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标准化制造“路在何方”?

动力电池标准化制造“路在何方”?
2017年05月25日 18:25 产业最前线

动力电池标准化制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以及储能、梯次利用等细分领域的不断发掘、成长,动力电池的未来市场不容小觑。在此现实语境下,再次探讨下动力电池标准化制造问题,无疑很有必要。一起来了解!

现状:标准化一直“雷声大雨点小”

一直以来,动力电池在标准化制造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我国动力电池行业依然还处在电池路线各不相同、电池型号繁杂、产量分散的较为无序的状态。

目前,国内新能源零部件系统领域排行前10位的厂商,对于电池的模板和电池包之间的间隙大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在插接件、电缆等高压电气部件,以及电机控制器等整个系统安全防护方面也缺少合理、统一的规划。

工信部数据显示:去年中国锂电池的产量达到78.42亿只,同比增长40%,而动力电池产量也达到了29.39GWh,但这与其要求的“到2020年,动力电池行业总产能超过100GWh”依然还有较大差距。这也客观说明,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尚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普及需求。不同企业都在忙着增加动力电池产量,所以无暇顾及选材、设计、连接方式等。而各家对于标准的理解都不一样,很难统一。

另外,电池和电动汽车企业均将电池、电池组的设计、工程和控制策略视为核心技术和重要的知识产权。出于保密的考虑,多数企业不愿将自己制造的动力电池参数公之于众,这使得制定行业标准失去了必要的技术参数作为参考。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动力电池缺乏通用性,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上的进程依然缓慢,这不仅增加了电池生产成本,也阻碍了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回收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路径:直指痛点 目标越发清晰

动力电池企业并不能高枕无忧的继续保持现状,因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挤下压”使得动力电池企业降成本和提升能量密度的压力倍增。同时,“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也开启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海外布局的大市场。因此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2017年是一个关键年、突围年和洗牌年,甚至是决胜年。

而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又联合发布了《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直指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痛点,在性能、质量、安全性和成本方面提出要求,并为行业设定了清晰的发展目标。

《方案》是继《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文件发布后的又一具有前瞻和指导性的政策文件,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不仅表明了政府对于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态度和决心,也暗含行业的利好趋势。这也表明,未来锂电池的加工标准才是企业抢占市场的关键。

未来:动力电池标准化会带来产业变革

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动力电池标准化制造一定会为产业发展带来一场变革。短期内,我们可以让市场去选择采用哪种规格的动力电池。但从长远来看,只有制定合理的模块、规格、序列等标准,形成规模化生产,减少研发与生产成本才是国内动力电池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从国际范围来看,近年来日韩等国均在着力推动动力电池制造标准化的进程。在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日韩的动力电池在实现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减少体积、提高功率特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因此,动力电池企业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充分发挥动力电池相关协会“沟通和发声”的平台作用,从“产学研用”等多个角度,共同推动来国内动力电池标准化制造的快速实施。

虽然,动力电池制造标准化进程比较缓慢,但所幸国内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已经认识到了标准化制造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在这场标准化竞争中取得先机,才有可能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 END –

了解更多人工智能前沿信息,请关注“ 华夏幸福产业园 ” 公众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