造型各异的校舍,来不及仔细按图索骥区分定义,但是每过一处,都有精心施工设计之妙,更有固态焕新之功。

华政绝非同济搞建筑出身,但是浏览下来感觉建筑很有特色,难不成一百五十年前这片河湾真成了它独一无二的应许之洲?

背靠大树好乘凉——背倚苏河湾,独矗上百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场景联想穿越一下:偏安一隅,河洲之地更适合安心读书,是否百年后能预见它的参观游览功能?

法律者,国之守卫也。国事家事天下事,其实也见微知著体现在学好功课,报效国家上。华东政法大学作为华东乃至全国的法律教育培训名府,其学子开花落叶于各地,这幢建筑只不过是具象化表征。

校园里的景观随意可见,但有些建筑未必对所有人开放,然而做到这一步已实属不易,这也体现了政府的强力推动,让市民百姓开始领略百年学府、百年建筑的风彩。

树有根,书可读。

苏河湾的书窗。

24号楼,早先圣约翰大学校长的旧居,位于苏河U型湾旁。

校园,不仅是知识获取,也是更大视野展现于民的所在。

小院高墙的传统大学,或许从城市功能角度需要改变。至少在上海我们已经看到端倪,一批高校正在行动,一些成果已经取得。

期待上海更美好。

24号楼内隔窗眺望清水湾。

园林设计的理念与学府结合,其实华政自己也是这项活动的受益者。无论理论实践,因地制宜做出最好的自己,一地一景的华政模式或许才刚开了头。

校友楼即景。

静待来客。

学习没有止境,转角遇到法律。

绿树掩映。

柴扉围墙,步道绰显。

回首来路。

步道上的铭牌:华东政法大学。

一叶知秋,更多了几分收获。

修旧如新,甚至修新如旧。

腹地一隅的体育室,让我想起交大的同名建筑。

40号楼,八十年代当时的学生宿舍楼,马路斜对过就是大名鼎鼎的韬奋楼。

韬奋楼是华政学子提及母校最常用的一个地标名。这座四方型中式风格二楼建筑,长期以来是教学楼的所在。因为校园对外开放,所以教学楼有了刷卡门禁,刚好有学生刷卡,我借机进入但是随后被保安劝退。

革命军中马前卒——这是邹韬奋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韬奋楼前的石坊,是1929年树立。大自然环境里的岁月流淌,碑文有些难辨。能记住的是它的方位定标作用——韬奋楼、石坊、华政校门三点一线。

“环境平分三面水”,算是圣约翰大学校址的地理写真。

“树人已半百年功”,百年树人是教育大计,1929年立碑之际的半百之功也算客观写真。

纪念坊背面特写:光与真理——LIGHT & TRUTH。看来这是圣约翰大学的校训了。

前文,在滨河步道开始的思孟堂,那里的建筑基石铭牌上,圆形图案下方就是“LIGHT & TRUTH”。

游走的快乐是见识是学习。河边的思孟堂,腹地的石坊,期待更多的市民能在没有校园围墙的华政,找寻自己的快乐。

曾经的交际舞场地,也算是大礼堂。华政校园有相当多红色基因的建筑,它算主要场所之一。

1949年5月,华野陈粟大军在这里入驻过,《战上海》的大量故事见诸于电影或者文学作品,倒是华政交谊楼作为陈粟大军前敌指挥部鲜见于世。

都说上海是红色的,苏河沿岸相当多建筑都有战上海的痕迹,外白渡桥边的上海大厦,四川路桥边邮政大楼,乌镇路桥的我军第一个突破,还有“瓷器店里抓老鼠”的陈毅作战指示……联想到陈毅赴法勤工俭学的黄埔码头,作为中国共产党产房的上海,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切。

当年陈粟大军指挥机构进驻于此的场景。只能通过文字与建筑加以回顾了。

交谊楼楼梯,目前该建筑还在运行使用,更多用作校办会议室。

华政校长楼正面景。曾经进去过,1876镌刻在楼梯扶手上的场景历历在目。

1876到2024,很有阅尽沧桑话变迁的质感。上海开埠以来的风云历史,圣约翰算作重要的见证者之一。

附带说一句,圣约翰的校长楼是24号楼,在苏河清水湾边。眼前这栋4号楼是华政的校长楼,目前叫教授楼。

安静甚至有些幽静的华政校长楼——目前叫“教授楼”,它让人想起上海音乐学院的校长楼,颇有类似处。

侧影清静,特有楼廊梯道,标识符非常高。

六三楼,又一个红色基因建筑。

1939年圣约翰大学师生和校友为纪念圣约翰大学神学科主任郭斐蔚主教,捐献建筑两层教学楼一幢。

1951年3月,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纪念六三爱国壮举,斐蔚堂改名为“六三楼”昭示后人。

1925年5月30日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圣约翰大学师生群情激昂,欲集会罢课,声援全市人民的爱国反帝斗争,却遭当时美籍校长卜舫济反对及阻挠。

6月3日,500余名爱国师生宣誓,永远和圣约翰大学脱离关系,永远不进任何外国教会学校‛,大声高呼“中华万岁”三次后,愤然离校。并于同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华东政法大学),寓意中华民族如“日月光华”。

花的展列,窗的独白。

行走在华政,楼阁窗棂似乎都有种灵性,养眼且不增不减,耐品而不言不语。

古屋,新路。动静搭配竟也透着和谐。

华政大门通往韬奋楼的主干道。

疏影水杉百年屋,远近高低皆正容。

与韬奋楼比邻的格致楼。

楼廊里的展览牌,苏河明珠这个词,思前想后还真配得上华东政法大学。实践出真知,实地走走看看,苏河市内23公里单程步道中,971米的华政段,样板抓手的效果卓然。

这组建筑,构成华政百年历史建筑群,各个不同角度诉说着华政,何尝不是诉说印证上海城市历史。

林林总总的校园建筑,草创,起步,发展,壮大,成型,老旧,固化在这方土地,已经成为传承的活化石。华政长宁校区的传承已经在华政松江校区展露端倪,让更多市民走进这里,或许也是城市更新改造题中之义。

秋影斜阳,建筑有声。

楼廊,门拱,庭院书香。

华政大门口畅通无阻,看来校园开放已经习以为常。直面眼帘的是20路公交站,有些不甚适应,过了几秒才顿悟原来中山公园也“破墙开园”,万航渡路两侧的地理空间因为破除藩篱而顿觉通融和谐自然。

华阳街道所属的两大百年地理区划,这一步迈的“静悄悄”,这一步让城市景观豁然开朗起来,点赞。

藩篱撤除,让度空间于民,还景观于民。

华政大门前,万航渡路边一组宣传墙广告,主题就是人与自然,绿色和谐。

这是一组百年标的,所有围绕一个主题:破墙,通融,和谐,自然——城市更新的新寓意跃然纸面。

华政西侧苏河步道出口(入口),它与东侧入口(出口)之间有971米。

几年前就有这个标记,这次详细打卡华政涉足面更广,不虚此行。

凯旋路桥上东望刚刚漫步过的华政长宁校区(右侧),左侧是清水湾。

曾经以苏河的桥堍为集,聚焦长宁区苏河的几个桥下空间,凯旋路桥是当时的收尾点。轮回再度,站在这桥上眺望新景观,不由得感想很多。相信未来上海会更好,苏河会更好,期待有更好的感观体验与大家分享。

作者:“上海城市更新”特约撰稿人

编辑:林欣蓝

审核:夏    雨

·END·

*本文为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