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垒正在消失:技术推动医药分开 | 财智专题

壁垒正在消失:技术推动医药分开 | 财智专题
2017年08月10日 18:45 第一药店财智

文:申长伟

转载请注明作者与来自第一药店财智(yaodiancaizhi)

新医改中,医药分开是攻坚目标,近年来的系列政策组合拳更是直奔目标而去。在政策的鼓励下,市场力量不断释放,其中,技术进步又加大了这一力量的作用。尤其是在医药分开的关键一环——处方外流上,技术正在逐步扫除信息流、资金流及商品流等壁垒,加速医药分开的步伐。

处方流转信息平台搭建:技术渐成熟

在处方外流的进程里,最核心的问题自然是电子处方如何实现流转。也就是说,必先要搭建起处方流转信息平台,处方外流才谈得上落地。

这一点已有过不少尝试。

广东网络医院所采用的医院+药店(社区)的模式,是比较早的一次实践。

通过平台,患者在社区医疗中心、农村卫生室、健康小屋、大型连锁药店等地,可以直接咨询在线医生以完成就诊,然后凭处方去医疗中心或药店购药,看病购药一步到位。这一模式立足社区,主打便民牌。不过,广东网络医院作为事业单位,通过免诊金、或低诊金的方式吸引顾客,面向人群主要是消费能力比较低的老年慢病群体。

因此,这一模式虽然实现了平台搭建和处方流转,但这种低价策略以及其所服务的群体,使得其市场效益与项目可持续性成为下一个需要攻克的难点。

而去年3月底,淄博市人民政府、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京东集团共同搭建的淄博市医疗处方流转信息平台,则吸取了之前探索模式的经验与不足,做了一定的升级。该平台包括医院信息系统、医生及医疗处方流转信息平台、云药房平台、社会药店、配送系统等组成部分,构建了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

借助于这个平台,处方会以电子化的方式流向医院外指定的零售药店。患者藉由电子处方,向指定实体药房及电商平台购买包括处方药在内的相关医药商品。

与广东网络医院相比,淄博市医疗处方流转信息平台整合的资源更多,市内的公立医院都被整合进去,此外还有京东集团这样具有互联网背景的企业加入,但其不足的则是未能广覆盖地接入零售药店,且京东自营药店与网上商城又给其市场化复制设置了障碍。

在广东、淄博的模式基础上,成都市的探索则相对更具有复制性。

去年11月份,成都市食药监局印发了《关于在全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中推进电子处方试点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要在全市零售连锁药店开展电子处方试点工作。随后,开通咨询服务的药店有3000余家,开通电子处方试点的约有1800家,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处方的流转。

成都的卓越成果,令其成为医改推进工程的焦点,西安等地以成都为借鉴,纷纷建立试点以跟进、优化。

以上案例足以说明,目前来看,技术已经不再成为搭建处方流转平台的壁垒。这些平台除了能够实现电子处方流转,连接医院、医生、药店外,有些还具有远程配送服务。虽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远程诊疗无法精确判断患者的病症情况,零售药店处方审核与药事服务的专业度方面尚待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慢病诊疗等方面的优势已经逐步显现出来。

医保系统的接入:中国的PBM

处方外流还牵涉到另一个技术性问题——医保支付的接入。

对于医保定点资质这一前置性问题,随着国家取消医保定点药店的行政审批,已经逐步得以解决。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医保系统的全面接入、资金的合理使用等。

专门着手解决医保接入问题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为突破这些问题提供了参考。

去年央视报道过的芜湖“慢病PBM”管理模式,是一个典型案例。

慢病患者和就近的社区服务中心签订“家庭医生服务”,确认加入药品福利计划,每月确认是否愿去社区中心取药,然后就会有对应的服务公司为签约患者准备好所需药品,配送到社区中心。签约患者收到通知后,到社区中心接受其签约家庭医生提供的复诊检查,领取药品。

通过这个“家庭医生服务”,慢病患者可以领到不低于药品价格总额20%的额外报销福利。签约后的患者,用药信息将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大数据,即可实现对患者用药进行精准指导,总体成本大为下降。

PBM管理(药品福利管理)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模式,是指由介于保险机构、制药商、医院和药房之间的第三方管理协调组织,对医疗费用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加药品效益。

PBM业务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医保资金的利用效率,其监控触角涉及医疗服务的全流程,对诸如药品目录、处方行为、医疗检查、报销管理等方面均可提供服务。而服务平台的盈利方式,主要就是向被代理的机构和医药企业收取费用。

海虹控股的医保基金智能管理平台,是另一个比较受关注的PBM平台。

根据海虹控股2016年年报,其公司医保控费业务覆盖范围已扩大至全国24个省/直辖市的200个地市。报告期内,已“逐步实现了从医保助手、医保参谋向医保管家的角色转变,同时近30个地区项目正在建设或已经实现了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到事后智能审核的全程监管”。

PBM管理模式在国外已有成熟的经验积累,国内从中可以有所借鉴。通过和PBM管理服务的第三方合作,流通企业亦可更深度地介入到“三医”联动的改革进程中。

       医药物流:      消弭配送技术壁垒

承接处方外流,对零售药店的配送能力也是一个考验。CFDA发布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里明确规定:企业必须在药品的采购、储存、销售、运输等环节,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建立药品追溯系统,实现药品可追溯。

其中尤其是在医药冷链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技术、设备要求。而从现状出发,连锁药店必须谋求和第三方物流行业深度合作,才能满足处方药在运输配送方面的要求。

显而易见,规模效应将会在这一合作逻辑之下发挥更大优势。

目前,已经有不少物流公司开始介入到第三方医药物流的竞争当中。顺丰去年公布了医药冷链的布局:仓储、运输、网络。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物流经验、专业人员,建立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全医药流通流程服务体系,提供医药仓储、干线运输、城市配送以及第三方医学实验室配送的服务。服务对象将包括医药工业、医药物流、医院、药店、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等医疗医药组织单位。

物流第三方的并购、升级,客观上也会影响流通企业在物流方面所能享受的服务以及需要付出的成本,从而最终利于更具有规模效应的连锁巨头。技术上讲,处方外流所扩容的新市场,亦会逐渐消弭配送方面的技术壁垒。

◆  ◆  ◆  ◆  ◆ 

投稿联系:

775048654@qq.com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搜索更多财智热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