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借了一笔钱,市场“炸锅了”!

中国借了一笔钱,市场“炸锅了”!
2017年10月29日 16:02 天天说钱

【作者:刘晓博。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天天说钱(ID:liuxb0929),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

10月26日,中国财政部在香港发行了总额20亿美元的主权债券。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在国际金融圈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和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次发行的美元国债有两种:5年期国债10亿美元,利率为2.196%;10年期国债10亿美元,利率为2.687%。据“财新”报道,这个利率已经非常接近美国国债收益率,与美国国债只有15和25个基点的利差。

更令人瞩目的有两点:

第一,这次发行的国债没有评级;

第二,20亿美元的国债,共获得300多家国际投资机构超过220亿美元的资金认购,为发行金额的11倍。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读者仍然没有看明白——这笔数量不大的美元国债,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有丰厚的外汇储备。2014年6月最高的时候,达到过3.99万亿美元。即便是到了今天,仍然有超过3万亿美元在手。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仍然占全球各国总和的四分之一。

此外,中国还买了超过1.2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国际市场借了20亿美元,这事情看起来怪怪的。

其实一点也不怪。中国已经13年没有发行过外币国债了,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是缺乏“外币债券定价基准”的,“主权外币债券的收益率曲线”也是不完善的。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未来会有大量中国企业(包括国企、民企)需要到国际市场融资,未来中国政府或许也要融资。这样,就需要一个“参照系”。

财政部这次到国际市场上“借钱”,等于为国际市场未来给中国各类债券定价,确立了一个参照系。

但说实话,这只是此次美元国债发行的一个重要目的。还有一个因素,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这就是对对穆迪、标普等机构所拥有的“金融评级霸权”的一次大反击。

今年5月下旬,穆迪将中国的主权评级由Aa3下调一级至A1;9月下旬,标普也把中国的主权评级由AA-下调一级至A+。

上图是穆迪和标普的评级分类表,可以看出,两大评级机构这次下调中国主权评级是同步进行的。调整之前,双方给出的级别是一样都;调整之后,也是一样的。

至于调低中国信用评级的原因,两大机构的说法比较接近,都是“中国的整体债务继续增长,会影响到未来金融稳定”。对此,中国官方给予了批驳,并表示“不关心”。

当有人质疑你信用下降时,你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借笔钱给他看——看看我借钱有多容易!

这次中国在香港市场借钱,准备借20亿美元,结果有300家机构送上了超过220亿美元认购,超额认购达到了11倍。

在这些认购机构中,有很多知名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比如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PIMCO)、美国大型资产管理公司——INVESCO和全球最大的投资管理公司——贝莱德(BalckRock)等等。

更“打脸”的是,中国这次国债发行“没有评级”,也就是说不用穆迪、标普这类国际机构“背书”,而是直接面向市场。结果市场给予了热烈、积极的反应,这证明了中国的国家信用非常好。

有分析认为,国际机构之所以不在乎“没有评级”,积极参与中国的这次美元国债发行,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

1、中国经济向好,国家信用历来优良,所以没有任何担心;

2、中国很久没有发行外币国债了,需要建立“外币债券定价基准”,构建“主权外币债券的收益率曲线”,对于国际机构来说他们需要参与,以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3、有了参与中国“外币国债”的经验,未来可以更多参与中国的“国企”和“民企”的发债,有利于拓展中国市场业务。

于是,现在轮到穆迪评和标普担心了:中国此次国债发行开了“无评级”的先河,未来至少中国国企的境外发债是有可能这样玩的。这样,不是意味着评级机构的地位被弱化了吗?

虽然我们不能说,中国由此击败了国际评级机构的“金融评级霸权”,但至少向世界证明了一点:“中国”这两个字,信用度是越来越强了。

反过来:穆迪和标普降低中国评级的理由,中国真会“不关心”吗?当然不会!事实上,他们担心的事情,正是中国在全力防范和解决的。

斗气归斗气,大家头脑都是清醒的,问题也都是要解决的!

【作者:刘晓博。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天天说钱(ID:liuxb0929),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