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华业,实控人亲戚公司成前五大供应商,毛利率持续下滑

浙江华业,实控人亲戚公司成前五大供应商,毛利率持续下滑
2025年01月12日 12:07 摩斯IPO

2024年12月30日,浙江华业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江华业)提交注册。浙江华业计划募集6.72亿元,公司保荐机构为海通证券。

摩斯IPO》研究发现,浙江华业业绩波动明显,2019-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呈下滑趋势,到2024年实现增长,但可持续性存疑。同时,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持续下降,产品结构单一且销售单价显著下滑。公司属塑料机械行业周期性强,业绩易受行业波动影响。浙江华业未来如何应对毛利率下滑风险?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并保持业绩稳定增长?

此外,浙江华业2019-2021年研发投入金额和占营收比重呈下降趋势,2023年有所回升,但2024年上半年比例回落。研发人员数量波动且部分为非全时人员,薪酬归入研发费用的合理性存疑。同时,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存疑,2019年后无新增发明专利。在此背景下,公司如何提升研发能力?如何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保持市场竞争力?

最后,浙江华业向关联供应商金欣贸易采购金额逐年增加,采购定价高于市场价格,合理性存疑。公司关联采购是否必要且定价公允?公司今后如何增强交易透明度并规避潜在利益冲突?

01 业绩成长性存疑

《摩斯IPO》注意到,浙江华业的业绩成长性问题在历次问询中都成为交易所关注的重点。这一问题也被认为是浙江华业在过会近两年后,才得以提交注册的重要原因。

2023年中期,浙江华业在通过深交所审核后首次披露业绩,却出现了下滑迹象。当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7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736.84万元,同比分别下降7.07%和22.21%。全年业绩也未见好转,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进一步扩大,分别为5.86%和13.83%。作为创业板企业,业绩成长性一直是监管层关注的核心指标。

直到2024年,浙江华业终于交出了一份增长的业绩答卷。公司预计2024年全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23.18%和31.24%,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但问题依然存在:2024年的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还是更大程度上依赖偶然因素?未来如何在波动的业绩表现中保持稳定增长?

浙江华业所在的塑料机械行业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这意味着在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时,公司业绩也容易随之下滑,导致业绩波动明显。

此外,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在报告期内持续走低,分别为29.08%、26.92%、25.73%和24.82%。与此同时,公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螺杆、机筒、哥林柱等主要产品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超过98%。在2024年上半年,螺杆机筒和哥林柱的销售单价较上一年分别下降23.10%和17.34%。

浙江华业的主营业务毛利率是否存在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公司如何应对毛利率下降和行业周期性波动的挑战?单一的产品结构是否会削弱其未来的抗风险能力?

02 研发投入持续下滑

浙江华业的申报材料显示,从2019年至2021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151.20万元、1518.83万元和2118.45万元。尽管在数额上有所波动,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更重要的是,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也逐年下滑,从2019年的4.06%、2020年的2.63%,直到2021年降至2.62%。这对于一家要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来说,似乎是一个不太理想的信号。

招股书注册稿显示,2023年浙江华业的研发投入为2298.50万元,相较2022年的2166.35万元和2021年的2118.45万元有了小幅增长。在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方面,从2021年的2.62%上升至2022年的2.77%,并在2023年继续上升至3.12%。然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回落至3.06%。尽管研发投入有所增加,但其占比的波动仍引发了监管层的关注

对此,深交所要求浙江华业说明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逐年下降的合理性,以及这些投入是否与公司实际研发项目相匹配。在审核过程中,监管层进一步追问了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逐期下降的原因,并对公司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持续获取订单的能力等进行了详细问询。到了上会现场,深交所依旧要求浙江华业结合下游行业发展、客户需求变化以及研发投入情况,详细披露研发费用占比逐年下降的原因,以及公司如何保持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浙江华业的研发投入和人员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公司在报告期内研发投入未见显著增长,且研发人员数量的波动也较为明显。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底、2023年底和2024年6月底,浙江华业的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80人、74人和80人,尤其在2023年末,研发人员数量出现显著减少。

公司同时指出,部分研发人员为非全时人员,并且其研发工时不得低于50%。然而,根据浙江华业的反馈,存在四人(夏增富、夏瑜键、周飞忠、后桂根)的研发费用比例是总经理办公会决定的。

由此可见,部分研发人员的界定,是没有根据工时占比判定的。在此,且不论将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 40%-50%的薪酬计入研发费用的合理性,浙江华业是否应该将研发人员的工时界定进行更正为,是根据双重规则来界定的,即研发工时占比和总经办会认定?

03 关联供应商采购存疑

自2019年起,金欣贸易(简称浙江金欣贸易有限公司)便成为浙江华业的重要供应商,采购金额逐年增加。例如,2020年到2023年,浙江华业向金欣贸易的采购金额分别为2671.91万元、2654.24万元、3392.64万元和3610.87万元,且金欣贸易一直位列浙江华业前五大供应商之一,分别排名第3、第4、第2和第2。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2024年上半年,金欣贸易突然从浙江华业的前五大供应商名单中消失,原因尚未明确。

金欣贸易的股东结构也经历了几次变动。原股东翁辉和郑国银分别持股51%和49%,直到2020年12月,郑国银将其49%的股权转让给其子郑钧元,但金欣贸易的实际经营决策仍由翁辉、郑国银决定。天欣物资的股东为朱国定,朱国定持有天欣物资100%股权。朱国定系天欣物资的显名股东,天欣物资的实际经营决策由翁辉、郑国银决定。也就是说,这两家供应商实际控制人都是翁辉、郑国银。

需要注意的是,翁辉和郑国银和实控人是亲属关系,这种背景使得两家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显得更加敏感。交易所要求公司说明关联采购的必要性及定价公允性;说明部分钢材仅向关联方采购而未直接向终端钢铁厂商采购的原因及合理性,相关采购价格与大宗商品交易价格的差异情况及合理性。

浙江华业向金欣贸易采购的圆钢价格相较其他钢材供应商明显较高。为何浙江华业会选择支付更高的价格,采购同类产品?

此外,浙江华业还向郑国银旗下的公司销售废料,金额逐年增长。2019 年至 2022 年,浙江华业还向郑国银销售废料金额分别为 501.29 万元、534.20 万元、851.63 万元、454.20 万元。交易所问询,发行人向郑国银和汤忠贤销售的废料收入占其同类产品采购的比例,相关个体户是否主要为发行人服务

关于研发能力,浙江华业于2019年6月被认定为国家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但这一认证的有效期为三年。根据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于2022年发布的复核名单,浙江华业未能成功通过复核,并未列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浙江华业解释称,未通过复核的原因在于公司发展较快,至2021年底,浙江华业的员工人数已超过1000人,营业收入突破4亿元,已不再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的中小企业范畴。

然而,摩斯IPO注意到,浙江华业的研发情况令人担忧。公司的12项发明专利均在2019年之前取得,之后并未有新的发明专利出现。同时,浙江华业的研发费用率持续下降,且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均值。尽管公司拥有88项专利,但其中只有12项为发明专利,且大多数为10年前取得。

更为关键的是,2016年公司获得的两项重要专利——《用于螺杆抛光机上的粉尘回收装置》和《螺杆抛光机》,时任战略部总监宋海幸曾公开表示,这两项专利是与设备厂商共同研发的,这与专利的“原始取得”性质显然不符。

浙江华业为何近年来没有新增重要的发明专利?是否意味着公司的研发能力正在下降?公司在专利性质上的信息披露是否存在问题?交易所要求发行人,结合下游行业发展、客户需求变化和研发投入等,说明并披露报告期内发行人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逐期下降的原因、发行人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劣势、持续获取订单能力等情况。

作者 | 摩斯姐

来源 | 摩斯IPO(MorseIPO)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