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制造业都是服务业吗?

未来的制造业都是服务业吗?
2017年04月17日 08:25 秦朔朋友圈

作者:任冰 / 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服务业对传统制造、零售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引发了产业虚实之争。最典型的就是2016年马云和宗庆后的隔空对话,引发了社会各界热议,一直持续到今天。

甚至有论者把服务业与实体经济对立起来,认为重视、支持发展服务业是轻视、否定制造业的重要基础作用,直接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归结为虚拟经济,应该说陷入了一个误区,这个误区的形成来源于新兴商业模式对传统模式的颠覆和市场挤占,导致传统企业一种情绪上的本能逆反。基于此我作为一个实体经济从业者,希望从自身角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交流。

产品和服务的区别

吴伯凡老师认为,产品和服务的本质区别到底何在呢?简单的说法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发生的叫服务,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分离的叫产品。比如理发,理发师的生产过程和客户的消费过程同时发生,就是服务。而传统的制造实际上就是有一个库存的环节,使得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分离。

但是随着新型产业的发展,有些非实物产品已经逐渐脱离了实物制作的环节,比如电子书、软件应用、电子货币等等,本身还是“产品”,但是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结合非常紧密,在用户手里就可以实现升级换代,而不需要去到售后服务点升级。如果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服务业就是制造业的终极阶段。也就是当制造业不断以客户为导向、面向市场缩短其产品迭代周期,改变生产流程,以互联网为手段,从供应链到销售环节实施流程再造,制造业就变成了服务业。

制造业微笑曲线揭示的秘密

1992年施振荣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指产品的生产,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链条。微笑曲线以制造加工环节为分界点,全球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 从过程产品到最终产品再到最终产品销售,产业链上各环节创造的价值随各种要素密集度的变化而变化。

当我们以微笑曲线为对象对“制造业”进行深度分解,会发现除了最低端的“加工”环节以外,其他的实质上都是服务环节!这种服务,是一种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等,有别于我们日常所说的狭义服务业,即餐饮、娱乐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消费性服务业。

产能过剩和消费升级的新常态是

制造业走向服务化的大背景

几年前听过刘永好一个演讲,其判断从2010年至今,现在已经进入了“基本过剩时代”。各行各业都很难赚到钱,利润率越来越低。

经过三十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根本的极大的变化。第一个十年,是产品短缺的十年,那个时候什么都缺,你做什么,只要你认真勤奋都能够赚钱。

第二个阶段,大概就是这以后的十年,我认为假设我们八十年代创业,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整个十年,叫做短缺的十年,九十年代到2010年这个时代,叫做基本平衡阶段。

2010年到现在这几年,我认为中国经济进入第三个阶段,基本过剩阶段。所谓基本过剩阶段,首先从什么衣服、鞋子、帽这些开始过剩了,最后所有制造业,多数都是亏损的,或者无利的。

这就是实体企业面临的困境——产能过剩。随着国人消费水平提高,对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无感,在“物美价廉”的低端需求基础上,发展到追求个性化、IP和用户体验的阶段以后,传统产品厂家似乎是一夜之间找不到新的客户,只能任凭以电商、O2O、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模式横扫市场而毫无还手之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制造业服务业化

多次被德鲁克推崇的哈佛大学教授Theodore Levitt曾说:“顾客不是想买一个1/4英寸的钻孔机,而是想要一个1/4英寸的钻孔!”这句话揭示了制造的本质应当以用户为导向,而不是只顾埋头生产。

如果拉长历史的轴线,我们会发现一个真相——产业的发展就是从产品到服务。罗振宇说,之所以你现在卖的还是产品,只是因为这个产品背后的服务眼下还不成熟,是一个暂时的权宜之计。等时候一到,产品就会变成服务。

结论就出来了:想要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必须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只要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的制造业本质上就是服务业。不具备服务业思维的制造业,将被淘汰出局。

发展实体产业的重要手段是

做大生产性服务业

一线城市中唯一仍坚持实业方向的广州,近年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政府层面重点鼓励发展七大生产性服务业:

1、金融:大力培育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和跨境金融等新业态,发展壮大总部金融、国际金融和民间金融。

2、物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引导传统物流业态的互联网改造。

3、信息服务:抢先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提升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等特色优势业态。

4、 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移动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深化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5、科技服务: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科技中介、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等业态。

6、 会展:大力发展专业性展览,鼓励线上会展与线下会展融合发展,积极举办国际会议、经贸洽谈会、高端论坛。

7 、商务服务:重点发展企业管理服务(总部企业)、商务咨询、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业态。

——以上摘自《广州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方案》

仔细研究以上七大服务业,除了互联网金融涉嫌虚拟经济以外,其他的类别完全是围绕生产、制造的核心,为状态制造业起到不可或缺的贡献,毫无疑问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享经济是制造业逐渐服务业化的典型

以滴滴出行、摩拜、小鸣单车、共享汽车等所谓共享经济为代表的当今最火的商业模式,正是产品向服务转型的经典之作。虽然业界对“共享”的定义至今仍有争论,但是不能否认其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往汽车、自行车都是以“生产销售”的形式和消费者接触的,而今天,你需要拥有一辆汽车或者自行车,你只需要享受“有车可用”的服务,也就是Theodore Levitt所说的钻孔,而不必买一大堆钻孔机放在家里。

最近一种在投资界火热的“共享充电宝”的租赁模式,更是把服务的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面对手机续航能力不足的痛点,技术驱动的企业会研发大容量的便携式电池,而业务驱动的企业会创新出这种充电宝租赁的新模式,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第一种归结为实体经济,而把后一种归结为虚拟经济,因为他们的本质都是顺应市场需求,提升用户体验,都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业。

新零售发展方向,

就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经营模式重塑

这几年马云说的“新零售”虽然被传统制造业商家所不服,但是谁都不愿意忽视在这个“基本过剩时代”,脱离了用户就会失去市场,不管你的技术如何先进。马云说,“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这一说,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新零售运营其实依靠的就是三板斧:引流商品,经营社群,增加服务内容。以秦朔朋友圈为例,我之所以愿意在这个平台上写文章,就是我认为这个平台上的用户具备和我类似的价值观、人生经验和审美趣味。如果脱离了用户的制造(创作),作品只能是废纸一张。

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

如果变成企业战略很危险

最近热门的工业4.0让大家把制造的目光纷纷投向德国和日本,以德日为师成为时髦的战略目标,笔者所在的工业机器人行业里无不以“德国工匠”“日本匠心”自居。但是,作为一种对待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如果被上升为企业战略,那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产品部门或者研发部门以工匠精神来打磨产品和服务,当然可以出精品。但是如果整个企业的领导者满足于做一个“工匠”,完全以个人的喜好风格来定位产品,忽视了用户需求和体验,那么其产品和服务就会离消费者越来越远。德国很多所谓的百年老店,已经呈现被产业巨头收购的趋势。

未来的产业竞争中,距离消费场景越远的制造业,就越大概率出局。

2016年,佛山家电厂商美的收购了德国“大国重器”库卡机器人,引起了欧洲震动,为什么作为“工匠精神”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商愿意“委身”于一家“低端”的家电厂商呢?根本原因就是库卡意识到了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美的不仅可以成为库卡机器人在中国一般工业领域应用的典型范例,还可以利用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影响力、销售能力及各方面资源,帮助库卡加快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扩张。我们既可以说是库卡向服务消费者市场做了延伸,也可以说是美的利用库卡的技术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其实工业4.0的本质也是服务,秦朔朋友圈曾经刊过的文章《私人定制玩跨界,郭广昌30亿下的这盘棋有多大?》报道过,除了服装行业,自行车、摩托车、家具、医药的订制也已经蔚然成风。大数据算法、智能设备的应用,使小批量、低成本的生产成为了可能。像服装订制方面的龙头企业青岛红领,他们积累了数百万消费者的数据,将数据输入系统之后,5分钟就可以做出来适合某个消费者的服装来。这就是郭广昌一直推崇的复星未来发展方向——实现用户在线自主设计、实时下单,个体直接面向制造商的C2M个性化定制平台。

成为整体方案解决供应商是

产品和服务企业的同归殊途

在家居领域,以往的室内设计公司更多的是停留在方案设计层面,而建材商也停留在生产建材的环节。如今越来越多的“全屋定制商”已经成为家装行业的主流,交钥匙工程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繁忙,在家装这种低频消费领域(大多数人一生就一两次)不愿意花费巨大精力去挑选比较。这些新模式中,既有设计公司向产品定制的下游延伸,也有建材商向上游服务延伸,最后一定是在家居整体解决方案商这个点上汇合。

迅雷创始人程浩说,“ 如果一个产业链有很多环节,在某一个环节有一个垄断者,那么这个垄断者就有向上下游延展的机会,即使不延展也会把整个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吃掉。正如之前的PC产业链,有内存、硬盘、操作系统、整机……但微软和英特尔却赚走了绝大部分利润。”也就是说,你上游的客户,可能会来做你的技术。程浩认为:“只做技术提供商肯定不行,一定要做整体解决方案——选个适合你的行业,把你的技术产品化、然后搞定用户/客户实现商业变现、然后获得更多的数据,这样才能再夯实你的技术。一句话讲,要做技术、产品、商业和数据的“全栈”,形成闭环!”

汽车时代网一篇文章提到,制造业的代表,未来的汽车厂家正致力于成为汽车产品与服务的综合供应商。如今,汽车产业早就不是“造车”这么简单。中国车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战略布局,越来越多看重以汽车为载体展开的跨领域联合研发,比如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后市场。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上汽集团就已经提出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简称“新四化”)。这也充分体现了上汽对自身未来的战略定位:从一个传统的制造企业转型成为提供全方位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供应商。

说到这里,我并非鼓吹商业至上,而忽视了生产加工环节,相反地,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是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做强我们的制造业。正如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所说,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可能绝对分开,就算是服务型制造业,或者说围绕制造的服务业,它的核心是制造业。围绕制造业的服务业发展得越多,整个制造业的板块影响就更大,如果没有制造业,其它的板块就没有支撑,实体经济就没有支撑,经济就会产生很大的泡沫。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