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喆:除了“本市户籍”“本市车牌”,你真读懂网约车“新政”了吗?

万喆:除了“本市户籍”“本市车牌”,你真读懂网约车“新政”了吗?
2016年10月27日 21:45 盘古智库

  客观    开放    包容

          Objective      Open       Inclusive       

引子

在市场经济下,管理部门、企业、消费者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成本。如果管理者把所有成本都推向消费终端,以达到自己所谓的管理目标,绝不是合格、合理的政策制定方式。

万喆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前不久,北上广深同时发布了网约车管理细则草案,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响。

其中,北京和上海均要求驾驶员拥有本市户籍、车辆必须是本市车牌,还对车型、排量等进行了严格规定。新政草案一公布,网上立刻炸了锅,各种抨击、质疑铺天盖地。本来只是一个征求意见稿,却成了“真求意见稿”。

反响之所以大,是因为网约车发展势头迅猛。根据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国在按需交通服务领域已成为世界领导者,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比70%。这个庞大的市场异常诱人,舆论认为网约车“新政”的一些所谓条件,明显在限制它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很复杂的。

从管理部门的角度看,确实要考虑城市规划、个人安全等因素。北京、上海等网约车市场的大户,自身就是特大城市,本来已经在千方百计地疏散人口了。对网约车司机限制户籍、车牌,显然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另外,随着网约车市场的日渐庞大,乘客与司机之间的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也日益增加,需要行政力量进行管束和规范。因此,草案中规定了一些将私家车变得更为“安全”的强制措施。

问题在于,城市治理如果仅靠行政强制方式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无论是限制户籍还是限制车牌,都属于制造稀缺、强行分配资源。这恐怕不是管理部门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现。何况当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户籍制度。在草案中出现背离改革的意向,实在是一种遗憾。

而对消费者权益和个人安全的保障,应该是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系统性工作。如果将所有责任都加在网约车司机和乘客身上,无异于计划经济时代对个人行为严格管制以保证社会秩序的做法,也是逆市场化思路的。更不用说草案中对车轴距和大排量的规定完全和绿色经济、低碳出行的国家政策不符,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为了削弱网约车对出租车的竞争力。

可以说,“新政”草案考虑了方方面面,唯独忽略了市场。

网约车为什么火爆?因为能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为什么困难?因为行政管制导致出租车供给不到位。本来已经结构性扭曲,还要切断供给的另一个源头,甚至变相切断消费者的正常需求,这就很不科学了。况且一面号召大家低碳、环保,一面却在草案里鼓励大家坐豪华大排量车,双重标准怎么可能被大众接受?

在市场经济下,管理部门、企业、消费者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成本。如果管理者把所有成本都推向消费终端,以达到自己所谓的管理目标,绝不是合格、合理的政策制定方式。

中国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市场的领导者,而网约车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历史的趋势。相关部门应该研究的,是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找到与时俱进的管理方式,而不是限制蛋糕变大以方便自己的管理。监管的初衷是好的,但监管能力的加强不能靠阻断市场、紧缩需求来完成,这是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相悖的。■

首发于《环球人物》杂志

万喆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黄金及商品市场、国际国内宏观、国内经济政策、战略发展等。

盘古智库近期热点文章回顾,点击“关键字”即可查看原文:

“萨德”入韩 | 环太军演 |

土耳其流血政变 | 造城运动 |

中国债务 | 希拉里VS特朗普 |

海洋霸主美国 | 中国的南海诉求 |

汇改周年盘点 | 深港合作快车道 |

韩议员访华遭批 | 带刺的金达莱 |

万科股权变局 | 中国海洋强国之路 |

中日“走出去” | 房价进入减速上涨期 |

美国对华政策主流思维 | 中美关系韧性 |

美国进步主义衰竭? | 中美关系“新常态” |

反腐重点 | 对内君子、对外痞子的强国逻辑 |

世界体系论下的东盟共同体 | 俄土关系正常化 |

对南海仲裁说不 | 大国崛起失败的经验与启示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