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成“金矿”,政策出台再助东风

充电桩成“金矿”,政策出台再助东风
2017年03月02日 18:21 产业最前线

近年来,伴随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让充电桩搭上了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15万个。市场一片向好之势的同时,盈利模式不清晰等潜在弊病也逐步显现。市场如何健康发展,国家政策又有哪些利好?一起来了解!

一度被视为“印钞机”的充电桩,备受资本市场重视,引得不少企业前赴后继,蜂拥而上。历史数据显示,在2009-2012年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热潮中,充电站的建设主力是国字头背景的大国企。但自2014年起,随着国家政策松口,社会资本开始疯狂进入,掀起一阵“江湖风雨”。

▎政策松口 资本嗅觉敏锐

国家发改委2015年10月公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用于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行业调查分析表示,国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直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40亿元。

有研究报告称,按照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计划,以2020年500万辆新能源车的发展目标测算,充电网络利润空间将达558亿元,其中增值利润空间可达233亿元。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充电桩商业价值的“长尾效应”将凸显,不仅充电业务可盈利,以充电桩为入口的其他业务也将成盈收入口。

国家和地方相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加码,让与新能源汽车相关性极高的充电桩正成为一座尚未开发的金矿。面对这块诱人的“香饽饽”,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自然不会错过,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充电桩,市场一度呈现“繁华”景象。

▎盈利存疑 充电体验待提升

“2015年社会资本疯狂进入,大家觉得充电桩是个生意,觉得这可能是新的用户入口,高频、刚需、用户基数大,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用户场景,但是客观来讲,所有投资充电设施的运营商真的盈利吗?”业内人士曾对蜂拥而至的资本力量表示质疑。

现在看来,一语成谶。目前的真实情况是,充电运营商普遍亏损。

据了解,建设一个充电桩的成本在万元以上,这只不过是前期的一次性投入。运营商的主要成本在于建桩之后的同时,当前我国公共充电桩功率大多为40KW左右,特别是在一些高速公路路段,续驶里程300公里的纯电动车需一个半小时才能充满电,这使得用户的充电体验并不好,进而也影响了一部分有购买动机的潜在用户。“牵一发而动全身”,消费者购买动机的下滑,也反过来影响着运营商。

▎国标出台 打了一剂强心针

实际上,目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其是在盈利模式尚未清晰的形势下,阻碍着整体发展步伐。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车桩标准不统一、兼容性差、充电桩质量参差不齐;充电桩在支付渠道、信息收集方面未实现互联互通;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公共充电站建设进度慢、建设成本较高,都成为阻碍充电桩建设进程的因素。困于此,充电桩市场也一直处于无序状态。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接口新国标的实施方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解决之策。方案明确规定,新安装的充电基础设施、新生产的电动汽车必须符合新国标。该方案的实施,无疑为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打了一剂强心针。

通过智能硬件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来解决充电网络建设和运营的难题,目前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在充电桩互联互通逐步形成规模的背景下,充电行业也将进入洗牌期,投入大、布局合理的充电桩或将迎来盈利的临界点。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牛近明也认为,充电建设运营要深化政策研究和商业模式探索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