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2017年06月04日 21:20 雪球

炒股,看雪球就够了

每晚雪球菌给您离真相更近的剖析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雪球菌年少时,每每读到这段《双城记》的开篇,都会对法国大革命那段荡气回肠的岁月心驰神往。年纪稍长才明白,这是每一个时代描白。回顾历史,似乎只有当大事件发生时才波涛汹涌,其实每一个年代都有自己的惊心动魄。若干年后当人们回顾2017年6月初的A股,只会认为是漫漫熊途中的一个平淡周末。没人会知道,球友、媒体、学者、投资者们进行了一场对IPO政策针锋相对、唇枪舌战的大讨论。雪球菌为大家将这个事件做一个整理,以飨读者。
自2016年11月开始,新股发行提速,2016年最后两个月分别核发新股52家、51家。到了2017年,每周五下发IPO批文成为常态,基本上批文下发按每周10-12家的速度推进,单次融资额保持在50亿元左右。

在IPO提速的同时,监管层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痛批忽悠式高送转同时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在刘士余主席的强力监管下,市场风格开始巨变。市场自2013年以来,热炒中小创、次新股、高送转的风气开始退潮。

创业板指从16年11月的2100点平台,一路下挫至目前的1700点左右。而次新股更是成为重灾区,深次新股指数几乎腰斩,三夫户外、科大国创等次新股更是在短短半年内跌去六成以上市值。

市场在一片哀鸿之际,有人开始质疑当前的IPO政策。5月21日,经济学家韩志国言辞激烈的质疑当前的IPO政策,认为证监会在新股发行中存在以权谋私的行为,随后还针对大股东减持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5月26日周五,证监会下发了7家IPO批文,筹资总额不超过23亿元,明显少于此前单次50亿元的融资量。因恰逢端午小长假,随后的一周仅有三个交易日,市场对IPO是否降速仍存疑虑。

5月27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相关规定》(后面简称减持新规),对大股东的减持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因减持新规颁布的时间点和韩志国呼吁以及他本人透露与监管层吃饭的时间点存在前后关系,一些投资者自然联想减持新规是韩志国吃饭呼吁的功劳。实际上刘士余主席早在2017年4月8日就有:“大股东超比例减持甚至清仓式减持,市场人士讲叫吃相很难看,被套的广大中小投资者有苦难言。”的点名批评。次新券商股第一创业5月9日大股东解禁后,连续三个跌停板,引发市场动荡,可能才是监管层出台减持新规的契机。

投资者原本期待减持新规的出台能够提振市场士气,谁料6月1日市场再度迎来暴跌,深次新股指数跌逾5%,两市接近百股跌停,媒体舆论直指当前的IPO政策。

与此同时,在业内素有威望的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发声,他认为停发新股的做法不可取。

近来随着市场的连续下跌,要求暂停新股发行的声音再次高涨,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但从历史的数据看,新股发行与指数涨跌明显正相关。对于坚持此说的人而言,这是一个相当不利的证据。

股票发行是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频繁地进行政策收放反映了政府存在很强的机会主义倾向,这使得市场无法形成长期和稳定的关于制度方面的预期,从而推高了市场的风险溢价,造成长线资金的离场;这同时助长了短期投机性的交易倾向,从而造成价格扭曲和资源错配。

一旦新股停发,恢复发行将是一个困难的政治决定。一方面政府要确认市场已经稳定下来,并具有足够的所谓承接力,这在技术上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对新股恢复发行的猜测会反复困扰市场,形成许多噪音。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当市场已经明显转入强势时,新股发行才得以恢复,这会导致新股以更高的价格发行,从长期来看提升了二级市场获利的难度,从而不利于长线资金的流入。

6月2日,证监会发布IPO批文,仅核准4家企业上市,筹资总额不超过15亿,明显少于此前单次50亿元的融资量。这基本可以确立了监管层对IPO发行作出改变的事实,意味着IPO发行节奏出现了调整,监管层有意平稳市场。

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监管层是否应该调整IPO政策的大讨论,经济学家纷纷发声,雪球上的相关讨论也非常热烈。

人大副校长吴晓求指出:监管要有逻辑 不应把发展重点放在IPO上。

财经名人李志林则认为:IPO加速是股市下跌直接原因 。

有证券研究教父之称的李迅雷连夜更新文章,直言IPO降速是“胜利者的悲哀”。他发出疑问:数次IPO暂停为何没改变多数人亏损命运?

上周末,证券市场出台了减持新规,引发媒体热议。看到不少市场人士转悲为喜,就如同看到小孩的脸——眼泪还未擦干,瞬间又欢呼雀跃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中国股市早就成为全球市值第二的超大市场了,为何众多投资者仍把股指下跌归咎于股票供给过度呢?市场各路参与方应找出A股市场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切中要害地探寻出解决症结的路径。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腾讯在A股上市,那它将改变多少投资者的命运啊,目前,腾讯的市值为2.6万亿港币,远超工商银行和中石油的市值。在国内市场中,还能找得到几只上市至今股价一直在创新高的超大市值股票呢?遗憾的是,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以及一大批中国过去十年来崛起的、代表新经济的高科技企业都到境外上市了,因为它们不符合国内上市的种种苛刻条件。

A股不振与经济结症同出一源,事实上,A股市场迄今仍以国企为主,以传统的周期性行业为主,这也是导致市场长期不振的一大原因。

今天雪球菌的个人页也被关于IPO政策的讨论刷屏了,球友@烟村放牛郎 的帖子《证监会正面临妖言惑众的时代》引发了七百多条讨论。他认为刘士余主席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在从根本上解决A股的历史遗留问题,应该坚定推行注册制,不要被短期的舆情所干扰。风物长宜放眼量,江山美尽待春潮,美股大牛市不正意味着大熊市即将到来,a股大熊市不正孕育着前所未见的蓬勃长牛吗。

聚秀资本合伙人@江南愤青 奋笔疾书到深夜两点,一篇雄文《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证券市场化改革》也是激起热烈的讨论。

他认为刘主席的政策改革触碰了一些人的利益:

因为中国的股市本质就是个信贷市场,他是带有刚性兑付的信贷市场。极强的刚性兑付的,中国股市不会退市,不会跌到几分钱,而且越垃圾的股票,越会有爆炒的可能,导致中国散户进入这个市场,无后顾之忧啊。

从现实角度来看,很多人呼吁IPO限制放开,其实本质反应的是既得利益者对已经挤入IPO这种既定事实权益的维系,因为已经上市,只要不再有新的IPO放开,他们就可以继续躺这享受上市公司的红利,没有新来的人,永远就那么几个玩家,所以他们哪怕经营业绩在怎么烂,他们都能市值百亿,随便套现就可以这辈子衣食无忧,甚至活不下去了,转身卖个壳,装点东西,股价都会大涨,那就是免死金牌不死之身。

正因为证监会没有能力审核辨别企业好坏,所以才需要存在一个市场,让合乎基本门槛要求的企业进入市场,让具备投资辨别能力的资金自己去买入卖出,然后让企业在市场中合理化自己的定价,最终形成一个均衡价格,好企业和坏企业,证监会说了不算,市场的资金说了算,把这个权利交给证监会,恰恰是造成寻租的核心,证监会把这个权利丢给市场,恰恰是把权利外放出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最后,雪球菌想说,真理从来是越辩越明。市场能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已经是社会发展和金融结构的成功。每个发声者都有其特定的立场,投资决策需要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

这是最好的时代,人人都能发声;这是最坏的时代,观点背后或许又各有目的;这是智慧的时代,资讯随处可得;这是愚蠢的时代,我们都是“乌合之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