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章背后的故事 央妈的钱为何不进实体?

萝卜章背后的故事 央妈的钱为何不进实体?
2016年12月24日 20:12 观点

版权: 作者 路瑞锁 来源路财主A ID:iMoneyLu

给大家解密一个中国金融行业的秘密,所有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乃至大型国有企业等机构长期以来秘而不宣而其他经济主体都感觉极不舒服但又找不到源头的秘密:资金空转! 

这个秘密,换一个说法就是,“央妈的资金为何不能流入实体行业?” 

再换一个说法,就是中央政府和全体民众一直问个不休的那个问题,“中国经济为什么脱实向虚?”

在当今商品社会,杀人放火吸毒赌博的生意都有人去做,但铁定赔钱的生意却没有人会去做。

2008年以来,在央妈使劲儿放水放水再放水的宽松货币政策之下,股票市场涨涨跌跌,但债券市场可是一路走牛(市场利率持续走低),买债券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是,唯一的不美好就是,债券的收益率太低,赚钱也越来越难……

方法总比困难多啊!

搞金融的,有谁不知道简单的杜邦公式?

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杠杆倍数。

如果资本净收益率不能提高,那老子就加杠杆呗!

比方说,大爷我买某种债券的收益率是7%,如果我全部用自己的钱来买,那我100元一年只能挣7元钱;如果我能借来钱,加上10倍的杠杆,假定借钱的成本是3%,我1100元的收益就变成了77元钱,减去1000元的利息成本30元钱,我的总收益达到了47元钱!

乖乖啊,一下子我的100元净资产收益率高达47%[(77-30)/100]!!!

在聪明的中国金融业里,一种你好我好他也好的三角套利模式很快被发明了出来,涉及企业、银行、券商三方……

首先,某大型国有企业发行100万元债券,募集100万元资金,利率4%;

然后,企业将资金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5%,轻松赚钱1%,好爽;

接下来,银行将资金马上委托给券商做成委托投资理财业务,要求收益7%,白赚2%,好爽;

再接下来,券商的委托投资业务投给谁呢?答案是还是这家企业,券商成立一个基金,使劲儿加杠杆,买了这家企业所发行的利率4%的债券——

你说不对啊,这券商不要赔死么?

图样图森破!

我说了,券商会加杠杆的!券商的基金从银行里借钱,利率3%,加上10倍杠杆,买上1100万这家公司的债券,赚取利息44万,除去付给银行杠杆资金30万元的利息之外,还赚了14万元,净资产收益率高达14%,再付给银行委托理财产品7万元的利息,券商自己也净赚7万元——自己一分钱不花,还能净挣7万元,真特么爽!

 

你看,资金就这么转了一圈,根本没进入实体经济和企业内部,但最后结果是企业爽、银行爽、券商也爽,大家都无风险的挣到了钱(企业1万、银行2万、券商7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吧?

赚钱的永动机就这么轻松的被发明出来。

你说不对啊,银行既然有3%的资金,为什么还要接受5%的资金?

哎,你是不大了解我天朝商业银行运行规则吧,在银行里,理财资金是理财资金,存款是存款,央妈的钱是央妈的钱,各自有各自的一条线,互不搭界。

赚钱这事儿,是不可能有永动机的,一定是有人做了冤大头!

当然有人做了冤大头。

表面上看,出了杠杆资金的那个银行是冤大头,因为它提供了最低的资金成本。

嘿嘿,银行个个都精得鬼一样,当然不可能当冤大头,为什么愿意当这个冤大头?

答案不难解释:银行可以从央妈那里以更低成本融资,再融给投资机构赚利差。

换句话说,银行从央妈那里得到资金的成本远低于3%,只要安全借出去,一转手就先赚了一波利差!也只有从央妈那里来的钱,借贷成本才会这么低。

这下你明白了?

央妈才是冤大头,央妈不断喷射的奶汁才养活了中国金融市场一群一群的套利狼,央妈才是中国金融业赚钱永动机的总源头!

然而,央妈毕竟只是一个妈啊!

央妈所吃的所有亏,央妈所喂出去的所有奶汁,最终都会转化为附着在人民币身上盯着全体民众不断吸血的一整套金融安排……

 

不傻不天真的央妈,天天强调自己放出去的低成本资金,应该通过银行进入实体产业,但实际上,哪里资金更安全哪里更能挣钱,资金就会流向哪里,以上赚钱永动机运转得这么顺畅,钱干嘛还要去实体行业?

更何况,现在实体经济萧条,企业普遍经营不佳,哪里需要这么多贷款资金?

更进一步的,即便实体企业真得到了资金,又赚不了钱反而赔钱怎么办?

对银行来说,实体企业赚不赚钱管我屁事,我关心的是贷款安全不安全,会不会出问题?要知道,现在金融行业持续高压反腐,贷款一旦出问题,领导可是要被追责的!

如此一来,你说说看银行怎么会愿意给实体经济放贷款?实体经济又怎么可能得到低成本的资金?

 

你可能不知道,正是资金空转导致了萝卜章事件的发生,导致了12月15日的国债期货跌停……

因为,赚钱永动机遇到问题了!

【延伸】债市暴跌的导火索,竟然是一枚萝卜章,现在更愈演愈烈...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

▲图片来源:东方IC

杠杆原理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但在金融市场却被发扬光大——会用杠杆的人,利用有限的资金,就可以撬动数倍乃至数十倍、数百倍的收益。我们熟知的杠杆包括:

炒房的房贷、首付贷、期货、期权、黄金白银现货(T+D)、A股的融资融券等等。

但杠杆也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及使用者。就在最近几天,一家证券公司的“萝卜章”让“整个行业都疯了,都害怕自己手中的代持债券协议上的章是假的。”

据报道,总计至少22家金融机构卷入此次“萝卜章”事件,而该事件最根本的原因,正是杠杆。

两个人,一枚“萝卜章”,吓坏整个证券业

12月15日,上市公司国海证券(000750,SZ)公告了一个“喜讯”,即公司配股申请获证监会核准通过。但与此同时,在国海证券所在地北京腾达大厦,令众多机构焦头烂额的“关于国海证券相关债券违约处理的商讨会”正在紧张进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参与国海证券商讨会的机构多达22家,具体为:

信达证券、中信建投、民生证券、国融证券、西藏信托、国金证券、华福证券、联讯证券、广发证券、华创证券、浙商证券、南昌农商行、五矿证券、华林证券、联储证券、东吴证券、开源证券、新疆汇合银行、东北证券、长春发展银行、湘财证券、财富证券。

在22家机构名单中,广发证券、国金证券、东吴证券等系上市券商,联讯证券、开源证券为新三板券商。此外,浙商证券、华林证券则是拟IPO券商,民生证券亦是上市公司民生控股的旗下公司,财富证券、华创证券则也在借道华菱钢铁、宝硕股份等上市平台证券化。

这一名单可能并不是被卷入国海证券风波的全部机构。据国海证券投资总监陈列江之前的说法,针对卷入机构的具体名单“还在核查。目前掌握的比在座的稍多一些。”

▲图片来源:东方IC

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这一事件最初的报道来自媒体12月14日的一篇报道。

据国海证券公告:

公司于2016年12月14日收市后关注到相关媒体刊发、转载了《债市下跌引发华龙证券5亿违约国海证券一负责人失联》等报道,内容涉及张杨、郭亮私刻公司印章,冒用公司名义进行相关债券交易事项。

经核查,张杨、郭亮所涉业务相关协议中加盖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印章与我司在公安机关备案的印章不符,纯属伪造。公司未授权张杨、郭亮开展文中所提及的相关业务,更未授权张杨、郭亮签订相关业务协议,公司自身也未签订任何相关协议。张杨、郭亮为我司资产管理分公司原老团队员工,张杨已于2016年8月1日离职,郭亮目前已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对于相关人员或单位伪造我司印章、盗用我司名义签订协议的行为,公司将依法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随后,国海证券于12月15日停牌,直至现在仍未复牌。

▲国海证券近期股价走势(数据来源:东方财富)

代持风险被引爆

每日经济新闻了解到,国海证券上述公告所说的“相关业务”,即债券代持业务。所谓代持,简而言之,就是让别人代自己持有债券,其大致操作流程如下:比如券商A拿了100亿元买债券,债券收益率为5%;A顺手将这100亿元债券卖给券商B,同时A承诺在未来某个时刻以102亿元的价格买回这部分债券。A拿到B的100亿元资金后,又可以买入100亿元的债券,然后卖给券商C,如此循环往复。

这样操作的好处是,券商A可以放大收益率。券商A如果不做代持,持有到期的收益率就只有5亿元(100亿元*5%)。如果做多次代持,将持有债券规模做到500亿,按照5%的收益就可以获得25亿元,成本为10亿元(2亿元*5倍),净收益为15亿元。

自2011年7月以来,央行一直在降息,加上资产荒,使得债券价格节节攀升(利率越低,债券价格就越高),因此债市一路走牛。但从今年10月下旬开始,由于资金面趋紧,债市转头向下,连续大幅下跌。导致债券代持这种带杠杆的赚钱方式风险集中暴露。

▲今年10月份以来10年期国债期货走势(数据来源:同花顺)

国海证券“萝卜章”事件正是与这一大背景直接相关。张杨、郭亮二人,以假公章和国海证券的名义,与其他机构展开代持业务(表现为国海证券将自己的债券交给他人代持),但由于债券价格大幅下跌(比如从100跌到98),张杨、郭亮二人买回(比如102元买回)债券就意味着巨额亏损,而这样的亏损显然不是他两人所能承受。对公章被伪造的国海证券而言,也不愿承担这一事件造成的所有亏损。

目前,国海证券的“萝卜章”事件究竟牵涉多少资金仍无明确说法,但现有报道从几十亿到上百亿都有。但在国海证券的公告当中,还并未提及具体金额。

事实上,债券代持并非国海证券一家,这在整个证券行业都是通行的做法。国海证券这次风险大爆发,也让其他参与代持业务的机构如坐针毡。

“我们这两天都在核查手中的代持协议中的公章是否也是萝卜章。”债券交易员王陵(化名)小心翼翼地表示,“除此之外,我们已经被禁令不准再接收代持债券了。”此外,还有交易员表示,这个“萝卜章”甚至让他们几晚都睡不着觉。(据券商中国)

“如果签署规范的协议,债券代持本身并不违法。代持的直接作用就是放杠杆,十多年来债券代持已经成为债券牛市的重要推手。如果没有代持,不能做杠杆融资,债券收益率做不上去,整个市场就不会这么活跃。”《第一财经日报》援引一位资深债券交易人士表示。

郭张二人身份成争议焦点

对国海证券及其他上门讨要“合法权益”的机构来说,可能都会觉得自己憋屈。在业界,类似的案例也是头一次,并无先例可循。总结起来,目前双方的争议焦点集中在张杨、郭亮两人在交易时的身份上。

对国海证券来说,张杨、郭亮两人8月份就已经离职,同时用的还是假章,自己也是受害者,承担所有责任并不公平。

据财新报道,有律师认为,国海证券是否需对债券浮亏负全责,关键是郭亮的身份,即分辨郭亮在做业务时与国海证券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若郭亮在劳动合同到期后,仍能用国海证券的邮箱和器具开展业务,公司也未及时告知交易对手,则郭亮与国海证券构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该事件可能构成“表见代理”,而这就意味着国海要对所有损失负责。

国海证券有自己的说辞,但对其他机构来说,这二人原来就是国海资产管理公司的高管和员工,是代表国海证券在交易,机构之间应该有基本信任;此外,这些机构也并未知悉两人已经离职的消息,而且假公章确实真假难辨。

还有些机构表示,“为什么证券业协会网上查询到的信息,张杨和郭亮还是你们国海证券的员工呢?他们至少在签订协议时还是你们的员工啊!”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了解到,目前最新的消息是,国海证券今日(12月20日)公告,广西证监局已于12月15日进入该公司进行现场检查。最终的真相,有待监管层公布权威结论。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财新、券商中国、国海证券公告等

包不同微信seeureye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