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动态 | 银监会掀起监管风暴 一个时代即将终结

央行动态 | 银监会掀起监管风暴 一个时代即将终结
2017年04月13日 21:25 央行观察

1.央行连续13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 今日净回笼400亿元

第一黄金网

据中国央行最新消息显示,受税期等因素影响,周三(4月12日)中国央行再次暂停公开市场操作,此为中国央行连续第13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今日净回笼400亿元。

中国央行公告称受税期等因素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4月12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为连续第13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因今日有4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回笼400亿元,13日以来累计净回笼资金4900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在目前流动性整体较为平稳的情况下,央行连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并温和净回笼资金在市场预期之内,短期内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仍宽松无虞。但后续资金到期量增加、企业集中缴税的影响不容忽视,眼下机构对于未来流动性的判断仍保持谨慎,不排除未来流动性波动加大的可能。

“此次连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一方面得助于3月末财政支出力度加大与近期外汇占款数据逐渐改善,另一方面更显示出央行货币政策坚持稳健中性的态度坚决。”中信证券在最新研报中点评称,同在稳健中性的政策基调下,相比于此前几年的“宽多紧少”,现阶段政策环境已明显转变为“紧多宽少”。在此背景下,对投资角度而言波段操作应更谨慎,保持流动性谨慎预期,因为在紧多宽少的状况下,流动性一旦出现宽松的同时也意味着波动的加剧。

近期资金面较为宽松,但是市场对于央行持续收缩流动性的操作仍有担忧,后期伴随资金到期量加大,央行可能加快资金回收速度。且近期监管去杠杆、严控债市风险、规范同业业务的文件陆续出台,说明政府对于控制同业链条持续扩张的态度依然坚决,整体偏紧的流动性环境将持续,未来央行可能继续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资金成本中枢将继续抬升。

2.美联储过快缩表的最差结果:市场重演1937年大萧条

华尔街见闻

近日,有关缩表的争议扩展到了更多的细节点之上,比如,对广义美元融资成本以及特定资产价格(国债、MBS)的影响之上。见智研究所在之前的文章当中也覆盖并梳理了“逆QE”进程的潜在影响。

后QE时代,市场担心Taper将引发金融市场震动,而QE退出的影响渠道与QE引入时必然也有所差异。倘若我们依据QE对市场的影响的反面来推导,那么:

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率先收缩。

量宽退出将会引发特定资产的市场存量增加,将使得资产的上涨幅度存疑。

缩表意味着央行不再将信用风险与久期风险置入自身表内,不再影响流动性溢价——也因此影响到市场的组合再平衡。

汇率预期逆转

市场从“放宽心”转为“担心”,体现为风险感知的转变,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直接削减资产配置的信用风险以及久期风险。

对银行借贷渠道存不确定性(因为QE本身就不是依靠刺激银行放贷来发挥作用的)

瑞信研究员Zoltan Pozsar今天的报告中提示到:联储的缩表空间实际上非常的小。通过衡量广义美元流动性成本的指标,即交叉货币互换基点(Cross-Currency basis)的变动水平来测算的话,如果联储抽走金融系统内4000亿美元的流动性,就会引发广义美元流动性的融资成本的上升。根据他的测算,每抽走1000亿美元的准备金,美元/日元的交叉货币互换基点就会贵10个bps,这相当于全世界加息了10个bp。此外,不仅仅美联储的操作会影响到全球广义美元的流动性,财政部的发行以及债务上限因素都可能引发流动性的异变。

在去年,美国财政部通过发行短期国债以增加自己在联储的现金余额,这个过程当中抽走了金融体系内大量的流动性。而近期财政部因为债务上限问题不得不削减自己的现金储备和债务发行量,反而导致全球美元流动性的改善。

据此逻辑,美联储的负债端以及美国财政部的负债端实际上都是抽走市场美元流动性的渠道。而对于缩表而言,相当于美联储压缩自己的负债(准备金),势必会改变持续多年所谓的“准备金过剩”的趋势。与1937年大萧条时期的情况类似,当时的“错误”并不在于加息过快,而在于市场中的流动性被增加准备金率而压缩了。这实际上类似于当下联储直接削减资产负债表,抽走市场中的准备金。在Zoltan看来,这可能会酿成大错。

Zoltan认为,目前市场认为准备金存在过剩是一种幻觉,银行并没有把大量的现金无意义地“存放”在联储的负债端。美元准备金远远没到“过剩”的地步,他们是必须的,而且被有效地交易着。

去年财政部为了避免债务上限问题而少发债,导致金融体系获得了4000亿美元流动性的大礼,最终使得广义全球美元流动性成本指标——交叉货币互换基点的成本下降。想象一下,如果这4000亿的大礼被通过缩表收回去,会产生什么样的流动性冲击吧!

缩表、低利率和汇率变化

倘若联储以及欧洲央行的“逆QE”进程都不可避免,那么市场不仅仅会对利率水平、期限溢价进行重估,还会影响到汇率,BIS近期的工作论文就衍生到了汇率影响,作者提到:中央银行目前对汇率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利率水平越低,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就越大。

而BIS的GM,Jaime Caruana在昨天的采访中同样提到了美元的外溢性问题:

问:您认为当下全球经济以及金融体系面对的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呢?

答:我们面对着一系列的风险。 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周期势头正盛,如果这些周期突然出现变化,则可能会出现市场动荡。 在工业化国家,我们必须经历常态化的进程,这可能并不容易。 在全球范围内,总体债务水平进一步增加,现在明显高于金融危机之前的状况。 同时,生产力增长也很低。 这些负面情况的组合不太合意。 一个特别的危险因素是在美国以外的美元债务,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内的公司的美元负债。 因此,我们担心美元汇率出现过度变动。 当美元强劲升值时,对这对借款人可能会构成巨大的偿付压力。 最后,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也很高。

结合上述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关联,过快缩表可能还会带来额外的负面外溢。

3.央行研究局副局长王宇:预计美联储加息提速 今年底或明年初缩表

证券时报网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王宇在关于“国际金融形式与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的圆桌讨论上预测,美国加息进程将提速,且未来不会放缓。原因有三,一是目前美国经济发展较快,有数据预测明年美国经济增长将在2.4%—2.5%之间;二是目前美国通胀率在下降;三是美国失业率下降,目前已接近就业目标。

另外,王宇预测美联储即将以渐进和可预见性的方式进行缩表,预计开始时间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内容是卖出持有的长期国债和MBS(抵押支持债券)。

4.银监会掀起监管风暴 一个时代即将终结

华尔街见闻

郭树清履职中国银监会主席一个月有余,银监会近日接连发布监管文件,掀起影子银行监管风暴。

行业人士称,当前银行表外理财、同业等业务的隐形杠杆已经很高,且底层资产不明,而当前刚性兑付未打破、表内表外业务未真正隔离,一旦出现多个资管计划违约,金融体系或会出现“火烧连营”的情况,金融去杠杆是早晚的事。

分析师表示,这一系列监管文件的发布,正是“防风险、去杠杆”思路的进一步强化,标志着自2012年以来,以金融自由化创新、影子银行繁荣、资管理财井喷为特征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迎来分水岭。

他们认为,收紧的趋势在今年将尤为突出,目前只是一个开始,只有金融市场真正回归有序才可能迎来监管松绑。

接连出击

据21世纪经济报道,3月29日,银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银行业“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45号文),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合规管理,扎严“制度笼子”。

其中提到,为稳健规范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决定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全面开展“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三违反”)行为专项治理工作。

文件称,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度存在一些漏洞和“牛栏关猫”现象,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等问题屡查屡犯、屡罚屡犯,必须进行全面治理。通过开展“三违反”行为专项治理,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深化合规文化建设,筑牢依法依规依章经营的制度基础和机制保障,消除风险管控盲区,切实做到令行禁止,着力打造“铁的信用、铁的制度、铁的纪律”,确保“不越监管底线、不踩规章红线、不碰违法违规高压线”。

4月10日,银监会发布了6号文《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对十大类风险的具体防控要求,同时又发布了46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业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自查“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和关联套利”,自查范围涉及多项银行近年来普遍存在的套利和规避监管行为。

今日,银监会又发布《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7号文),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压降风险敞口。

去杠杆思路强化

路透报道援引银行人士称,当前银行表外理财、同业等业务的隐形杠杆已经很高,且底层资产不明,而在当前刚性兑付未打破、表内表外业务未真正隔离,一旦出现多个资管计划违约,金融体系或会出现“火烧连营”的情况,“金融去杠杆是早晚的事”。

实际上,2013年银行表内外大量增配非标,201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输血股市,而2015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存单大量发行,银行同业套利再度卷土重来,而地产各类融资高增,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6号文和46号文出台是“防风险、去杠杆”思路的进一步强化。背后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利差收窄,为了增厚盈利,银行近年来规模大幅扩张,通过同业套利、绕道监管等方式来配置高收益资产。

具体来看,6号文提出了对十大类风险的具体防控要求,集中在以下方面:资产信用风险、流动性管理、债券投资、同业业务、理财业务、房地产融资、地方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跨境业务风险和民间金融风险等。其中,信贷、债券、同业、理财、地产和地方债务等均与近年银行资产配置和套利行为挂钩。

其中要求,各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分别于2017年7月20日和2018年1月20日前,向监管机构报告本机构上半年和全年相关工作进展。这意味着上半年有约3个月的整改时间。

46号文则剑指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和关联套利,姜超认为,值得关注的是监管套利和空转套利治理:

前者指银行违规操作或绕道来满足信用风险、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其他指标考核,以及违反宏观调控、违反风险管理、利用不正当竞争和增加企业融资成本的各种套利行为,后者指信贷空转、票据空转、理财空转和同业空转的套利行为。

46号文规定,2017年6月12日前,各机构提交自省报告,2017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检查和问题整改工作。

姜超认为,相较于6号文对十大风险的管控,46号文直接指向2015年以来盛行的同业套利和同业扩张,涉及银行、理财、存单和委外,如果严格实行,将对银行特别是中小行、理财和非银机构造成较大影响。

与46号文类似,45号文要求机构自查和监管检查的业务范围均为2016年末有余额的各类业务,必要时可以上溯或下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汇总分支机构自查情况基础上,于2017年6月12日前将自查报告报送监管部门。2017年11月30日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面完成自查、“上查下”以及监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和问责工作,并形成报告报送监管部门。

金融创新迎来分水岭

6号文和46号文部署10大重点风控领域,涉及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同业业务、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等方面,国君固收分析师覃汉称,这标志着自2012年以来,以金融自由化创新、影子银行繁荣、资管理财井喷为特征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迎来分水岭。

覃汉表示,46号文附件中发布的近百项规避监管套利自查内容,直指近年来“金融创新”的各项核心业务模式,这让银行和债市对这轮监管防风险风暴更加重视。他称:

过去几年,理财是银行最主要的表外资产,受监管约束小,成为非标、票据、委外债券投资等迅猛扩张的影子银行领域,监管新政标志着理财过度繁荣与过度杠杆趋势将被遏制,预计不少中小银行理财尤其同业理财规模面临大幅缩水。

新政要求严控同业业务增量,对批发性融资高的银行实行“一对一”贴身盯防,督促控制规模;做实穿透管理,要根据基础资产性质,准确计量风险、足额计提资本与拨备,禁止多层嵌套。这标志着,不少股份行和城商行依靠“同业激进扩张+大规模委外与非标”模式将遭遇全面清理与退潮,过去3年驱动债券牛市核心的资管需求持续收缩,高风险偏好资金活跃度将明显下降,场外杠杆也将大幅降低,对于中低评级信用债、私募债等冲击尤为猛烈。

在这一轮银行监管风暴冲击下,影子银行势必会全面退潮。覃汉甚至表示,部分中小银行在未来1-2年面临资产负债表的坍塌式收缩。

这也无疑会波及整体经济。覃汉称,监管新政对同业、理财、投资业务全面收紧,严格限制信贷和不良出表,广义信贷扩张面临持续放缓,在整体去杠杆环境下,经济有一定下行风险。

姜超也表示,6号文和46号文的出台是“防风险、去杠杆”的进一步深化,对于经济而言,地产融资收紧将带来地产销量和投资的下滑,三四线城市火爆持续性不足,而地方债务融资规范也将扼制地方投资冲动,预计17年下半年到18年地产和经济下行风险仍大。

监管收紧可能刚刚开始

尽管风暴猛烈袭来,但分析师认为,收紧的趋势在今年将尤为突出,目前只是一个开始,应当警惕更全面的协同监管政策落地。

华创债券屈庆、周冠南表示,整体来看,今年势必成为银行体系的监管大年,过去两年内快速发展的同业链条将面临非常严格的监管,无论是在负债端还是资产端都将出台针对性的监管要求,且直接通过行政化的监管方式进行管理。

具体来看,他们表示:

一是负债端同业存单的发行将受到更严格的管理,未来发行规模将被动下降;

二是委外投资的资产端将严格穿透管理,表外理财的资产端将进一步“表内化”管理;

三是通过资管产品的多层嵌套延长同业链条,进行监管套利的行为将受到严格限制;

四是债券投资的杠杆操作将受到严格管理。

监管的严格执行将使得银行被动去杠杆的速度加快,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银行出于监管压力收缩同业链条,资产端也将同步收缩,带来债券市场的抛压。屈庆团队称:

从我们的调研中可以发现,近期银行委外产品已经出现收缩趋势,未来收缩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对于债券市场而言,监管利空可能才刚开始,“利空出尽”远未到来。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也表示,近7个月来的监管层的表态和出台的政策都表明,中短期来看政策层对金融市场的整顿都将是大势所趋,也许只有金融市场真正回归有序才可能迎来监管松绑。

5.避险情绪或来去匆匆,黄金多头将乐极生悲?

汇通网

现货黄金延续涨势,一度刷新五个月高点至1279.85美元/盎司,主要是避险情绪的持续发酵,但1280美元附近的阻力依然较强,若金价未能有效升破该位置的阻力,金价仍面临空头大肆反扑的风险,投资者需要提防;若金价能站在1280美元上方,后市有望进一步上探1300美元附近的阻力。

基本面消息——地缘局势引发市场担忧

据FX678观察,虽然此前市场一致认为上周五(4月7日)美国对叙利亚的导弹轰炸属于一次性事件,但目前欧美国家对叙利亚问题的再次提升了避险情绪的升温;朝鲜问题及法国大选的现状亦令市场有所担忧。

法国:

法国外交部长周二(4月12日)表示,G7集团没有就扩大对俄罗斯与叙利亚的制裁达成一致意见,G7集团将告知俄罗斯需接受在叙利亚地区的责任,G7集团一致认为萨德政权不应继续存在于叙利亚。保证叙利亚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停火至关重要,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美国: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国务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周二抵达莫斯科,将于与俄罗斯外长举行会晤,试图要求俄罗斯远离叙利亚政府,他们将在周三开会。

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周二亦发表了讲话,他表示,希望阿萨德不会是叙利亚未来的一部分,对叙利亚进行导弹袭击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美国不可能让阿萨德的化武储备落入极端组织手中,希望俄罗斯能明白,它正在和一个不可靠的伙伴结盟,俄罗斯与阿萨德、伊朗的结盟并不符合其自身利益,其应该与美国和其它盟国重建伙伴关系。

俄罗斯:

俄罗斯外交部周二表示,在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访俄前,俄美关系达到冷战以来的最僵持状态,希望普京与蒂勒森的会谈富有成效。希望能从蒂勒森处了解美国今后在也门和利比亚的计划,希望美国同意对叙利亚化学武器攻击进行国际调查。希望美国不会拒绝参加将在莫斯科召开的阿富汗问题会议,非常担心美国会对朝鲜采取单方面军事行动。

俄罗斯总统普京周二称,美国对叙利亚的空袭使自己想起了当初以伊拉克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其进攻,不能忍受西方对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中扮演角色的批评。希望对叙利亚态度最终会更为积极,希望国际权威机构对叙利亚毒气袭击事件进行更深入的调查。

消息人士周二表示莫斯科伏努科沃机场有黑色浓烟升起。据汇通网观察,这是避险情绪再次升温的导火索,虽然俄罗斯紧急事务部随后表示,莫斯科伏努科沃机场黑烟是由机场外杂草和垃圾燃烧引起。

行情描述——受避险情绪升温,黄金、日元、美债和原油都大幅增长。

现货黄金大涨20美元,录得3月16日以来最大单日涨幅,时隔五个月首次收盘于200日均线上方,周三一度刷新五个月高点至1279.85美元/盎司,收复了特朗普赢得大选以来的全部跌幅。

市场观点:聚焦地缘局势

法国外贸银行贵金属分析师Bernard Dahdah指出,中东的紧张局势并没有消退,叙利亚化武以及美国对叙进行军事打击则进一步加剧了紧张程度,还有朝鲜等其他地缘局势冲突以及法国大选等风险因素叠加。

布朗兄弟哈里曼汇市策略部门全球主管Marc Chandler表示,这显示出市场对地缘局势状况很担心,在没有重大的经济数据公布的情况下,市场焦点最终放在地缘政治消息上。

道明证券资深外汇策略师Mazen Issa说,这些地缘局势的消息,加上因本周有假日交易日减少,令流动性受限,使这货币对和汇市更容易出现大的波动。

瑞银在发布的报告中指出,黄金多头仓位“仍然很轻”,仅相当于历史最高纪录的48%,另外,交易员在建立空仓或看跌的头寸时有可能会犹豫。预计黄金在地缘局势不确定性和法国大选的支撑下仍然会保持领先地位。

盛宝银行(Saxo Bank)商品策略主管Ole Hansen指出,一些可能支撑黄金的因素是:市场消化了过多美国增长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鹰派立场;地缘局势风险多发吸引了多元化和对冲需求;新的股市动荡将导致债券收益率下跌,帮助黄金维持在高位。

不过,OANDA的高级市场分析师Jeffrey Halley表示,超过1260美元/盎司的反弹可能难以维持,黄金从技术角度来看,缺乏上涨动力。若下破1240美元/盎司将带来进一步的下修。

技术分析——多次顶背离,关注1280美元重要阻力

从技术面来看,虽然现货黄金短线仍存一定的上涨动能,1280美元一线仍存较强的阻力,这亦是长期下行趋势线位置所在,若不能站稳在该位置上方,仍将面临空头的反扑。下方关注1270美元整数关口和2月27日高点1263.94美元附近的阻力。

日内K线有两种变数:①中阳线,后市金价忽视顶背离新高,有望继续上探1300美元附近的阻力;②带上引线的大阴线,后市金价将重启跌势。

交易提醒——关注美国进出口数据

① 16:30 英国3月失业率、英国3月失业金申请人数、英国2月三个月ILO失业率;

② 16:30 英国央行行长卡尼在伦敦国际金融科技会议上发表讲话;

③ 20:30 美国3月进口及出口物价指数月率;

④ 22:00 加拿大央行公布利率决议及货币政策报告、美联储2017年票委卡普兰发表讲话;

⑤ 22:30 美国至4月7日当周EIA原油库存;

⑥ 23:15 加拿大央行行长波洛兹与高级副行长威尔金斯出席新闻发布会;

⑦ 待定 OPEC发布月度原油市场报告。

6.英国通胀走高大势难改,瑞欧合作范本为英国提供明灯?

汇通网

周二(4月11日)公布的英国3月份核心通胀数据虽然有所回调,但各界还是普遍认为,英国公投脱欧之后出现的英镑大幅贬值,进而导致英国社会生活生产成本抬升的大趋势不会就此止步。

英镑短线在快速上冲近30个点、刷新日高至1.2443后很快便回吐了涨幅。截止发稿,英镑兑美元交投于1.2424,日内小幅上涨0.07%。日线图上看,英镑可能正处于大收敛三角区间的构筑之中,高档下降趋势压力线(12月6日、2月2日和3月27日三高点连线)已经形成。

具体数据显示,英国3月核心CPI年率实际录得1.80%,预期值和前值分别为1.90%和2%;英国3月CPI年率实际录得2.30%,持平前值和预期值。

3月份的通胀数据无疑可以让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稍稍喘一口气。英国央行基准利率虽然仍旧维持在0.25%的纪录低位,但是3月份公布的货币政策声明显示,决策层投票出现了多月未见的分裂局面,一名委员倾向于尽快加息。英国央行预期,英国通胀水平有望在明年年初达到2.75%左右。

但英国央行行长卡尼早已放出风声,表示他准备容忍通胀水平高于2%的官方目标一段时间。凯投宏观经济学家Ruth Gregory则强调:“我们认为,英国现有的通胀前景还不足以大力刺激英国央行决策层的敏感神经,加息的迫切性依然不是十分明显。”

物价走高难扭转,财政政策将发力

经济学家预期,因适逢传统复活节假期,英国4月份通胀水平重拾升势的可能性极大。此外,不断上浮的能源价格也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进一步推升英国物价水平。

Gregory表示:“4月份机票价格重心肯定会较3月份有所上抬,应当给通胀水平抬升贡献至少0.1个百分点。此外,电价也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出现剧烈上升。因此,我们认为英国通胀水平有望在年底站上3%关口。”

IHS Markit首席欧洲经济学家Howard Archer称:“我们预期,英镑的孱弱走势短期内难以扭转,英国通胀水平将在年末达到3%,2018年初可能触及3.3%的相对峰值。英国消费者和英国央行决策层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英国财政部一名发言人称:“政府将努力构建惠及所有国民的经济政策,全面帮助英国家庭降低生活成本。政府将削减个人所得税,预计覆盖目标人群达到3100万人;政府还将冻结燃油税,并将国民最低工资标准提升至7.5英镑/小时。”

人货流通阻力增大,社会运营成本高企难避免

瑞银集团针对2500家瑞士企业的一项调查发现,近半数企业认为,一旦人员自由通勤面临终结,关税壁垒竖起后又难免降低货物的流动速度,那么英国脱欧的做法无疑将全面提升英国的生活和生产成本,对商业活动将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言下之意,英国政府不该在完成脱欧谈判后,大力收紧移民政策。

上周末在访问希腊期间,英国外交大臣约翰逊已经表示,英国可能在脱欧之后保留欧盟国家公民的自由迁徙权利。他称,必须等到2年的谈判进程结束后,英国才会实施移民控制政策。在这之前,英国将继续维持现行的移民政策,欧盟国家公民可以完全自由出入英国。

当被问及,英国在2019年3、4月份正式结束欧盟成员国身份之后,是否会保留其他欧盟成员国公民的自由流动权利时,约翰逊表示:“英欧之间存在达成这样一份协议的可能性。”

他说:“依我个人观点,我希望能够看到这样的结局。我想,广大移民也报有同样的善念。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我也是少数对移民政策的正面影响作出过评价的英国政治家之一。”

约翰逊补充道,政府不想挫伤其他国家那些极具天分的人才来英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他强调:“英国政府只是希望对短时间内移民过多过快的流入进行控制。我们无意也无法彻底关闭国门,我们只是想对目前的这套体系作出一定程度的平衡。”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上月末正式触发《里斯本条约》第50条后也承认,英国完成正式脱欧之后,人员自由流动将以某种形式得以继续保留。

瑞银集团的调查还发现,有高达70%的瑞士境内企业与其他欧盟国家存在业务往来。瑞士目前总人口约为830万人,其中140万人来自其他欧盟国家。

瑞士虽然不是欧盟正式成员国,但瑞士和欧盟签有包括人员自由流动在内的多份双边协议,使得瑞士有权获得欧盟单一市场的准入权。可以说,瑞士拥有准欧盟成员国身份。

瑞士曾经在2014年就是否限制外来移民流入举行过全民公投,瑞士和欧盟的双边关系一度危在旦夕。虽然难免得罪支持公投的广大瑞士人民党党员,但本着对本国经济和外贸环境负责的态度,瑞士政府最终还是未寻求与欧盟关系的彻底决裂。

瑞士方面后来同意,政府不会就移民输入出台配额限制。移民在头一年的时间内失业,政府也将给予6个月的离境宽限期;欧盟方面同时作出让步,允许在瑞士境内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当地企业招录新员工应优先雇佣瑞士本国求职者,否则将面临最高4万瑞郎的罚款。

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此前在接受一家瑞士报纸采访时建议,瑞士与欧盟的关系给英国提供了范本。他说:“我希望英国政府不要无视瑞士政府所展现出来的政治睿智,他们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确保与欧盟的合作关系上进行了有机结合。”

7.人民银行召开2017年参事座谈会

中央银行

2017年3月31日,人民银行参事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16年参事工作,研究部署2017年参事工作主要任务。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雨露,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红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雨露指出,过去的一年,参事室在总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务院确定的参事工作方针,围绕人民银行中心工作,紧扣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各位参事撰写了一系列有价值、有深度、有见地的调研报告,为总行党委及有关部门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陈雨露强调,2017年参事工作,要准确把握宏观金融管理领域出现的重大变化,以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为契机,密切跟踪和深入分析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金融影响,扎实做好全局性、战略性关键环节问题研究,加快建设高水平金融智库的步伐。

国务院参事室王红副主任对人民银行参事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和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以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人民银行2017年参事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

8.境内美元充裕 推高海外高收益债价格

财新网

人民币贬值预期下,境内美元资金充沛,中资机构将低成本获取的美元投向中国企业发行的海外债市场,推高了海外高收益债价格,导致发行人主体评级较低的投机级债券,与发行人主体评级较高的投资级债券之间收益率差缩小。

 

标普全球评级(S&P Global)的最新报告指出,中资大行获得美元的资金成本较低、美元资金充沛,以及中国投资管理机构的套利交易,是这一市场趋势背后的主要原因。

这份名为“中国资金追逐高收益,改变亚洲投机级债券市场格局”的报告指出,境内银行获取的低成本美元主要来自境内存款人。为对冲人民币贬值风险,境内企业或居民把更多人民币存款换为美元存款。而由于持续存在人民币贬值预期,境内美元贷款需求下滑,导致大行系统内美元资产充裕。

“这就形成了一个融资链条(funding chain)。”标普信用分析师廖强对财新记者表示,银行会把境内充沛的美元投向境外债券市场,出于风险合规考量,他们倾向于投资中资高评级发行人的债券。而这些中资高评级发行人——一般是包括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非银金融机构——则用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投资海外收益率更高的债券。

如此,就形成了将境内美元存款通过银行流向境外,并通过高评级非银金融机构最终流向高收益债的融资链条。

在这条融资链上,在低评级发行人的资产结构并没有任何改善的情况下,更多的资金反而追逐低评级发行人,抬高了投机级债券的价格,压缩了投资级债券(高评级发行人)与投机级债券(低评级发行人)的收益率差,导致低评级发行人比高评级发行人获益更多。

根据标普的统计,去年3月到今年3月的一年内,投机级债券与投资级债券的收益差收窄了约200个基点。

报告表示,这轮“中国买盘”现象出现在2015年8月人民币意外贬值之后,在2016年逐步加强,近几个月则已十分突出。

“我们相信这个趋势是市场流动性造成的,与信用基本面脱节。在收益率差收窄的同时,信用基本面保持疲弱,甚至是有所恶化。”标普全球评级信用分析师李国宜说。

自2015年8月人民币汇改以来,境内银行体系内美元流动性持续增加。以较易公开获得的境内银行外币贷存比数据为例,该比值由2015年8月的接近100%,一路下降,到今年2月仅为60%。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拥有结售汇资格的银行、一般是大行,可以从储户端获得低成本美元,而银行把境内美元拿到海外投资债市,并不存在外汇管理方面的限制。银行对客结售汇后,可以选择与央行平盘,也可以选择在境内或境外金融市场操作。

近年来,包括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中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境外美元债券市场最活跃的买家之一。与银行不同,非银金融机构不能直接从境内储户获得低成本美元,但由于他们评级较高,可以较低利率发债获得资金。

今年以来,中资美元债发债规模井喷。根据国际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海外发债规模达585.9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4.55倍,占中国企业同时期海内外发债总量的38.5%。而中国企业境内发债规模则明显放缓,同比下降62%。

与之相对应的,是海外债市中资抱团的局面。例如城投债,“城投债早就是中资自己玩自己的。”一位香港主要投资高收益债的买方交易员表示:“他们把收益率压得很低,卖得特别贵,外资都不敢进。”

同时,上述标普报告表示,中资投资者相较于外资机构,对中国企业对中国低评级发行人背后的政府支持更有信心,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他们可以接受低评级债券的较低收益率。

 

也有不少投资者表示,中资外资投资者对中国海外债的偏好有周期性规律。在人民币贬值周期,中国海外债有较多中资投资者;而在人民币升值周期,中国海外债中外资投资者数量将上升。

标普报告表示,只要境内低成本美元能够投向境外债市,这样的“中国买盘”趋势就会一直存在,而且就目前的情况看,虽然流动性驱动的投资趋势有可能戛然而止,但目前这波买盘行情由于有较多因素作为支撑,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