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35%税收来自房地产,地方政府没它就断粮

黄奇帆:35%税收来自房地产,地方政府没它就断粮
2017年06月01日 12:21 九点半财经

九点半导语

黄奇帆卸任以来首次演讲流出,他阐述了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十大问题。这个过去被称为“中国最懂经济的市长”的人,讲透了楼市的症结,你认同他的观点吗?

黄奇帆,大家都知道,他在重庆当市长期间,重庆的房价一直稳定,不怎么涨!他一离任重庆,引发房价上涨恐慌,很多人抢购房产。

近日,黄奇帆现身复旦大学,以《关于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为题,充分论证和阐述了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之道。

房地产和实体失衡的十个方面

1.土地供给量的失衡

中国农地转建设用地每年800万亩土地。加上计划外征地,每十年国家用掉一亿亩土地。因此,80年代23亿农地,改革三十年到当前还有20亿。每年一万亿粮食,需要八到十亿亩地,五六亿土地给蔬菜水果,按照肉类人均年消费40公斤算,五千万吨肉类,1比4饲料比,需要四五亿亩地。所以中国的粮食是不够的,需要进口,为保障粮食安全,十八亿亩农地是红线。因此,当前已经达不到800万亩每年了。15年770万,16年700万,17年600万,城市用地将来越来越不够用。

每年建设用地有35%是农村里的建设用地,水利交通等等。真正城里可以用的只有三分之二,这其中有公共基础设施占比50%以上,工业用地占比30%多,今年600万亩有22%给工业。住宅占到600万亩的10%,这个比例是不平衡的。纽约欧洲住房用地占到25%。

2.土地价格的失衡

房价问题是货币还是土地?货币是通胀,一切商品应该都涨,因此房地产价格还是土地价格问题。房子有折损会贬值,但是土地会升值,土地升值有三个原因:一是香港来的土地拍卖制度,黄在浦东新区组织去学习,然后开始了中国第一轮土地拍卖,拍卖是阳光作业,可以避免腐败,但是没有封顶制度,也推高地价;二是土地本身供不应求,每年新进城镇人口1300万(去年),1300万人如果每人四十平米,按一比二容积率算,需要的地和现在供应的大体相等,但这是全国情况,对于人口流入的大城市显然不够。三是旧城改造推高地价。新增城市的面积每年都有指标,市长搞旧城改造不需要指标,所以旧改很多。但是,旧改的拆迁成本很高,相当于原来的地价两倍,比如一开始七千,拆了再建,土地就一万五,再拆土地价格就是一万五加土地成本。所以房价就被推起来了,高地价是制度性的,跟人没关系。

3.房地产占用社会资源失衡

投资,金融,地方收入占比都太大,导致失衡。大体上一个城市的房地产投资不要超过投资的25%。六分之一理论:租房的钱占到收入六分之一以内,买房占到一生收入的六分之一。一个城市的房地产投资不要超过gdp的六分之一15%。

4.金融绑架

一百多万亿的贷款余额,有27%以上是与房地产有关的,但是房地产占gdp的比重却只有7%。新增贷款46%是房地产,主要银行提供给地产的贷款占比高达百分之七八十。

5.税收

全国税收当中35%来自房地产,但是中央没有房地产收入,全在地方。地方税十万亿,有四万亿跟房地产关联,再加上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基金3.7万亿,那么地方税有7.7万亿是房地产,地方政府没有房地产就要断粮

6.销售和租赁失衡

美国的地产一半自主,一半租赁,新加坡77%是政府提供的公租房。我国每年新增房地产租用的不到10%,医疗教育跟产权挂钩,跟谁住没有关系,对租客保护不到位,随时可以赶走。

7.销售房价和收入比的失衡

现在中国一线城市买房需要四十年的收入(平均意义),伦敦的房子也只需要十年收入。所以,对于供不应求的城市住宅要多造,供过于求的城市要少造。世界范围内,城市人均住宅40平米比较合理。

8.商业用地失衡

写字楼的需求,作为城市商务中心区,一般中等城市每两万元一平米,大城市gdp四万一平米,上海2.5万亿,办公楼最多只需要6000万平米。商铺总量按每两万元gdp一平米计算,上海商业零售额一万亿对应5000万平米。另一种算法每一个人两平米商铺,上海2400万人,所以基本上五千万平米商铺。

9.房产商在运行过程中的失衡

政府土地储备少,房产商土地多,售后回租,切碎了卖,等等违规操作骗老百姓钱,要加强管理。

10.政府管理失衡

经济下行,要刺激,往东调整;经济上行,要平抑,往西调。缺少符合经济逻辑的措施。

任志强:调控错了,2018年房价将暴涨更高!

任志强的一些观点和黄奇帆不谋而合。

在去年年底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与市场前景”闭门研讨会上,任志强称:调控错了,2018年房价将暴涨更高

任志强的核心论断是:错误的调控手段会让需求在一段时间以后集中爆发,所以下一轮会比这一轮涨得更高。

他主要从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佐证了这一观点:

1、供应端:土地供应已经连续两年下滑

这个观点和黄奇帆演讲的第一个观点一样。

任志强表示:2015年土地供应就是负的33%,很多城市土地已经出现短缺,包括上海和北京。

2016年,政府的土地供应继续下滑,部分一线城市的土地连2015年的一半都不到。比如,北京2016年的土地出让收入是800多亿,而2015年是1960亿。去年才到前年的40%左右。

土地是两年开工,所以2015年和2016年连续2年的土地供应负增长,将影响到未来城市的库存。

翻看一线城市的库存量可知,目前一线城市库存平均只有6个月左右,已经远低于12个月的安全库存标准。

如果一线城市不再建房,不出6个月,市场上将没有新房库存。

我们现在销售的房子和竣工的房子的比例到底是什么关系?

任志强给出的数据是1:2.12,这是什么意思呢?

平均每竣工了1套房,就卖了2.12套,按照一线的6个月库存,这么个调控法,等到无房可卖,房价肯定要出大问题。

2、需求端:一线城市人口还将继续飙升

目前,因为土地稀缺,部分一线城市已经在限制人口,比如北京提出“誓死守住人口2300万的底线”,并且市里给各个区还下了任务,区里就把任务分割给了管辖下的各个企业,但结果却收效甚微。

这是必然的,一线拥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以及更好的前景,“把人轰走,你轰得走吗?”

人往高处走是人的天性,不然人类早就灭绝了。这样违背人性的计划注定必然失败!

世界历史上,早就无数次地证明限制人口根本行不通。

早在东京还是1200万人口的时候,当时就跟北京一样,下决心把人口控制住,于是就发展东京的卫星城市,修了条高速铁路,说半小时就能到大阪,大家去大阪生活吧。

结果路是修好了,东京人不但没去大阪,反而大阪的人全都跑到东京来了,现在东京多少人了呢?3750万。

只要人口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一线城市,房价怎么会不涨呢?

2010年,中国楼市成为一道分水岭。在市场上看空论大行其道的时候,任志强却发表了房价必涨论,并扬言:“你们还是别当傻瓜了,把幻想放下去吧!”

结果,2010年房价暴涨。全国平均涨幅9.9%,而北京更是暴涨了42%。

2015年,他再次发表房价暴涨论:“由于限购政策,2013年和2014年土地供应量减少,2015年房价还将上涨。”

当有人问任志强到底该不该买房时?他对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显然是不耐烦了,回到:“都问了十几年了,还在问。不要等,有钱该买房就买房。”

事实证明,他再次一语成箴。2015年随着限购政策的解除,一线城市像压抑已久的火山,突然喷发。其中,深圳更是跳涨50%,随后北京、上海轮番上涨,并蔓延至二线城市。

那为什么这些年我们的调控政策一直失灵呢?为何我们每次调控完之后就会报复性反弹呢?

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1、 由于M2的高速增长,比如2009年的27.7%,以及目前放缓的11.3%,致使资金没有更好的地方储存,大家只能堆积到房产。

经济好时,GDP高速发展,M2飙升,大家最好的选择是买房。经济不好时,政府要基建,M2也会飙升,大家最无奈的选择还是买房。

而国内的资金去向就那么几类,除了房产,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

比如:放银行那肯定是亏损的,如果M2是11%,银行只有5%,那每年资金就会贬值6%。

股市也是差强人意,一赢二平七输,多少英雄都在股市折戟,不要说保值了,能活着出来都不错了。

信托就更不用说,拿着8%的利息,不仅没有干过M2,每天还过得提心吊胆,夜不能寐。

大家全民买房,这么大的需求量,房价当然很难压下来。可以说只要M2是增长的,我们的房价就会长期向上。

2、只要政府调控房价或者房价向下,开发商就会谨慎拿地,一旦以后库存不够或者政策放开,需求就会爆发式增长。

这也就是任志强说下一轮会比这一轮涨更多的原因。因为这轮调控对房地产的打压太惨绝人寰了。

房企的各路资金通道被毁后,目前的房企钱都没有,还靠什么拿地,靠什么建房。即使政府土地供应量上天,没有人买地,那都是徒劳。

这轮调控有数据显示,国内的房企上市公司在国内借不到钱的情况下,已经集体选择借入高风险的美元。选择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融资,可见国内房企资金链已经很紧张。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在今年1月份,国内40家大型房企的拿地量下降了50%,而深圳更是出现了中心土地流拍。

所以,政府打压得越狠,房企资金链越困难,就越不可能拿地建房,库存就会更少。下次房价就会涨得越多。

一方面,为了躲避货币贬值,我们对中心地段的需求在源源不断地上涨。一方面,政府打压楼市,房企不再拿地,致使库存告急。

双重夹击下,只要政策放开,或者说库存到了某个临界值,房价就会如火山一样喷发,无法抑制。

这大概就是为何任志强能这么有底气地说,房价下一轮将比这轮涨更多的原因。

来源: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jjbd21)、复旦大学经济学院(ID:fudan_soe_mic)、凤凰财经

版权归其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