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首次‘双降’、16年仍未圆梦IPO,广发银行任重道远。”
3月10日,广发银行董事长白涛因工作变动辞去董事长及董事职务,其自2022年5月担任董事长,任职不足三年。据有关媒体报道,广发银行董事长将由现任国寿集团董事长蔡希良兼任。自中国人寿入主广发银行,这已形成惯例,国寿集团董事长杨明生、王滨、白涛均兼任广发银行董事长。
这些年来,广发银行多位董事长因违规违纪“落马”,内部治理问题受关注。
广发银行2024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显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同比下滑,这是广发银行首次出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双降”。资本充足率虽有所上升,但是广发银行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有着附加资本要求,再加上“未来盈利状况以及业务持续发展对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需予以关注”。
2009年,广发银行即提出上市计划,历经16年仍未成功,也成为12家股份行中唯二未上市的。广发银行最近一次提起上市计划是在2022年年报中一带而过,但另外未上市的恒丰银行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上市。
16年上市未果,背后原因或较为复杂:股权结构方面,大股东中国人寿股权集中度高,增加了利益协调难度;历史上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和内部治理问题也对上市进程产生负面影响;以及,广发银行频收罚单和多位高管“落马”,内部治理能力备受质疑。
董事长辞职
3月11日,广发银行官网公告称,董事会于3月10日收到辞任函,白涛辞去董事长、董事职务。银行解释称,白涛辞任是因为工作变动。据证券时报消息,广发银行董事长将由现任国寿集团董事长蔡希良接棒。
梳理来看,2022年3月25日,在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审议并通过白涛为广发银行第九届董事会董事的议案;同日,第九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选举白涛为董事长。后收到监管批复,白涛担任广发银行董事长、董事职务自同年5月20日起生效。
如此看来,白涛担任广发银行董事长不足三年。
公开资料显示,白涛生于1963年3月,不仅担任广发银行董事长、董事,还曾是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国寿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广发银行是国寿集团旗下公司。
但是,去年8月,白涛被免去国寿集团党委书记职务,由蔡希良出任党委书记一职。再到同年9月30日,白涛就辞去国寿集团董事长及执行董事职务。
白涛能够担任广发银行董事长,与广发银行大股东变更不无关系。目前,中国人寿为广发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43.69%;相较而言,第二、三大股东中信信托、国网英大分别持股14.14%、8.92%,中国人寿的控股地位稳固。
2016年2月,中国人寿与花旗集团及IBMCredit签署了广发银行股份转让协议,以每股6.39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花旗集团持有的20%股份以及IBMCredit持有的3.69%股份,交易对价总额为233.12亿元。此次交易完成后,中国人寿持有广发银行的股份从20%增至43.69%,成为广发银行单一最大股东。
这些年来,中国人寿和广发银行在业务协同、资源整合等方面展开了深度合作。包括在客户资源共享方面,双方通过交叉营销等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风险管理领域,也借助彼此的优势,不断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广发银行曾有三位董事长“落马”,分别是李若虹、董建岳和王滨。
李若虹于2014年7月“落马”,因贪腐问题较为严重,存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况,为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还与他人长期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李若虹执掌广发银行长达十年之久,于2009年6月以健康原因和配合上级要求调动为由辞去广发银行董事长职务。
董建岳在2022年9月被留置并立案,2024年11月因涉嫌受贿1.5亿元在辽宁省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据悉,董建岳的贪腐行为较为隐秘,可能与忠旺集团有着复杂的关系。董建岳于2009年6月离开中国银行出任广发银行董事长,后2016年8月,中国人寿全面入主广发银行,董建岳离任。
另外,王滨比较特殊,于2022年1月在任上被查,2023年被判死缓。王滨有着长达25年的贪腐生涯,利用职务便利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贷款融资、项目合作等事项上提供帮助,非法收受财物共计3.25亿余元,另外还存在违法境外存款申报制度的问题。2018年12月25日,王滨被选举为广发银行董事长。
营收净利首次“双降”
广发银行的业绩情况亦表现不佳。
2月18日,广发银行发布的2025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披露了2024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总资产稳步增长,从2022年的3.42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64万亿元。但将时间线拉长来看,广发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放缓,总资产自从2020年首次突破3万亿元,四年时间规模仅增长了6000亿元。
2017年,广发银行的资产规模突破2万亿元,仅三年时间,资产规模就又上了一个台阶。此外,在2021年之前,广发银行的资产规模增幅基本在10%以上。
伴随而来的是,广发银行的总负债的增速也在下滑。2024年,广发银行总负债为3.35万亿元。
最惹人关注的是,广发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出现“双降”。数据显示,2024年,广发银行的营业收入为687.96亿元,同比下降0.65%;净利润为150.06亿元,同比下降4.98%。要知道,广发银行在此之前也有过净利润下滑的情况,但是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时下滑,实属首次。
营业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利息净收入的减少,2022-2023年,广发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87%、1.65%,而到了2024年已经跌至1.53%。
资本充足率方面,2022-2024年,广发银行分别为12.76%、12.84%、14.65%,稳步上升;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65.82%、160.90%、165.58%,有所波动,但还是远远低于上市城商行均值;此外,广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稳步下降,从2022年的1.64%一路降至2024年的1.53%,但相较于2021年的1.41%仍有改善空间。
资本充足率虽然有所上升,但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广发银行还有着附加资本要求。联合资信评估出具的《2024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第二期)信用评级报告》中提及,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金融监管趋严等因素对广发银行未来经营发展形成一定挑战;此外,“未来盈利状况以及业务持续发展对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需予以关注”。
16年上市未果
目前,12家股份行中仅有2家未上市,这其中就包括了广发银行。早在2009年,广发银行即提出上市,并于2011年开启“A+H”股上市计划。后经历原董事长李若虹“落马”以及大股东变更,2017年上市进展变更为“暂时中止”。结果在同年8月,广发银行因“侨兴债”被罚7.22亿元。
再到2019年,广发银行提出“三至五年内实现公开上市”计划,但到了2021年5月,由中信证券辅导IPO的广发银行状态变为“辅导备案终止”。最近一次提到“上市”还是在2022年年报中,仅一句“夯实上市基础”轻描淡写。
作为另外一家还未上市的股份行,恒丰银行的态度却很积极,光是2024年,恒丰银行多次对外宣称上市目标,再到2025年“开门红”启动会,银行提出将对标上市条件提升关键指标。
16年漫漫上市路,广发银行至今仍未成功,背后因素或较为复杂。
股权结构方面,中国人寿作为大股东,股权集中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他股东利益协调的难度。不同股东对于银行的发展战略、分红政策等可能存在不同的诉求,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上市进程中的一大难题。
在不良资产问题上,历史上广发银行曾面临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尽管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所改善,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仍对上市审批产生了负面影响。监管机构在审核银行上市申请时,对资产质量极为关注,广发银行需要进一步证明自身在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防控方面的能力与成效。
近年来,监管政策对银行上市审核愈发严格。这要求广发银行不仅要在财务指标上达到更高的标准。此外,A 股市场的波动较大,银行股估值偏低,这也使得广发银行在选择上市时机时面临诸多考量。
再加上内部治理也一直成为阻碍广发银行上市的“拦路虎”。广发银行收到过银行业历史上最大的罚单,且近年来收罚单也较为频繁;加上广发银行这些年来因违规违纪“落马”的高管颇多,这让广发银行银行的内部治理能力遭到外界质疑。
广发银行前身为广东发展银行,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首批组建的股份行之一,于2011年4月正式更名为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发银行除总行外,已设立了49家直属分行、970家营业机构及一家全资子公司。
在中国银行业协会推出的“2024年中国银行业前100名单”中,广发银行排在第16位,该名单前25家银行中24家均已上市,广发银行则是那个“特例”。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操作需谨慎。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