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自为战”到“强强联合”车电企业联手成为潮流

从“各自为战”到“强强联合”车电企业联手成为潮流
2017年06月08日 18:13 产业最前线

自特斯拉宣布兴建超级电池工厂以来,大众、宝马等国际主流车企也纷纷加入了自建电池厂队列,其目的无非是要继续保持着一贯掌控核心零部件的传统。然而,这一次国内车企却一改以往跟风的传统,反而选择了“与动力电池企业联手实现资本整合升级的道路”。原因何在?一起来了解!

从“各自为战”到“强强联合”

“中通客车携手坚瑞沃能、唐骏汽车牵手骆驼集团、银隆收购兰州宇通客车。”今年以来,整车企业与动力电池企业联手仿佛成了潮流,诸多整车企业都开始了与动力电池企业联手以实现资本整合升级。

上汽联手宁德时代成立两家合资子公司更是震惊了业界。

作为一直主攻动力电池的宁德时代,目前已是国内多家新能源车企的供应商。而上汽选择与之合作无疑是看重了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优势,以期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而同为电池企业的国轩高科在5月31日也发布公告称,北汽新能源拟向合肥国轩采购纯电动车电池系统,合同总金额18.75亿元。这意味着北汽新能源这样的大户正坚定不移地走“车电企业联合”的道路。

显然,随着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国内整车企业与动力电池企业深度合作,组成利益共同体、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方式正逐渐成为主流。

车企研发电池时代或将终结

事实上,当国外车企正忙着圈地自建电池厂时,国内的同行却已发现这里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动力电池作为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规模效应要求非常高。然而,车企投资动力电池业务却几乎不可能实现规模效应,因为它很难将产品卖给其他汽车制造商,而没有规模效应在成本上就会缺乏竞争力。

而对于电池占到成本1/3的新能源汽车来说,除了动力电池性能之外,成本几乎是具有决定性的考量因素。而车企即便资金力量再雄厚,也很难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所以,与其大费周折的制造动力电池,远不如寻找一位业内有丰富制造经验、产能达到一定水平的电池企业来合作。

合作后,车企虽然不参与电池的开发,却可以自己开发电池PACK 系统,以实现电池直接无缝对接到自有的EV底盘上,从而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发动机的悬置、变速箱的匹配和整车的调较。毕竟对于一个整车企业而言,强大的品牌、产品集成和品质成本控制能力,才是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车”“电”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未来,重量级的车企和电池生产企业通过深度合作打通上下游,不仅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还可以使双方成本降到最低,而这无疑代表着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特别是近期,不仅原料价格上涨,新能源汽车补贴也大幅锐减,这使得动力电池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了进一步挤压。为了能够在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情况下,创造新的增长点,电池企业有必要加大与终端车企的合作,以实现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拓展企业发展时机。

而通过与整车企业合作,动力电池企业一方面可以适时了解前沿技术需求,积累自身的技术研发经验;另一方面可通过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际制造基础,提升双方核心竞争力,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市场。

不过,对于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而言,强强合作终究是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希望能达到的最优状态,合作的本质还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可以确信的是,未来以动力电池企业为代表的零部件企业一定会迎来更大的变革,也会在与整车企业的合作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 END –

微信搜索关注“ 华夏幸福产业园 ” 公众号,获取更多行业前沿信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