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进口药消失了”?这个话题紧紧牵动公众的心。
起因是8月一位孩子因支原体肺炎在浙江某医院就诊,在对症治疗的药物中,该医院只能给患儿使用一款国产阿奇霉素,而非进口的原研药。孩子打了两天点滴后仍高烧不退,寻遍杭州却找不到进口的阿奇霉素,直到转去浙江省儿童医院住院,才得以注射进口阿奇霉素,当晚孩子就退烧了。孩子的父亲发问:“为什么以前能用的进口药消失了?”
这并不是孤例,不少网友都反映,进口药越来越难买了。
原研药即原创新药,由于其在专利期内可以独占市场等原因,价格高昂;仿制药则在专利过期后复制生产,价格较低。而由于国产药大多为仿制药,所以大众常以进口与国产区分。
进口药真的消失了吗?
进口原研药真的消失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就拿文章开头家长买不到的进口阿奇霉素来说,《澎湃新闻》表示,进口的辉瑞的阿奇霉素三种剂型在中国大部分省份在正常挂网销售,并不存在多省撤网现象。具体来看,阿奇霉素注射剂在全国26个省份挂网销售,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在全国23个省份挂网销售,阿奇霉素片在全国30个省份挂网销售,辉瑞阿奇霉素三种剂型2024年1-8月销售额超4亿元。
8个月卖4亿,何谈消失?既然没有消失,那为什么那位家长寻遍杭州的医院却买不到?是因为进出口管制导致稀缺?当然不是。我国并没有相关的管制规定。
而这种进口药之所以在很多医院买不到,原来是因为被“撤网”了。什么叫“撤网”?“撤网”是医药采购领域的“黑话”,指的是从各省搭建的医药采购平台中移除特定药品的信息。
这些平台充当了公立医院与药品企业之间的交易桥梁,类似于电商平台的功能,企业展示药品,医院则从中下单采购,这一过程被称为“挂网采购”。而“撤网”则意味着某款药品的展示信息被从平台上撤销,医院因此无法再通过该平台采购到该药品。
4月,《华夏时报》就发布了一篇名为《年销6亿元的进口药倒在了“红线价”上,辉瑞阿奇霉素干混悬剂面临撤网,原研药撤退潮来袭》的文章,文中提到,国内29家药企拥有超50个阿奇霉素干混悬剂仿制药批文,此前辉瑞原研药市场优势显著,2022年占据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的93.19%。然而,第九批国家集采后,9家国内企业中选,辉瑞落选,市场格局巨变,辉瑞基本退出90%多的公立医疗机构市场。
把药品的价格“打下来”
各省构建统一的医药采购平台,源自中国国内自2018年起推行的医药集中采购(简称“集采”)政策,旨在减少腐败、显著降低药品价格,并优化医疗资源分配。
该政策的核心在于“以价换量”,即公立医院承诺将其全年约七成采购量分配给愿意以最低价参与竞价的企业,以此推动市场竞争,重塑市场格局。
此模式下,企业面临明确选择:要么通过大幅降价以换取市场份额的增长,要么保持原价而面临市场份额的大幅缩减。
《界面新闻》表示,如果外企愿意降价,且降价幅度超过本土药企,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就不会受太大影响。当然,由于需要大幅降价,企业的销售收入会必然下滑。在2020年第二批国家药品集采中,拜糖平以0.181元/片的低价中标,低于竞争对手并淘汰了华东医药的仿制药卡博平。然而,此举显著影响了药企营收,2020年,拜耳中报显示,拜糖平第二季度营收4000万欧元,同比降幅约74%;半年销售金额1.56亿欧元,同比下降54.4%。
因此,在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下,部分外资企业策略性地进行了调整,采取了“战略性退出”。它们通过报出远高于设定的最高限价的价格,从而主动规避中标。例如,阿斯利康的瑞宁得(阿那曲唑)报价跃升至29.929元/片,超出限价237.9%;礼来的再普乐(奥氮平)则以18.559元/片的价格申报,溢价达100.5%;而默沙东的恩理思(地氯雷他定)报价为3.782元/片,同样高出限价156.2%。
此外,就算有的国外药企愿意降价,也因为竞争不过本国药企,而不得不在集采中出局。
尽管如此,进口药并未完全退出市场。由于集采份额仅占医院用药的七、八成,医院仍保留了一定比例的自我选择权。然而,医院在采购药品时面临多重压力,包括控费、医保考核以及反腐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医院更倾向于采购价格更为低廉的国产仿制药,以确保成本控制和满足医保指标要求。
其中,控费压力尤为显著,因为医保资金是医院的主要支付来源。为了降低费用,医院和医生通常会优先选用国产仿制药。此外,医保考核指标也促使医院完成集采任务,优先采购中选品种,这些品种大多为国产仿制药。
同时,医疗行业的反腐工作也加剧了医院对高价进口药的审慎态度。过去存在的药企行贿、药品回扣等问题使得医院在采购进口药时更加谨慎,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综上所述,尽管进口药在理论上仍有进入医院的机会,但在控费、考核、反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医院更倾向于采购国产仿制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公众会感受到进口药在公立医院内越来越难买到。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