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中东一声炮响,油价黄金万两”的剧本已经失灵,供需天平彻底倒向过剩,市场唯一的悬念剩下:沙特何时“眨眼”?
文/UNFX大宗商品部
华尔街的石油交易员们正集体患上“地缘政治麻木症”。在OPEC+放弃保价、大举增产的背景下,叠加中国需求引擎降档和非OPEC产量的汹涌来袭,原油市场正从“压力锅”变为“漏水桶”。布伦特原油13%的暴跌只是开始,市场驱动逻辑已从情绪和预期,彻底回归到冰冷的数据和基本面。
当一个市场最熟悉的剧本被彻底撕毁时,所有参与者都必须重新学习游戏规则。当前的原油市场,正处于这样一个痛苦而深刻的范式转移之中。
OPEC+的囚徒困境
这场转变的核心驱动,无疑是OPEC+的惊人掉头。
这个曾经以铁腕纪律捍卫油价于80美元上方的卡特尔,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市场份额的狂热追逐者,计划加速恢复每日220万桶的产量,无异于向一个已经积水及膝的游泳池里继续注水。
这一决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其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在内部,伊拉克、哈萨克斯坦等国早已对配额阳奉阴违;对于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的宏图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当“减产保价”的边际效益递减,而失去的市场份额却被美国、圭亚那等对手迅速蚕食时,战略重心转向“增产保份额”便成为一个痛苦却理性的选择。
而在外部,白宫为抑制通胀的努力与特朗普为选举而喊出的低油价口号,都对利雅得形成了实质压力,让OPEC+的决策,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地嵌入到全球大国的内政与外交博弈之中。
需求引擎降档,结构性裂痕浮现
然而,这股汹涌而来的供应洪流,却正面撞上了一堵名为“需求疲软”的结构性高墙。
过去二十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无可争议的火车头——中国——正明显降档。这并非短期宏观逆风,而是深层次的结构性转变:
- 电动汽车(EV)的革命性冲击,正永久性地消灭一部分未来的燃油需求。
- 液化天然气(LNG)等替代能源在货运、工业领域的扩张,则进一步蚕食原油的传统领地。
因此,市场正在消化的,不仅是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放缓,更是对其未来原油需求触顶甚至下滑的长期预期。当最大的买家开始犹豫,每日100万桶的全球库存增长,正是这一残酷现实最直观的体现。
风险“脱敏”:当黑天鹅不再黑
或许,最能揭示这个新时代本质的,是市场对风险的重新定价。
在极端的供需失衡面前,传统的地缘政治风险已经被彻底“稀释”。以色列与伊朗的脆弱停火,放在几年前足以让市场恐慌性买入,但今天,市场的反应却是“已读不回”。
当全球每天都多出100万桶无处安放的原油时,对未来潜在供应中断的担忧显得苍白无力。交易员的目光,已从新闻快讯转向了每周库存报告。
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恰是极度危险的信号。一个不再对风险做出反应的市场,往往意味着其下跌趋势的根基异常牢固,被抽干的波动率正掩盖着温水煮青蛙式的巨大方向性风险。
综观全局,供给端的“军备竞赛”、需求端的“结构性疲软”以及风险定价的“脱敏”,已共同为油价编织了一场指向下行的完美风暴,下探60美元绝非危言耸听。
未来的路径,取决于那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悬念:OPEC+是否会“眨眼”?
在目睹价格可能自由落体至威胁其成员国财政的水平后,该组织会否再次上演180度大转弯?在下一次会议结果出炉前,任何反弹预期都显得过于乐观。
市场的参与者们,只能屏息以待那个可能到来的“变化球”,并在此之前,努力在过剩的供应海洋中继续游泳,祈祷自己不会被名为“基本面”的巨浪所淹没。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