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宁:国内资本走出去别“走样”

罗宁:国内资本走出去别“走样”
2016年12月10日 00:15 盘古智库

天地人和     经世致用

Harmony      Knowledge     Solutions   

引子

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是立足改革开放大局,促进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战略决策,并非是为投机资本转移资产大开方便之门。

罗宁

盘古智库研究员

高级经济师

监管部门正在密切关注近期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对外投资的倾向。发改委等四部门在近日的答记者问中表示,对大额非主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对外投资、“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类型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将把完善中长期制度建设和短期相机调控结合起来,在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的同时防范对外投资风险。

毋庸置疑,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国家层面看,去年对外直接投资首次位列全球第二,同时也首次超越吸引外资,“资本净输出国”成为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新标签。从企业层面看,今年前9个月中资企业跨境并购项目521个,实际交易金额674.4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额。

着眼全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尚不稳固,动荡与变局是当前的阶段性主题。在此背景下,国家高层把握住了全球治理变革转折的重大历史机遇,提出了与世界分享红利、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资企业而言,一带一路是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总纲,为企业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走出去”指明了方向。

但近段时期,“走出去”的中资企业队伍中却出现了一些“走样”的个案。在面临国内经济新常态伴随的转型压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新阶段汇率走势的新变化,部分中资企业出现了非理性对外投资的倾向,过度追捧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不顾风险隐患开展大额非主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对外投资、“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扭曲形态的“走出去”。这些“走样”的企业虽然只是个案,却值得高度警惕。

回顾上世纪80至90年代,日本刚刚尝到国际化的甜头,对外投资急剧扩大。到了1996年,日本企业的境外投资、在境外法人的当地产值规模甚至超过了日本的出口总额。一路高歌猛进冲昏一些日本企业的头脑:8.41亿美元收购圆石滩高尔夫球场,14亿美元买下洛克菲勒中心,34亿美元接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直至最后买下当时美国10%的不动产。然而,“买下美国”带给日本企业的却是难以承受的灾难。日本经济在此之后,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以史为鉴,以邻为镜。忽视市场规律,在情绪冲动下的非理性对外投资,往往会导致企业身陷困境,还可能将风险传导至其他企业,甚至危及一国经济稳定发展。

为此,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理性思维。全球经济弱复苏态势下,“走出去”可能面临各种暗礁浅滩,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轻则触礁搁浅,重则船沉深海,血本无归。此外,对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要有理性认识。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是立足改革开放大局,促进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战略决策,并非是为投机资本转移资产大开方便之门。

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下滑,但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能够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仍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忽视后方大本营的坚强实力,将“走出去”变为“逃出去”,恐怕会得不偿失。

海外也非所谓的“乐土”,金融危机之后监管强化是大趋势,合规风险正成为“走出去”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日本企业国际化“折戟沉沙”仍在眼前,2008年金融危机再次凸显忽视风险的严重后果,“走出去”企业如若忽视历史教训、忽视市场风险底线,可能难以摆脱失败的宿命。■

首发于凤凰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