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大战NFC:意料之外的一场支付战争

二维码大战NFC:意料之外的一场支付战争
2017年08月31日 18:45 支付头条

90年代末到2000年初,二维码和NFC技术相继诞生。此后的数年里两项技术稳步发展,并没有产生什么纠葛。直到2011年左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二维码和 NFC 作为新兴的支付手段开始在移动支付领域短兵相接。

对于两项技术来说,NFC 的技术复杂度更高,体验更具科技感。但在移动支付的浪潮中,成本相对低廉的二维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迅速抢占 NFC 支付的市场,很有可能发展为移动支付的绝对的主力。

线下的补贴大战方兴未艾,进入到2017年二维码又把战火引向了公共交通出行领域。

2017年6月26日,北京地铁全线网实现“手机一卡通”进站乘车。小米、华为、三星、努比亚、一加、魅族等品牌的具有NFC功能的机型均已支持此业务,用户通过下载“北京一卡通”或手机品牌指定APP,即可完成“手机一卡通”开卡。

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初步确定北京“手机一卡通”即为NFC全终端方案。除以上品牌手机外,其他安卓手机用户仍可沿用NFC-SIM卡方案,刷手机进出站。

8月20日,北京地铁“易通行”APP正式上线。到9月20日,机场线的乘客只需开通APP二维码过闸功能,即可实现直接扫二维码进出站。预计2018年一季度,北京地铁全线网将实现手机扫二维码进出站。

北京地铁这两条消息连续推出,再加上之前传闻的银联ODA方案将在北京地铁应用的消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行业各方在惊叹北京地铁应用新技术效率高的同时,也再一次引发了针对NFC支付和二维码支付孰优孰劣的争论。

诚然,在移动支付领域,NFC支付和二维码支付一直被视为互相对立的两方。NFC移动支付从2007年开始推广,至今已经过了10年。2014年二维码支付正式推广,到现在仅仅3年。但双方在公共交通领域已经是一个短兵相接的局面。

第一回合较量:胜利的并不是技术流

2016 年 2 月 18日,Apple Pay正式登陆中国。那一天,不少 iPhone 用户来到星巴克或麦当劳,想要去尝鲜体验刷手机购物。

以此为节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 NFC 支付。其他手机厂商也紧随其后,纷纷推出自己的 Pay 应用,开始涉足支付与清算领域。虽然此前银联推行相同支付通道的闪付已经多年,但 Apple Pay 引领的风潮迅速成为一股正面力量,让 NFC 技术终于可以和二维码在移动支付领域同台竞技。

在支付技术上,NFC无疑是先进的,碰一下即完成付款的体验自然、高效,和智能手机可以进行完美的融合。一时间 NFC 支付几乎成为中高端智能手机的标配功能,大众关注度也提高了不少。

但是NFC的问题却依然存在。首先,NFC 支付依赖于手机硬件实现(NFC 射频天线、SE 安全模块等),也需要商户端设备的支持,这些都为它带来了较高的部署成本。另外,虽然目前有数据显示全国已具备 NFC 支付能力的 POS 受理终端占比近七成,但由于大量缺少 POS 终端、缺少培训的中小型商家的存在,让消费者在使用 NFC 支付时屡屡碰壁,导致使用率下降。

反观二维码,它几乎可以运行在所有手机上,商户端接入的硬件成本和隐形成本要更低。比 NFC 支付更低的准入、使用门槛,再加上红包补贴的刺激,二维码支付很快完成了市场的教育和渗透工作。

当越来越多的街边小商贩贴上 A4 纸打印的二维码收款信息时,也意味着在市场占有率上二维码正拉开和 NFC 支付的距离。

第二回合较量,二维码正在渗透到 NFC 的优势领域

和线下购物场景遇到的种种阻力不同,公交领域可以说是 NFC 支付真正的主场。

手机一卡通本质上是利用手机对实体公交卡进行模拟,只要完成了后台接入工作,接收端(闸机、刷卡机)几乎不需要任何改造。在保证原有使用习惯的同时(可以不解锁直接刷手机),手机一卡通还带来了诸多便利。

例如空中充值功能非常方便,虚拟卡片则解决了不记名卡片丢失的问题,而一部手机还可以承载多个城市的公交卡,对于差旅人士来说也颇具吸引力。目前手机厂商(各类基于 eSE 安全模块的 Pay 应用)和运营商(移动和联通推出的 NFC-SIM 卡)已经提供了较为完备方案可供选择,在支付上也提供了一些优惠措施(例如减免开卡费)。

(小米 Mi Pay 的公交功能)

根据北京地铁官方公布的数据,在试点的一个月时间内,手机一卡通的新增开卡量就到了 20 万张,日均交易笔数为 20 万笔,环比增长了 200%。与此同时,目前手机一卡通每日交易量仅占北京地铁总日交易量的 2% 左右,说明还有非常可观的成长空间。

对于二维码来说,公交出行并不是一个唾手可得的市场,此前二维码在该领域没有任何技术积累和布局。但二维码依然展开了主动进攻——凭借过去几年在消费习惯上产生的巨大势能,凭借现有已打通的支付体系,二维码正在向 NFC 的优势领域渗透。

在二维码乘车方面,支付宝和微信两家依然是积极的推动者。

支付宝目前已经支持武汉、杭州和青岛三地的公交卡(部分线路),而支付宝乘车码的适用城市包括济南、湖州和绍兴等 11 个城市;微信小程序腾讯乘车码已经支持广州、驻马店和青岛 3 个城市,小程序深圳市民通也提供了二维码乘车的功能。

(支付宝的二维码乘车功能)

北京的情况比较特殊,虽然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乘车没有进入,但是北京地铁官方和易通行 App 进行合作,具体的发展情况上文已经进行过简单的介绍。

二维码乘车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和用户常用的支付账户挂靠,省去了公交卡单独开卡、储值(圈存)的步骤,先乘车,后扣款逻辑符合现有的使用习惯,能够避免公交卡不记名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但二维码乘车最大问题在于效率低下。虽然现在一些系统提供了快捷方式可以快速打开支付页面(例如 iOS 的 3D Touch,一些 Android 手机的指纹识别),但是普遍来说二维码的呼出步骤是较为繁琐的,显然无法和静默工作的 NFC 相媲美。

另外,二维码乘车需要对现有的闸机、刷卡机进行改造,而影响其识别成功率的因素也很多,例如扫码的距离、角度,光线的明暗等。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高峰期很容易造成闸机口的拥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二维码乘车的试点大多是在人流量较低、改造更加容易的公交车上进行的。

 针对两种支付技术的比较,总结如下:

一、从安全性方面,业内普遍认为NFC支付比二维码支付更安全。NFC是无线射频的技术,具有双向鉴权、数据加密等通信手段,能达到金融级别的安全等级;二维码基于图像识别的技术,采用单向通信,而且存在伪造风险。

二、从便捷性与支付速度方面,业内也是认为NFC支付优于二维码支付的。在公交一卡通交互场景中,NFC支付无需唤醒手机操作就可通信,用户体验更佳;而二维码支付,需要唤醒手机、打开APP并调出二维码才可支付,流程繁琐。

NFC与二维码支付各有千秋。然而在实际推广应用方面,NFC支付量却远远低于二维码支付量。

两个半路出家技术的贴身肉搏

虽然当下二维码和 NFC 在移动支付上贴身肉搏,但有意思的是,两者在支付领域实属半路出家,起初不会有想到这两项技术会相交于支付领域。

二维码的出现是因为一维码的信息密度已经不能满足商用需求,所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存储信息就带来了二维的概念。NFC 技术则脱胎于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在读写卡之外增加了更加丰富的交互功能。

从本质上来说,二维码和 NFC 技术的诞生都是因为信息传递的升维需求。电子现金交易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一种用于连接用户和服务的介质,因此二者在技术演进中逐渐成为了新的支付手段。

NFC:2009 年,中国移动在国内 10 省范围内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

2011 年,央行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IC 卡芯片的迁移工作。2012 年,银联主导的 13.56MHz 方案列入国家标准,统一标准后的 NFC 支付开始进入主流视野。

过去的 7、8 年中,运营上和银联一直是 NFC 支付背后积极的推手,但整个市场被引爆还是由于各类手机 Pay 服务的出现。

二维码:2011 年,支付宝手机 app 推出二维码支付业务。2013 年,微信 5.0 版本也加入了二维码支付功能。随着打车类 app 的普及,也带动了二维码支付的早期成长。

2016 年 8月,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这也是央行在 2014 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了二维码支付地位。

可以看到,NFC 和二维码在支付领域的较量始于 2011 年前后,这正好也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大步走进大众市场的时间。随着手机开始产生更多的消费行为,广众所形成的向心力开始将两种技术牵引到了同一个赛道上。

在一向以维持稳定运营为主旨的轨道交通行业,也没有排斥二维码支付。除了北京地铁同时引入NFC支付和二维码支付,广州地铁全线网目前已经支持手机APP二维码、HCE云卡以及ODA过闸;无锡地铁采用了银联标准的二维码支付过闸;深圳地铁、成都地铁在手机过闸的招标中,也明确提出了二维码过闸的功能需求。

是的,情况就是这样,一直被我们放在一起对比的NFC支付和二维码支付,实际上任何一方都没有被我们抛弃过。

当然,也或许这两种支付技术本就是互补的关系,只是我们误解了。

除了技术上的差异,两种移动支付方式的背后也是第三方支付牌照和央行、银联之间的博弈,同时掺杂着手机厂商和支付机构的利益纠葛,因此短时间内结束这个战场的焦灼状态是不可能的。

可见的未来,二维码和 NFC 在移动支付领域会继续并线发展,不断碰撞出火花然后回到自己的轨道上,最终在市场上将形成互补的关系。

虽然 NFC 占有诸多技术上的优势,但二维码在软件层面提供了更低的使用成本,击穿了硬件壁垒得以快速普及。至于二维码相同的战术能否复制到公交领域,逐步占领市场,将是接下来两种支付方式竞争中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另一可供观察的角度是,一项技术是能否普及,技术本身的先进与否只是判断维度之一。整体的部署成本,市场的接受程度可能是更为核心的影响因素。回顾二维码这个低科技技术一步步抢占市场的过程,对于过时技术的重新思考,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的技术先进性也是很有价值的。 

文:极客公园 作者Rubberso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