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别怕,我只是想消灭98%的地球人!

人工智能:别怕,我只是想消灭98%的地球人!
2017年12月08日 14:45 中国经营报

来源:正和岛(内容有删减) 作者:吴军

二八法则,是工业时代的逻辑,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则是2/98的逻辑。

只有 2% 的人能够完成跨越,其余 98% 的人都可能被淘汰!

大量的工作岗位消失,大量的人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生活,大量的人从此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大量的人看着剧烈的贫富分化感到费解,大量的人在新的社会撕裂中陷入命运的颠簸。

 

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正横亘在每个人面前,你能穿越这道财富“窄门”吗?

▌历史:

技术革命如何分化了穷人与富人?

01. 英国全民富裕

一半人进城,剩下的郊区住洋楼

首先让我们看看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事件,但当时,它给社会带来的动荡是巨大的,诅咒它的人更多。

新技术在出现的初期,受益者是非常少的,他们通常只是那些掌握新技术或者使用新技术、从事新行业的人。具体到工业革命,最初的受益者只有博尔顿那样的工厂主、瓦特那样的发明家,或者使用蒸汽机开拓瓷器制造新行业的韦奇伍德等人。

其他人在短期内是很难受益的,甚至可能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变得更加贫穷,因为机器抢了他们的生计。

在工业革命后的半个世纪里,原有的经济结构被摧毁,靠有一技之长的工匠运作的小作坊纷纷破产,工匠的特长敌不过年轻劳工结实的身体,他们从中产阶级沦为赤贫。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重重,整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为了节省成本便于竞争,工厂主们大量雇用低工资的童工,或者随意延长劳动时间。

英国人花了大约两代人的时间消化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

那么工业革命的副作用是怎样被解决的呢?简单讲就是资本输出,开拓全球殖民地,推行自由贸易。

 

英国的工业生产在工业革命之后让世界各国都无法望其项背,这使得它有能力、财力、武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全球化市场。

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产业工人只有几百万,但其巨大的生产能力却使得很多商品供大于求。由于在当时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在国力上可以和英国匹敌,因此它的全球战略得以实施。

▲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教育已经非常普及

02. 实业巨子们诞生

洛克菲勒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人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电的使用。这不仅让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而且催生了很多新产业,当然这也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剧增。

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75人中,有1/5出生在1830-1840年的美国,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

这一不符合统计规律的现象的背后有其必然性,卡内基等人都在自己年富力强(30-40岁)时,赶上了美国工业革命的浪潮,这是人类历史上产生实业巨子的高峰年代。

 

和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一样,美国工人们的生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并不美好,当时美国的贫富分化程度达到了北美殖民以来的最高点,而且比今天严重得多。

▲ 19世纪末美国的工人运动,后面是警察在镇压

运输业大王范德比尔特通过建立信托控制了10%的上市公司财富,而洛克菲勒聚集的财富占全美国的1%。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化,美国开展了坚决的反托拉斯行动。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它都是赞誉之词,它的代表人物爱迪生、贝尔、福特、西门子和本茨等人,直到今天依然是创业者和企业家们的偶像。

但是它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也是先从少数精英开始,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才开始造福技术革命的中心地区。而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享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情。

03. 信息时代

美国仅有最富有的5%家庭,财富明显增长

到了“二战”后的信息时代,上述模式再次得到应验。我们都有幸亲历信息时代的繁荣,我们有了个人电脑、手机、互联网,我们的生活变得比父辈要方便得多,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信息革命欢呼。

中国在1979年改革开放后短短的30多年里,人均GDP从1978年的200美元剧增到2014年的7000美元,几乎每一个人的收入都有所增加。但是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只是全世界的一个特例而已。

中国的成功有多重原因,最根本的是它的起点比较低,生产力和创造力在被压制了几百年后被释放了出来,在短时间里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再加上同时完成了工业化和信息化,所有这些有利的条件叠加在一起,才导致中国无论从总体国力还是人均收入,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但在世界范围内,并非每个人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方面都受益于此。即便在信息革命中心的美国,大部分人的生活质量并没有什么提高。

信息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创造财富的高峰年代。在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20年间,出生了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太阳公司创始人安迪·贝托谢姆和比尔·乔伊、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等人,他们在自己年富力强时幸运地赶上了信息革命的大潮。

但是,美国大众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很大的改变。下图展现了美国最富有的5%的家庭、财富值中值的家庭,以及贫困家庭从1967年到2012年(扣除通货膨胀后)财富增长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最富有的5%的家庭财富有明显增长之外,其他人的财富变化很小。

▲ 1967-2012年美国家庭收入变化,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统计局

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贡献了全球超过一半的GDP增长,除去这两个国家,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情况可不大美妙。

我们从新闻里时常会看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很多国家似乎置身在时代之外。虽然这一点有很多政治上的解释,但从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角度看,以苏联为核心的东欧集团、超过10亿人的穆斯林地区、大部分欧洲国家、整个南美洲,对于信息革命的贡献微乎其微。

它们自有的旧的经济结构已经落伍,甚至被摧毁,而在新的经济结构中,它们虽然能够享受到信息革命的产品,却没有享受到信息革命带来的经济增长。

▌未来:

智能革命冲击巨大

人工智能革命将要走的路和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的路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趋势一旦形成,就不是人力可以阻挡的。

与之前的三次重大技术革命一样,智能革命对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它会影响到上至国家、中到企业、下至个人的命运。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智能革命对社会的冲击甚至有可能超过过去几次技术革命。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信息革命本身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消化完。全球信息化带来的效率已经使得很多人无事可做,很少人制造出来的东西就足够全球人口消费。

在美国,将近一半的人是不上税甚至从政府拿补贴的,从单纯经济的角度看,他们每天所提供的劳动仅仅是让自己生存下去而已,甚至还不够,他们对社会继续发展的贡献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在一个民主国家,这些人最大的用途就是手中的那一张选票,以至于政客们为了选票可以轻易许诺,然后把国家的债务和赤字越堆越高。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都花了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来消除,而摩尔定律从1965年提出距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它带来的影响至今还没有消化掉。这时,智能革命又开始了,因此这次的冲击力度将是双重叠加的结果。

其次,今天的世界和200年前已经不同了,消化掉技术革命的影响要比工业革命时难得多。由于全球化,全世界已经没有空白的市场可以开拓了。

最重要的一点,智能革命所要替代的是人类最值得自豪的部分—大脑。

过去机器只是替代人的手,因此在农机和化肥出现后,农村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可以变成需要动脑筋的工匠;在流水线出现之后,工匠们没有了市场,但是蓝领工人可以从事白领的差事。

由于机械毕竟不能完成智能的工作,因此人们最终还是找到了谋生的手段。

不过,智能革命的结果是让计算机代替人去思考,或者说靠计算能够得到比人类思考更好的结果,能够更好地解决各种智能问题。这时,人类会突然发现自己还能做得比计算机更好的事情已经所剩不多了。

▌如何不被抛弃?争当2%的人!

在历次技术革命中,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进入前2%的行列,要么被淘汰。抱怨是没有用的。至于当下怎么才能成为这2%,其实很简单,就是踏上智能革命的浪潮。

每当我谈到机器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时,听众们总是要问:未来的时代是人的时代,还是机器的时代?我们是否会被机器控制?我的回答是:未来依然是人的时代,我们不会被机器控制,机器在完成任务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比如Google的AlphaGo,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是在下棋。但是,制造智能机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可能只占人口的不到2%甚至更少,却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世界。

这个说法不是危言耸听,实际上今天已经发生了。大家不妨想想自己每天有多少时间挂在微信上,有多少商品是从淘宝或者京东购买的,有多少次出行是靠滴滴打车。这些公司没改变一点产品的形态,亿万用户的生活就被它们所左右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司完全掌握了我们衣食住行的生活细节,它们可能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既然做到了对我们如此精确的把控,他们挣我们的钱便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在销售商品的时代,我们认为越便宜越合算;到了提供服务的时代,我们发现忽然有了很多免费的服务,我们为此欢呼,但是不久我们会发现,看似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的,因为我们在获得这些服务的同时交出了自己的自由。而只有当我们在失去自由,利益受到损失时,才会体会到自由的可贵。

我并非要表达这些控制着我们、占不到人口2%的人要做坏事。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比带来的危害要大得多。

我想说的是,他们的成功其实给予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如果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被那2%的人通过大数据和机器智能控制,与其抱怨,不如干脆加入他们的行列。如果你现在已经在其中了,那么恭喜你,如果还不在,那么应该加入进去。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我们怎样才能加入他们的行列”。

我想说的不是每个人都要到上述公司去找工作,而是希望大家接受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利用好大数据和机器智能。

回顾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前三次重大技术革命,首先受益的是和那些产业相关的人、善于利用新技术的人。虽然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去开发大数据和机器智能产品,但是应用这些技术远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

我有一位在生意上还算成功的学员,在全国各地开了几百家茶叶店。这个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利润高,但是每天的交易量小,平均每家店每天只有几单生意。

这位老板多少有点苦恼,因为如果要想把生意做得更大,就需要多建店面,但是店面太多他也管不过来。在我们讨论他如何转型时,我问了他几个问题:

1. 每家店每天都有多少人进门来转一转?又有多少人完成了茶叶购买?

2. 这些客人是谁?他们什么时候来到店里?什么时候更可能达成交易?

3. 如果有些客人是回头客,他们是谁?如果客人们买了一次不再回来,又是为什么?

4. 常客们每年消费掉多少茶叶?每个人经常消费的是哪种茶叶?价位在哪个档次?

5. 店面外每天的人流情况如何?

这些问题,除了每天有多少人达成交易他已经知道外,剩下的一无所知。如果这位老板能够在茶叶店门口装一个传感器,请人做一个手机APP,并且通过给予一些优惠券的形式鼓励到访的顾客安装,就能准确地了解上述信息,包括其中每一个细节。接下来,他就可以找人分析一下如何改进他的生意,如何做推广,等等。

当然,更彻底的改变是利用所获得的大数据信息找到那些经常买茶叶的人,和他们建立起长期的供货关系,这样不仅能有比较稳定的收入,而且还能因为流通渠道成本的降低而提高利润率。其实美国的一些葡萄酒厂已经尝试这种做法好几年了,一些品质较好的葡萄酒庄已经不再依赖批发商和零售店这样的销售渠道,而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向订户直销。

如果大家觉得茶叶店的生意太小,不具有代表性,我们不妨再看看现在冰箱公司在考虑什么事情。一些冰箱公司开始考虑将冰箱看成商场里货架的扩展,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可以收集到顾客购买食物的习惯,以及顾客对食品消耗的程度,通过移动互联网提示用户补充食物。

这种冰箱装有可以上网的触摸屏,顾客可以通过冰箱上的触摸屏直接从电子商务公司购买食品。这样,耐用电子产品又具有了商场货柜和电商入口的功能。虽然上述功能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三星等公司已经在销售可以直接购物的智能冰箱的雏形了。

 

上述那些从事所谓传统行业的人,距离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其实远比他们想象的要近得多。如果说有距离,可能心理上和观念上的距离比技术上和商业上的要远得多。

在每一个重大的技术革命开始的时候,真正勇敢地投身到技术革命大潮中的人毕竟是少数,受益者更少,大部分人则会犹豫和观望。

在智能革命到来之际,每一个人也有两个选择,要么加入到这一次浪潮中,要么观望徘徊,最后被淘汰。当然,大多数人的观望、犹豫和徘徊,给了2%的人以机会,使得愿意吃螃蟹的人在奋斗的道路上少了很多竞争对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