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需防风险转移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需防风险转移
2016年06月20日 11:43 经济杂志

相比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较高等缺点。近期我国两家银行重启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银行界纷纷叫好,但却引发了民众的担忧,“银行要把不良资产打包成理财卖给我?”“银行为什么会出现不良资产?”那么究竟应该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监管层放行的背景又是什么?本期,《经济》记者为您一一解读。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

 

2016年5月27日,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同时发布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最终发行文件,时隔8年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与此同时,有消息称目前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也紧随其后,将启动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工作,其中农业银行已完成发行前大部分尽职调查及估值工作,中国建设银行则仍在进行尽职调查,发行规模及定价均待定。

 

银行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是银行把不良资产打包,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现金。自我国2005年启动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一共有4单,规模总计100多亿元。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2005年监管层发布《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银行信贷类资产证券化正式启动。但2008年金融危机时,该类不良资产证券化被叫暂停。

 

时隔8年重启银行信贷类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主因是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迫切需求。《经济》记者从银监会获悉,2016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15年年末的1.67%上升至1.75%,不良贷款余额1.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177亿元。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上升。

 

对此,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兵向《经济》记者透露,其实资产证券化已经存在很多年,资产证券化和银行的资产质量有关系,之前国企改革就储积了一批不良资产,所以建立了四大AMC(资产管理公司),后来基本上都处理完了,在当年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到了2008年,我国出台4万亿元刺激政策后,银行资产继续膨胀,近两年GDP增长率下了一个台阶,不良资产便又出来了,这时银行便想甩掉包袱轻装上阵。”他表示,现在的市场风险定价能力需要很强,如果银行把一个煤矿的贷款打包做资产证券化,我觉得市场会很关注其风险性,银行若想将这样一个资产包转出去,恐怕需要打不少折。”

 

程兵认为,虽然两家银行清理了1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但同时应该注意,国家并不是很鼓励大规模将资产转出去,因此银行肯定不能也不会乱来。这样,可以通过市场把风险分散出去,谁愿意来承担风险和收益就可以去承担,也是资产证券化的初衷,把非流动性的资产变成可相对流动性的资产。资产证券化不是恶魔,也不是天使,只是种产品,是种风控手段,对此应该理性看待。

 

可以说,目前银行推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内外部环境日渐成熟,监管条件、中介能力和投资者认可等条件均已具备。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和分散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保持银行业市场的稳定运行。

 

82号文防范风险向群众转移

 

2016年4月28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6]82号,以下简称“82号文”),要求对于信贷资产出让方,应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在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后按照原信贷资产全额计提资本。

 

程兵表示,银行要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仅仅是要把不良资产从不流动变成流动的,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要把信息严重不对称变得相对透明。“这也是为什么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的产品设计和整个交易过程中,央行和银监会都一直进行监管,此次出台82号文,目的就是要增加透明度。”

 

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许荣聪也向《经济》记者介绍称,82号文是通过把银行信贷资产出表通道堵住,将这项业务往更公开透明、更市场化的资产证券化上引导。

 

“也就是说,未来银行不良资产转让了,拨备还得继续提,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的计算中也要纳入这部分收益权转让了的不良贷款。未来银行也不能再用本行理财资金承接本行的信贷资产收益权或提供回购承诺。”许荣聪如是说。

 

对此,连平表示,过去一年,银行业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积极作为,不但综合使用了多种方式,而且处置力度较大、速度较快,预计2016年不良资产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而是“平稳增长”,风险总体可控。“考虑到我国经济依然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有一定的调节余地,且商业银行对各类风险的内部消化能力依然较强,即使不良率小幅上升,信用风险总体仍相对可控。”

 

“此次银行重启资产证券化具有扩大银行处置不良贷款途径和丰富证券市场品种的双重作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向《经济》记者表示,首先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提高流动性水平;其次可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投资者对不同风险等级证券投资的需求。“包括不良资产在内的证券化产品本质上实现了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对接,从中长期看有利于推动我国融资结构从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转变。”

 

但应该看到,资产证券化也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程兵称,“就像拍卖一台汽车,以前你只看到纸上写着汽车两字就要决定买不买,现在你能站在远远的地方看到真东西了,但是实际上这汽车能不能跑也是不知道的,所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资产定价错误都有可能,那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种现象或事实不是现在才有,资产证券化在国内外几十年前就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与之前的其他产品相比,还是更透明了。”

 

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越是在金融风险加大的阶段,越要加强和创新金融监管,尤其是现在我国处于金融创新的阶段,金融自由化程度在经济下行风险中不断加大。如果监管不同步加强,就容易出现风险漏洞。如果再加上向民众转移杠杆,更有可能放纵金融风险的形成和累积。我国银行业不良信贷资产需要通过市场处置,但整个过程必须得到严格的金融监管,并尽量避免普通民众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参与其中。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已有民众遭受了P2P等行业里不良金融企业的欺骗。在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将大规模推出的档口,监管部门应展开起监管保护作用的大伞,为群众遮风挡雨,保护普通投资者的权益,切实防止风险向群众转移。

 

链接:

 

集中投入过热产业引发不良资产

 

多年以来银行在做理财或者信托公司在做投资时,普遍会将一部分额度投资到房地产、钢铁煤炭等过热产业,面对这些普遍面临去产能问题的产业,有人认为银行明知贷款可能收不回来还往外借,会引发不良资产。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兵表示,资产证券化和银行资产贷款分布是两个问题。“银行的贷款分布是历史问题,钢铁煤炭企业有持续盈利能力,手续又齐全,来办贷款没有理由不放贷?但最后是否会变成坏账则属于经济基本面的问题,例如今天贷完款明天市场突变,国外买家纷纷毁约了,今天看着再好的企业资产明天也可能会变成不良资产。”

 

从风险控制角度看,很多时候人们并不了解资产包是什么情况。“很大程度上风险是避免不了的。例如银行购买煤炭行业的一个资产包,里面的东西已经很清楚了,但是最终是会破产还是会起死回生,这取决于公司和整个煤炭行业会怎么样,而整个煤炭行业好不好又和中国的经济息息相关。因此到底好不好只能去做一个假定,这不可能事先就知道,如果谁说自己事先就知道那肯定是说假话。”程兵认为,资产证券化在中国是个应急的手段,经济不好的时候或者行业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用一下,不需要的时候就放在一边不用了。

 

银行的贷款审批结构也决定了不可能很好地控制风险。一直以来,银行在贷款时业务是下放到各个支行或分行的,关于内幕消息,企业业绩到底好不好,行业景不景气等问题,事实上直接经手的业务经理是最清楚的,给该企业贷款的那家银行应该也是清楚的。而对于总行来说,在资产负债表看到的这一张纸上,很多时候有些信息不见得全面。

 

“在过去十多年间,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地方政府和央行纷纷选择向建筑业提供方便的融资,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这确实可以给经济体带来惊人的增长效果。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这个领域一片繁荣。”橡树资本董事长及联合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表示,建筑活动增加了对劳动力、建材、配套服务和企业的需求,但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简单易得的融资,尤其是融资足以覆盖100%成本的情况下会鼓励开发商开发出没有市场需求的建筑物。“卖不出去的住房、没有需求的写字楼和不赚钱的基础设施的确会在短期内提振 GDP,但会对国家的金融系统造成负担。而那些给建筑商提供贷款的机构所承受的压力尤为沉重。最终,有些地方的银行将背负不良贷款,甚至可能面临资不抵债需要救援的局面。”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市场上似乎存在着这样一种动机,希望在这轮不良资产组合过程中,将更多的不良资产扔给银行,这样会给商业银行以及银行体系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觉得债转股等都可以做,但是必须有严格的范围和标准,需要非常谨慎,可以从试点开始,将来要有严格的界定,根据资产的类型,确定是否适合做债转股,而不是把它看成一些不能还钱的资产,直接交给银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