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BATJ们再打造一个个人征信联合组织信联?

为什么BATJ们再打造一个个人征信联合组织信联?
2017年06月25日 21:20 支付头条

东东 | 零壹财经 

据21世纪经济报道6月23日消息,在个人征信牌照下发暂缓的情形下,多家第三方机构或将发起成立“信联”。 

消息称,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等在内的个人征信业务准备机构,以及百度、网易、360、小米、滴滴、宜信等行业相关机构,已倡议共同发起成立一家个人征信机构,在传统金融之外,实现个人征信对互联网金融和小微金融的全面覆盖。有业内人士分析,类比刚成立的“网联”,该机构实质是“信联”,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征信行业规范发展,同时加强个人隐私信息保护。 

今年4月,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指出,个人征信牌照未下发,因三大“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的是,在刚下发通知允许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后,国内就遇上了互联金融领域整顿。这8家机构本身就是互联网企业,很多业务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整顿,至今还未结束。在这个领域做个人征信,怎么做?”他反问。 

第二个没想到的是,社会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空前高涨。秉持审时审慎的原则,对8家机构开业准备的要求更高。 

第三个没想到的是,两年过程中,这8家机构实际开业准备情况距离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差距太大。

此前4月25日,央行在官网发布消息称,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达成了三项原则和五项共识。

该文称,会上多位嘉宾围绕“普通个人数据保护”、“信贷行业个人数据保护”、“个人征信数据保护”、“建立中国的个人数据保护制度,夯实征信市场发展的基础”等四个议题进行探讨,达成了五项共识:一是应正确理解征信概念;二是个人征信机构不应太分散,准入门槛应较高较严;三是征信应坚持政治上的正确性,贯彻社会的公平正义;四是征信机构不能滥用客户信息;五是征信产品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在信贷领域。

同时,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指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是依法维护公众切身利益、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以及积极应对公众信息泄露事件多发的迫切需要,并强调在个人征信市场准入和业务活动开展中,要注重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原则,二是征信活动中的公正性原则,三是个人信息隐私权益保护原则。

参会人员包括来自央行的征信管理人员、国内金融机构征信牵头部门负责人、国内部分征信机构负责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以及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法制办、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APEC工商理事会、国内外学术机构与智库的专家学者。

为什么要再打造一个个人征信联合机构“信联”?

小新 | “新金融评论” 

(ID:SFI2011)

小新按: 

距央行要求8家征信机构做好试点工作已经两年,个人征信牌照仍然“难产”。此前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曾指出原因,8家机构没有一家合格。那么,八家机构是否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在何处?其实万存知也提到:“假如你是独立自然人、独立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控股公司,想独资办个人征信机构,我们说不行。假如有很多有共同意向的机构联合起来,共同申办一个是可行的。”上述表态为这些“当局者迷”的机构指明了一条发展方向——联合持牌。 

而今破题终有时,据媒体报道,这一联合机构已取得重大进展,或将效仿第三方支付“共建、共有、共享”原则的“网联”模式,成立“信联”。目前,包括首批个人征信试点机构中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等,以及百度、网易、360、小米、滴滴、宜信等行业相关机构,已倡议共同发起成立一家个人征信机构。 

01

信用的灵魂:信息要集中 

为什么要再打造一个个人征信联合机构“信联”? 

一切皆有迹可循。万存知在谈到8家征信试点机构存在问题时,曾指出,一是8家每一家都想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二是业务或者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或者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独立性;三是对征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了解不够,而且也不太遵守。“由第三方机构牵头,很多有共同意向的机构联合起来,共同申办个人征信公司是可行的”。 

而他在近日出席由金融城和新金融联盟联合主办的“Fintech时代的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峰会”时再次表示,征信需要将信用信息集中起来,集中度越高越全面。当信息技术发达时,信息共享平台就不能多,否则没法共享。征信平台要少而精,少而强。 

作为八家试点征信机构之一的考拉征信,其首席风险官郑和平在上述会上呼吁,希望央行能和得到认可的机构联合进行数据的整合和挖掘。并且他认为,光有社会督导,并不能完全做好征信工作。 

02

征信机构如何做到有的放矢搜集信息?

当前,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已经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这说明近年来对个人信息的发掘和利用正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另外一方面,过度采集、不当加工,甚至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甚至侵权和诈骗活动时有发生,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实际上,万存知就在上述论坛表示,要把握个人的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权利,征信信息必须合法合规使用,不能泄露、倒卖,更不能拿来犯罪。“假如有机构在这方面踩到红线,要承担法律责任”。 

对此,郑和平认为,当前由于大数据挖掘的存在,信息滥用的领域非常广泛。征信机构要想安全、合法地使用数据,采集时就必须得到个人的同意。他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到银行申请信贷需要填写申请表,柜台人员在征得其同意后才会开展贷前调查。而征信公司正需要辨别这种场景,考拉征信也是这样来采集数据的。 

对于后续催收环节,征信公司能否利用客户留下的电话和地址信息,他指出,如果客户未能按时归还贷款,在超过合同约定时间后,完全可以按照其提供的电话和地址进行催收。并且由于客户也在一定界限上违法,这种纠纷并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郑和平特别强调,“未来的征信工作中,要理直气壮地使用‘应该和可以’使用的数据”。 

03

大数据风控真的是万金油吗? 

随着互联网公司的跨界发展和消费金融的爆发式增长,中国个人征信市场已经形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前进局势,我国的征信机制也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尽管如此,我国的征信体制依旧不完善,数据孤岛、数据质量差、立法滞后等问题依旧存在。 

大数据风控曾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不二法门。然而,准确的预测分析虽然能帮助金融机构降低因欺诈、信用违约导致的坏账风险,有效控制成本,但是目前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技术尚不成熟,尤其是运用到以风控为核心的金融领域还为时尚早。国际金融公司(IFC)东亚及太平洋区金融基础设施技术援助负责人赖金昌就曾对此提出质疑,“在国际上,并没有大数据征信这个概念,比如知名美国信用评分公司FICO不会称自己是一家征信公司,更不会说是大数据征信公司,FICO是一家数据分析和风险管理服务公司;目前也没有任何人使用大数据用于征信。” 

百融金服创始人张韶峰认为,大数据风控在中国一直存在争议,但在2015年底,这个状况得到了改变——正是由于技术的快速革新,让风控在中国得到跳跃式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原资深顾问李铭则认为,征信在国内是一个被严重误解的行业,大数据征信并不是征信行业中必要的一环。但在当前中国很多人还没有信用历史的现实情况下,征信机构使用大数据技术作为风控手段是可行的。 

考虑到合法合规和业务流程,他推荐利用心理测量学取得数据,其在信息相关性、数据主体权利、许可等方面不会带来很多麻烦,预测能力也很强,“我们唯一要注意的是隐私保护的问题”。同时他对区块链技术抱有期望,认为这种技术可能帮助中国征信行业解决几项难题。

了解更多金融行业相关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支付百科

ID:PayPedia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