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是方向?银行啊,你别再被忽悠了!

消费金融是方向?银行啊,你别再被忽悠了!
2017年03月30日 11:55 九卦金融圈

九卦姐:最近,蚂蚁金服和腾讯相继表态放弃去年的热门“金融科技”,表明说只做tech,不做fin。九卦金融圈的一位作者老网关的如是点评:“只做tech不做fin,这话是不是跟黄鼠狼给鸡拜年,只拜年不吃鸡一样?”真相到底如何?且行且看吧。

消费金融呢?会是下一个吗?本文作者印香琴声慢是位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多年的某商业银行的网络金融老总,做过金融机构的科技业务,国际业务,产品创新,电子银行,金融市场等。这是他给九卦金融圈的独家原创文章。正如印香哥哥说的,最近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进行系统对接、大规模地投入资金。但是另一方面,大数据公司却成了最大的赢家:日息、月息,如果年化起来,都要达到20%-30%。所以大数据贷款风生水起,规模做大了,就开始忽悠银行跟进来提供资金。金融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永远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服务消费大众的,互联网改变的只是表面的流程,金融的本质不会改变。银行原来是最熟悉金融本质的,为什么到互联网条件下就不自信了呢?

文/印香琴声慢

本文是作者印香琴声慢授权九卦金融圈独家原创发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否则谢绝转载。

闲坐堂前,南向暖阳舒畅,耳畔琴声悠扬。治汉印一方,品香茗一壶,猛然觉得一手握方,一手握圆,竟有些许豪气。随口吟来:印香琴声慢,壶茗淡雾缠。方圆一掌握,静看昏晓还。于是乎,就以诗为笔名,写点狂言与乱想。

印香哥哥最近在看,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公司、大数据公司打着消费金融的旗帜放贷款,动辄号称放出去几百亿“优质”资产,寻求银行“战略合作”,提供资金。出于对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信赖,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进行系统对接、大规模地投入资金。但这是银行做消费金融的方向吗?印香哥哥为各位看客说道说道。

先来看看大数据支持的“现金贷”类产品的本质。

什么是优质资产?最基本的考察是资产用途吧?你贷款干啥用?是生产经营用,那我考察你的项目和企业行不行;是消费用,那我考察你的未来收入行不行。这就是为什么监管部门如此重视贷款用途管理的原因,因为这是判断一笔放款是否优质最底层的依据。银行内部称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考察。可是,大数据公司的资产管用途吗?可以说基本不管。事实上,这些平台化的线上轻资产公司也真的没有能力去管资金用途。

所以,他们的风控核心是大数据,也就是对借款人个人征信情况的分析。数据好,就可以主动授信,不管用途。就是所谓的“现金贷”。“现金贷”的本质是什么?弱化第一还款来源考察,完全用第二还款来源的考察进行替代。问题是,没有用途的资产会优质吗?银行管了这么多年的第一还款来源,都是在瞎折腾吗? 印香哥哥觉得不是。

那么,大数据支持的第二还款来源考察可靠吗?因为基本放弃了第一还款来源,对借款人本身的信用条件和实力的考察,也就是第二还款来源的考察就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可悲的是,这根稻草也不可靠。印香哥哥有一天偶然看了一眼自己的麻子积分,居然不到600,对应是中等信用,远远不如小年轻们,于是怒怼麻子信用的客服,答复是你要录入BALABALA一堆信息才会升分。

偶的天,你是独立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你给出的是偶的全面信用评分好不好?既然没能力收集齐信息,那你就标明:这个客户信息没捞全,搞不定评分啊。怎么可以用严重不全的信息给出全面信用评分呢?说到底,把印香哥哥这样的好客户评为坏客户,这也就算了。可是把坏客户评为好客户可怎么办呀?这是大数据公司放款的唯一救命稻草啊。

第一还款来源放弃了,第二还款来源也不可靠。近期有些“现金贷”不良情况的分析文章慢慢发出来了,已经在开始印证了。那么大数据公司为啥都还活得好好的呢?印香哥哥告诉你:高进高出,高收益覆盖高风险。考察一下大数据公司贷款的价格就知道了,日息、月息,如果年化起来,都要达到20%-30%。这么高的收益,放四笔可以烂一笔,也许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吧。所以大数据贷款风生水起,规模做大了,就开始忽悠银行跟进来提供资金。

再来看看银行为大数据贷款产品提供资金的生意合不合算。

这么说下来,大数据资产优质是没得优质的,靠的只是高收益覆盖高风险。虽然如此,印香哥哥觉得,合作也是可以的,只是你要把高收益和高风险一起给我呀。可是印香哥哥一打听,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啊。现在大数据与银行的合作模式大概是这样的:数据公司向银行推送客户信息,银行在很短时间内必须放款(听说最多是几个小时,最严格的要求秒到),根据大数据公司是否对贷款兜底,银行拿到6-8%的收益。事实上,大数据公司是轻资产公司,其实兜不兜底也差不多,没啥保障的。

所以市面上合作模式多是不兜底的,风险完全由银行承担。各位看客,你们是不是跟印香哥哥一样惊呆了?!银行收益只有6-8%,出了贷款资金、承担了全部风险,提供超常高效的放款效率,放弃对资产质量的独立考察,只拿到大概1/4的收益。而大数据公司没出钱,不承担风险,居然拿了3/4。疯了!

事情还没完呢。这个1/4的收益保得住吗?等到大数据公司接入了一大批银行,那就是一个红海竞价的市场。银行们资产端接触不到,风险拿不准。资金端又是红海竞争,价格要竞争,放款效率也要竞争,印香哥哥预测啊,不用多久,银行最后一点风控和成本底线也会被扒拉个干净。欲哭无泪啊。

最后想想银行应该怎么做消费金融。

说穿了,在资产端,无论是做实体经济贷款,还是做消费贷款,银行才是最大的行家。银行有专业的队伍,有专门的风控模型,有经营了多年的客户,有长期的行业分析积累,有大量的资产业务经验和教训。何必舍长取短呢?事实上,客户还是那些客户,只不过在互联网条件下,客户的消费场景有了一些变化,流程和体验有了一些改动,顺势而为,改就是了呀。

金融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永远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服务消费大众的,互联网改'E5%8G的只是表面的流程,金融的本质不会改变。银行原来是最熟悉金融本质的,为什么到互联网条件下就不自信了呢?

真正做消费金融,银行应该分析每一个行业在互联网条件下新的销售模式,把分期、白条、信用卡等早已用得纯熟的工具重新组合一下,契合到每一个消费金融的新场景中去就可以了。只有自己做资产,才能回归信贷的本质,掌握资金投向和第一还款来源。从技术上看,银行掌握的征信数据也是不少的,公共事业缴费、信用卡还款记录、各类个人贷款记录、人行征信系统,整理一下,也是够完整的了,至少印香哥哥这样的不会被评为中等信用的,太诡异了。

关键是,当银行的消费金融资产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你也可以像如今的大数据公司一样,居间推送贷款信息给不同的资金提供方呀,你也可以要求资金提供方放弃底裤,秒到放款。这才是掌握主动的方式,比现在这样被动地只是提供资金是不是好多了呢?自己的发展方向要自己掌握啊,自己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啊。

印香哥哥真想大声疾呼:银行们,别再被人忽悠了!(编辑:蘅芜)

本文是作者印香琴声慢授权九卦金融圈独家原创发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否则谢绝转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