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东:春节消费、“年货经济”的趋势、特点与影响

梁启东:春节消费、“年货经济”的趋势、特点与影响
2017年01月31日 17:15 盘古智库

天地人和     经世致用

Harmony      Knowledge     Solutions   

引子

置办年货曾经是前些年过年最主要的活动。近些年,虽然利用春节假期旅游休闲的多了,文化娱乐活动多了,但“年货经济”却持续保持旺盛的动力,年货消费在过年消费的比例在下降,但绝对数却在上升,而且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梁启东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年前,朋友圈流行一个段子:再过十几天,也就是特朗普上台后的几天,中国就陷入西方媒体和悲观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工厂停工,商店关门,政府停顿,有钱人拖家带口逃离城市,本地老百姓急于把货币兑换成食物,许多家庭更是在门口张贴标语表达诉求。人们大都无所事事,成天酗酒,打牌,儿童成群结队去讨钱……他们怀疑这种现象是“经济危机”,又叫“中国崩溃”。

这个段子以中国人的幽默,调侃中国的春节现象。调侃之余,实际上也描绘了中国春节的巨大影响力。 春节,无论是从经济学、社会学,还是文化学、人类学意义上说,都是华人世界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最具精神符号意义、最具生命力的节日。作为最受华人重视的节日,春节在中国经济生活中有着特别的意义,一方面放着全年最长的假期,生产性企业、事业性单位会放假,各项经济数据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另一方面,春节假期期间,是全年人口流动最大规模的时候,又是全年老百姓消费最集中的时候,而居民消费价格在春节期间达到全年最高涨幅,各地区PPI是全年最高的时段。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在春节,也有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形成了老外很难理解的中国特色的特定词汇:“春运”。最近几年,中国的春节消费有引发了世界性的影响,“春节经济”、“年货经济”应运而生。

实际上,“春节经济”的概念内涵要比“年货经济”大许多。春节期间,人群、物资、资金、信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交通、商业、旅游、餐饮、文化、电信、金融各行业的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节经济”。集中过节、团圆相聚、置办年货、孝敬长辈、关爱晚辈,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节日传统。其中,置办年货曾经是前些年过年最主要的活动。近些年,虽然利用春节假期旅游休闲的多了,文化娱乐活动多了,但“年货经济”却持续保持旺盛的动力,年货消费在过年消费的比例在下降,但绝对数却在上升,而且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一是线上消费成为新亮点。当春节消费遭遇互联网,将会发生什么?在全民触网时代,年货消费也变了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宅在家里,或坐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浏览几家电商网站,就可以置办各式各样的年货。再也不用去超市推购物车、排长队去交款,再也不用在马路上感受年底的超级堵车,再也不用感受坐火车大包小裹拖累了。有相当一批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于网上置办年货,城市下单,老家收货。京东日前发布的年货数据显示,北京是全国发出此类“异地订单”最多的城市,其次是上海、深圳、广州。笔者今年就接到学生从老家网上寄来关内的咸鸭蛋、铁棍山药,不用劳心费神就能最快速度接到全国各地的特产,感到特别便捷、亲切。阿里巴巴数据显示,2017年1月17日至21日“年货节”期间,作为年货中规模最大的品类,服装所占的份额继续减少,而旅游休闲、家居家电、美妆饰品、娱乐服务等新品类的销售额占比不断提升。阿里巴巴旗下天猫平台卖出3.8亿件商品,日均成交比去年“年货节”增长42%。在京东平台上,酒类、坚果炒货、生活电器在“年货节”的销售额分别比去年增加了119%、95%、89%。

二是土特产品倍受推崇。土特产为土产和特产的并称。土产一般指各地的农副业产品和部分手工业产品,特产指各地土产中具有独特品质、风格或技艺的产品。土特产能让人产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家乡风光和风味的回味,实际就是产生消费记忆。而消费者对产地的记忆十分深刻,甚至一生都忘不了。这就是一种“消费忠诚”。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土特产,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各地的特产倍受欢迎。比如东北的蘑菇、木耳、人参,新疆的香梨、葡萄干,山东的富士苹果、阿胶、扒鸡,辽宁的海参、寒富苹果,青藏高原的雪莲花、冬虫夏草、地毯,华南的水果,云贵高原的茶,山西的老陈醋……各地的特产,已经成为特定的文化符号,融入到老百姓的头脑中,在国内大多数商店、菜市场、超市都可以买到,加上电商的普及,人们消费越来越热衷于各地的特产、驰名品牌商品,越土越受推崇,产品不怕“土包子”“土掉渣”。过年了,给亲朋好友送些什么?大众化的商品谁都可以买到,不再是被推崇的对象,那么土特产就是最好的选择。各区域的土特产品,借着春节时机,传遍大江南北。

三是洋货在年货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消费升级,人们对优质商品的需求在快速上升。在这个背景下,洋货进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多。大型超市开始大规模引进进口商品,跨境电商成为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的重要渠道。出境游、跨境购的增加,让中国人“开了眼界”,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偏爱国际商品。一些红酒经销商、牛奶营销商都在做这样的买卖。特别是春节,更是洋货进军中国市场的黄金时刻。2017年年货节期间天猫国际的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8%。大型超市设置进口商品柜台,一些专业的红酒专业店春节期间使劲打营销仗,还有众多的进口商品体验店生意红火。如今,进口商品在零食、日用品之外,正在扩展到酒类、鞋服等,营销范围不断扩大。

四是年货市场出现绿色化趋势。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是对自己生命、健康的尊重,也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的尊重。现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绿色、环保的要求更高、更敏感。笔者发现一个现象,从去年开始,空气净化器在市场上热销,今年春节前夕更受到热捧。这反映了人们对雾霾危害的担心。而新能源汽车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选择。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大增84%。今年的年货市场,消费的“绿”意更浓。老百姓过去求温饱,现在越来越多盼环保。年货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商家打“绿色牌”“环保牌”“无公害牌”,只要打上这些牌,商品价格顿时翻番。绿色成为许多商家的营销诉求点,甚至成为部分商家营销炒作的噱头。

当然,对于“火热”的“年货经济”,也应该有冷思考。绿色食品、土特产品,标准怎样确定?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对于提升国产的制成品,怎样提升品质、树立品牌,克服质量“硬伤”,重拾中国制造的国民信任?还有,“年货经济”是老百姓消费能力的集中释放,高潮过后很可能是低谷,节日里的商家预收了平日的利润,消费市场提前释放看消费需求,如何保持“年货经济”的消费热潮,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对中国来说,不变的是年的传统,变化着的是年的文化;不变的是过年的习俗,变化着的是“年货经济”的内涵。我们要顺应这些变化,不断探索居民消费的新领域,不断发现区域增长的新潜力,不断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首发于辽东网

梁启东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辽宁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沈阳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沈阳市政协常委。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辽宁省情,主要研究领域为沈阳经济区。著有《中国城区发展战略研究》《对话金融危机》《加入WTO与辽宁经济》等专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