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算了一下上海考生高考的难度,竞争太激烈了

粗算了一下上海考生高考的难度,竞争太激烈了
2017年04月12日 19:50 向小田

前几天我在一个投资圈的微信群里面说,你们相不相信,将来你们的子女如果能考上你们曾经上过的大学,就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一个名校毕业的,我的子女怎么说受的教育都是我创造最好的条件给他/她的,比我们当年强多了,怎么可能连我的母校都靠不上呢?如果上的学校还不如我,那岂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

每个人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进化版、强化版、改良版,以前自己走过的弯路都不希望孩子走一遍,希望孩子比自己表现更优异更杰出。现在突然告诉他们,孩子将来上的大学可能不如你,这一下确实很难接受。然而残酷的是,这样的事情是会大概率发生的。

(当然写到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就是孩子即便上的大学不如你上的大学,也不代表一代不如一代,毕竟人生不是靠文凭来决定的。)

我们就以上海为例来算一算(以下数据均为毛估,不精确到个位数)。

清华北大每年在上海大约录取200人(2016年是209人),交大复旦每年在上海录取大约1200人(2016年是1190人)。也就是说清北复交,top4,在上海每年录取人数约为1400人。

1400人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来看一下交大复旦每年留在上海的人数。根据《交大2016年毕业生报告》,交大2016年本硕博共计毕业8336人,其中,留在上海就业的人数有3424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8.5%。同样,我们来看《复旦2016年毕业生报告》,其中,复旦大学2016年本硕博共计毕业7590人,其中就业总人数3777人,留沪就业人数2965人,留沪率达到78.5%。

我们初步可以估算,交大复旦的毕业生(包括本硕博),每年留沪就业的人数大约为6400人。

清华北大的学生到上海工作的不多,根据两校的毕业生报告,大约为10%,按照清北两校每年本硕博毕业约1.5万人来计算,每年到沪的大约不到1500人,我们就算1000人。这样来算,清北复交每年留沪就业的总人数大约是7400人。

这些新增的留沪就业的新生代,他们的子女会考什么样的大学呢?

根据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说,父母双方中有一方是清北复交毕业生的上海新增婴儿,每年人数大约在3000-7000之间。

我们作两个假设,

1、  假设这些孩子全部在国内参加高考

2、  假设考上清北复交的孩子父母双方中必定有一个是清北复交的毕业生

那么,孩子考上清北复交的概率在1400/7000到1400/3000之间,大约是20%到50%。也就是说,许多孩子是考不上他们父母的母校的,而且这个比例不低。

这种推理让我们感觉很不自然。一个父母是清北复交毕业的,真的考个父母的母校有这么难吗?所以很有必要检查一下上面的假设。

当然,上面两个假设肯定不成立。首先第2个假设肯定不成立,因为必定有孩子考上清北复交,他/她的父母上的不是这四个学校,可能是国外名校,也可能是国内其他学校。这个假设不成立实际上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

所以就剩下第1个假设值得推敲了,也就是说,如果大家直观感觉考上比父母相当的大学应该没有那么难的话,一定是有一些人(而且是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在国内参加高考。这样减少了分母,让竞争看起来没有那么激烈了,否则竞争真的太残酷了。

我们考察另外一个数据。上海高考的一本率约20%,也就是说每年录取约1万名本科生(一本)。而根据网大的统计,985高校和211高校每年留沪合计人数大约在4-5万人左右(清北复交就有1400人,还有几十所其他的高校,加起来大约是20-30倍左右的数字)。我们同理按照前面的分析,这些新增的就业人口,他们组建的家庭,如果孩子全部在国内上学,那就意味着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只有10%-20%的概率考上一本。

父母是985或者211高校毕业,孩子考上一本概率为10%-20%,这一点也让人匪夷所思。

所以,唯一的考虑就是,这几万名家长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孩子送出了国,而没有参加高考。

那么有多少人没有参加高考呢?

根据上海市教委的统计,2016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1万人,而初中毕业生人数则有7.5万人。这个数据最近三年变化不大。也就是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初中毕业进入高中/中专/其他的有七万多人,但是最终高中参加高考的只有约5万人,也就是有2万多人以各种方式流失了。这2万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国读书了,另外一部分人则上了中专或者国内其他学校。

而父母是海归或者国内重点大学毕业的,他们的孩子出国大学的可能性会比其他学历的父母高出很多。

我们前面讲过,每年新增的4-5万985/211大学毕业生,每年新增1万一本名额,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想上一本以上的好学校,这些家长毕业把孩子送出国读书——每年出国读大学的上海学生人数应该是数万人(这和上面的估算相符合,也就是,每年有约2万人出国读大学,还有几万人出国读初中)。

另外还有一个要算的,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7年,我国海归总人数是66.6万人。根据《新东方2016海归留学白皮书》,海归回国就业中,26%选择北京,13%选择上海。也就是估算大约有8万多海归回沪(我们估算其中一半是年轻人,剩下一半是在海外有工作经验生活经历回国的)。这么来看,有4万应届海归回沪就业。

这么算的话,海归+985+211毕业生,每年上海新增约8万人,这些人的孩子,只有1400个清北复交名额,1万个中国高校一本名额,竞争能说不激烈吗?

孩子考不上父母的母校,难道不是现实情况吗?这就是事实啊。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上海孩子选择了出国读书,在上海高考,名校名额太有限了。

然而,出国读书,能读怎样的好大学呢?这也是一个疑问。这个竞争,恐怕也不轻松。

为下一代的未来考虑,这是中产阶级现在正在焦虑的事。而他们之所以如此焦虑,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所说的,孩子很可能考上的学校,大概率不如父母的母校。清北复交的能考上一本就不错了,985和211高校的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一本毕业的能考上高中就不错了。这么残酷的事实,恐怕还有很多人没有想到啊。这恐怕是他们莫名觉得焦虑的原因之一吧!

(最后作者再强调一次,培养孩子,绝对不应该也不必要以孩子的学历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而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善良的品格。学历决定不了人,读好学校找好工作也不是唯一的人生道路。)

备注:以上推理并不严谨,没有动态地看问题。请大家忽略细节,但是问题倒是可以定性地探讨一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