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批金融虚火!实体经济不振,金融该担多少责?

李稻葵批金融虚火!实体经济不振,金融该担多少责?
2017年03月09日 18:35 正和岛

中国实体经济不振,举国上下都很关注。

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但如何让经济“脱虚向实”?实体经济该如何破局?全社会都在找原因和找办法。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伊利董事长潘刚认为:要降低实体企业的成本,尤其要降税;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提出必须要“技术创新”。那么,在振兴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金融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样的作用,同样值得深度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李稻葵严厉批评目前金融行业的“虚火”现象,很多高风险、高收益金融产品本该破产却没有破产,还刚性兑付,使得投资者有一种幻觉,觉得这些产品是高回报低风险,导致很多资金进入金融领域。这就会抽走实体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特别需要的宝贵资金。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指出:金融业要坚守并完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营模式,这既是金融业生存发展之道,也是其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所以,举国上下都需要检视,到底有哪些金融机构在干“用钱玩钱”的事,而又有哪些金融机构在真正通过各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通过帮助企业而成人达己?

文 | 李斌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2017年两会,“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等词汇成了企业家代表委员念念不忘的关键词。

传统制造业将靶子对准互联网等新型行业,这种做法体现出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际,对于互联网公司等新进入者扰乱既有格局的做法,企业家心存担忧。

而《人民日报》近日的一篇“找到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抓手(治理之道)”,则让“实虚”之争回归到了“究竟何为虚拟经济”这个更为本质的问题上。

不管“实体经济”是不是真的和哪些行业存在对立,还是说这种“对立”实属新老交替的寻常之事,总之企业家在两会上的表态,是不少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真情流露。

从这种真情表露中,也可以体会到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演进,具备了更紧迫、更切实、更细分的特点。

在“实虚”看似对立的情形下,传统企业该如何化解转型忧虑?金融行业,尤其是总资产规模已达230万亿元人民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该采取何种措施“下沉重心,服务实体”,需要各方思考。 

▌ 企业转型的“空窗期”之痛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学者李稻葵指出,自2008年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幅度基本都快于名义整体物价水平(CPI),更快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致使企业的利润空间被逐步压缩。

由此来看,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发展动力转换为科技创新成为了必然趋势。

东北国营老厂沈阳机床就是这样一个在困境中追求转型的例子。为推进智能制造,该企业于2014年推出i5智能机床。新品上市后市场评价颇高,一年内累计订单超过2000台,价值接近5亿元。

然而,转型产品的出色销量并未反转公司业绩。沈阳机床2016年全年预亏11亿到12亿元,相对2015年的亏损继续扩大,幅度达到令人吃惊的72%到88%。

据媒体报道,沈阳机床目前拥有员工1.5万名,其中真正参与智能机床项目的只有3000人。也就是说,该企业80%的员工仍在从事传统非智能机床生产。诸如此类的包袱变成了企业“不可承受之重”。

沈阳机床厂面临的“空窗期”难题是整个东北经济转型发展的缩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结构调整留空间和时间,经济增速就存在放缓的可能。放眼整个辽宁省,2016年该省GDP总值为22087亿元,同比负增长2.5%,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负增速省份。

按照企业自身所说,沈阳机床也希望培训员工技能,但却因为员工年龄以及高额的培训费等问题,培训计划最终无果。

刨去政策因素不论,单从金融服务的定义上看,此时正是发挥其向企业提供支持、降低成本,以及有效地控制环境的功能的时机。

▌ 金融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和企业“谈恋爱”

传统的观点认为,金融是被动参与式的,有关注效率、可量化,以及厌恶风险等特点。而新观点则认为金融是和企业愿景联系在一起的,聚焦机遇、增长,有敏锐的反应力,并愿意承担风险。

另外,今天大众谈到“独角兽”、“黑科技”,往往把新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联系在一起,却忽视了贷款授信这类债务融资的优势。

融资涉及到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序融资理论一般认为,股权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而且外部融资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企业一般会遵循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展开融资活动。

权衡理论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比较债务的边际成本和收益,基于两者的平衡考虑,也认为应该先进行债务融资,直至用尽债务融资的好处才考虑使用股权融资。

除了上述理论上的优势,在风投私募以及多种筹融资方式并举的今天,银行业同样会像人们熟悉的VC、PE一样,积累行业资源,重新思考客户的需求,突破局限、多渠道融合,助力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

 

回过头来看身处“空窗期”的沈阳机床,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中了企业新旧交替的时机,积极介入。早在2004年浦发银行就与沈阳机床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浦发银行进一步将沈阳机床列为总行直营客户,加强“总对总”全方位合作,合作重点落在智能制造领域。同时还将加强产业基金业务合作,努力探寻政、企、银三方合作的模式。

沈阳机床目前还在继续研发新技术,在数控机床的基础上构建云平台,以保证客户可实时与智能机床进行网络相连,利用异地的闲置机床进行加工。

▌ “脱实向虚”的担忧非中国独有

在面临困境坚持转型之际,只有摒弃表面的虚实之争,集结可以集结的资源与优势,实体经济才可以继续前行,拥抱未来。

需要指出的是,对所谓“实体经济”的关注并不仅限于当下,也不仅限于中国。如果用谷歌搜索“real economy”便会发现,在过去十多年里,这个词的搜索频率曾有两次突增。一次是在2004年前后,另一次则是在2008年,正好对应着全球经济走势的两次波动。

2004年,互联网公司谷歌在纳斯达克上市,标志着网络行业逐渐摆脱此前的泡沫影响,重新被资本市场认可。而强大的谷歌恰恰是微软、IBM等传统IT厂商,以及广告、传媒等多个行业的颠覆者。

2008年之后则是美国金融危机肆虐,金融与房地产业的颓势波及到了制造业,并在之后扩散至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学人》杂志在2008年10月就以“实体经济正受伤害”为题,报道了金融危机对采矿、航运、钢铁等行业的影响。

颠覆与危机,也正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在近年来所处环境的写照。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绝不仅仅是企业单方面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来的需求与机遇,值得银行业金融机构关注。也只有这样,“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的目标才可实现。

企业的转型升级说到底是做符合未来发展的事情,银行业只有与企业一起“携手每一个通向未来的努力,拥抱每一个终会到来的未来”,才会达人成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