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录:(陆天然/文)
清明,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追思的节气,如同一把温柔而锐利的钥匙,悄然开启了记忆的大门。在这个特定的日子里,我,一位从江苏海门走出,历经岁月沧桑的游子,踏上了回乡祭祖之路。从儿时响应学大寨号召平坟种地,到如今因南通新机场建设陵园面临再迁,这一路的变迁,不仅是土地的更迭,更是家族记忆与时代浪潮的交织碰撞。每一次的变迁,都像一首无言的诗,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我,在这故事里徘徊,在祭祖的仪式中,追思着过往,探寻着生命的来路与归途。
一、故乡的来路
1960 年,我出生在江苏海门三星汇通原德胜乡水南村的一个贫寒家庭。那时的家乡,土地贫瘠,家境困苦,却有着最质朴的温暖。儿时的记忆,是那三间破旧的老屋,是父母忙碌而坚毅的身影,还有与姐姐妹妹在田间地头嬉笑玩耍的时光。
小时候,上完小学,便常常跟着父亲劳作。印象最深的,便是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与父亲一起平坟。那座座祖坟,承载着家族先辈的魂灵,在时代的浪潮下,我们带着敬畏与无奈,将它们化作平整的土地,播下希望的种子。那时的我,懵懂无知,只知道这是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多种些庄稼,让一家人能填饱肚子。坟平了,土地上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可心中,却似乎留下了一丝难以言说的空缺。
后来,为了节省土地,也让逝去的亲人有个集中的安息之所,村民们将各自亲人的尸骨集中埋在一起。村里最西北角与原南通县一河之隔的那片小小的墓地,成为了全村人对祖先共同的追思之地。每到祭祀的日子,这里鞭炮齐鸣,青烟袅袅,诉说着全村后人对先辈的思念。
二、军旅、商海与求知之路
高中毕业后,我选择了参军,投身于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的生活,锤炼了我的意志,开阔了我的眼界。那片广袤的天空和海洋,见证了我的青春与热血,也让我明白了责任与担当。
离开军营后,我投身商海,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摸爬滚打。其中的艰辛与挫折,如同一层层磨砺,让我逐渐成长。然而,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从未熄灭,于是,我又走进校园,继续深造。凭借着不懈的努力,我成为了新华社记者,中国改革报记者站站长之后又成了国家机构的研究员。在这些不同的角色转换中,我不断积累,不断前行。
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像是人生路上的一次蜕变。但无论走得多远,故乡的那片土地,始终是我心中最深的牵挂。那些儿时的记忆,那些与亲人相处的点滴,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生命的长河中。
三、亲情的延续与变迁
如今,爷爷奶奶早已过世,父母也先后离我而去。老家,只剩下姐姐和妹妹,还有那座承载着无数回忆的父母住过的农家小洋楼。我的家安在福州,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和一个乖巧无比的外甥女,太太温柔贤淑,十分支持我现在的工作,家庭幸福美满。
然而,故乡的亲情纽带,从未因距离而断裂。每次回到老家,与姐姐妹妹相聚,那些童年的欢乐与成长的烦恼,都在欢声笑语与感慨唏嘘中一一浮现。我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过去,也畅想着未来。而每一次的相聚,也都伴随着对逝去亲人的深深追思。
四、时代浪潮下的陵园变迁
上世纪末,西电东送工程的建设,再次打破了家乡那片墓地的宁静。村民们不得不将埋在一起的亲人尸骨拣起火化,装进骨灰盒,集中安置到村里自建的陵园。那一刻,望着那升腾的青烟,心中满是不舍与惆怅。那是对先辈的敬重,也是对时代发展的顺应。
而如今,南通新机场即上海第三机场的建设,又让这座陵园面临再次搬迁。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我的心中五味杂陈。这座陵园,不仅仅是亲人安息的地方,更是家族情感的寄托,是故乡记忆的重要坐标。
五、清明回乡祭
今天上午九点多,我开车回到老家。一路上,故乡的轮廓在心中逐渐清晰。按当地习俗祭祖,我先在陵园找到亲人的骨灰盒。看着那一个个小小的盒子,仿佛看到了先辈们慈祥的面容,听到了他们在岁月深处的低语。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给祖先各自默哀磕头,心中满是对他们的思念与感恩。
妻子和孩子嘱托要我代他们多磕几个头,也尽尽孝心。在这个瞬间,我感受到了家族情感的传承,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在这小小的陵园里凝聚。磕完头,我来到陵园广场,烧些冥币。看着那跳跃的火苗,思绪也随之飘远。
磕头时,早上手机刷到的清明视频中的话语在耳边回响:清明就是让你清清楚楚的明白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现在该干什么?未来该怎么干?在这祭祖的庄重时刻,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从海门的这片土地走来,带着故乡的质朴与坚韧。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用他们的汗水与智慧,为后人铺就了前行的道路。我沿着他们的足迹,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经历了军旅、商海、求知等不同的旅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而未来,我要继续传承家族的精神,将故乡的温暖与力量传递给下一代。在工作中,虽然已经退休,但被聘到上海一所211双一流大学研究院任院长,搞数字经济研究,我要尽自己的所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我也要教育好自己的两个女儿,让她们铭记家族的历史,明白自己的根在何处。
六、归途中的思绪
祭祖回程的路上,车窗外的风景如幻灯片般闪过。我的思绪却依然沉浸在故乡的那片陵园,沉浸在对过去的追思中。陵园的一次次变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生命轮回的见证。
故乡的土地,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承载着家族的兴衰。无论未来它将如何变化,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都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在这个清明,我在祭祖的仪式中,找到了生命的答案,也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方向。
岁月流转,生命不息。每一次的清明祭祖,都是一次与先辈的对话,一次对生命的审视。我相信,无论陵园迁到何处,家族的记忆与情感,都将如同那永不熄灭的香火,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而我,也将带着这份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情,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书写属于自己与家族的新的篇章。
作者简介:
陆天然,法学硕士,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现任东华大学数字资产研究院院长、中国自贸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全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智库”首席专家库成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简称:权工委)高级顾问。曾任新华社记者、中国改革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和国务院研究室(言实)互联网时代方法论课题组组长,著有《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十二卷。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