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的中国恒大为何要大手笔融资?

不差钱的中国恒大为何要大手笔融资?
2017年11月08日 10:37 环球老虎财经

11月6日,中国恒大(03333.HK)发布公告表示,其间接附属公司恒大地产的第三轮战略投资引入已经完成,合计600亿元,远超此前预计的300-500亿。

这次的战略投资者名单让人眼前一亮,其中出现了世界500强企业的身影,如正威集团、苏宁,还包括国资成分的山东高速这样的企业。苏宁与山东高速分别出资200亿,正威集团、嘉寓、广州逸合、四川鼎祥将分别出资50亿元。

这是中国恒大2017年以来第三次引进战略投资。在今年年初及年中,中国恒大相继拿到了305亿元、395亿元的战略投资。至此,恒大融资金额达到1300亿元。

  • 不差钱

过去的一年,恒大这个词就是财富的象征——不论是中国恒大在二级市场的表现,董事长许家印的“首富”美谈,还是中国恒大销售经营业绩。

据中国恒大2016年度财报显示,恒大全年实现约3734亿合约销售额,同比增长85.4%,坐上国内房地产行业头把交椅。

今年依然保持了良好的销售状况。2017年半年报显示,中国恒大上半年营业额1879.8亿,同比增幅为114.8%;净利润231.3亿,同比增幅达224%。而恒大地产此前公布的2017年净利润目标为243亿元,这意味着,恒大地产完成全年利润目标只用了半年时间。

8月份,中国恒大股价暴涨近18%,市值高达2889亿港元,掌门人许家印的身家高达312亿美元,超越了王健林。

而对这次融资,恒大地产作出了业绩承诺,即在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内,实现净利润共1650亿元

看似庞大的数字,但对恒大来说并不难完成。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按照恒大的业绩增长速度计算,最新公布的利润承诺尚显保守。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恒大合约销售金额为4223.4亿元,累计合约销售面积为4247.2万平方米,全年销售突破5000亿基本上是板上钉钉。以中报公布的14.5%的净利润率估算,恒大将达到1000亿左右的净利润,可完成承诺利润的六成。

  • “三低一高”

令人不解的是,经营能力一流、业务状况优良的中国恒大为何要一直融资呢?

这与许家印对公司大刀阔斧实施战略转型密切相关。

2017年初,恒大提出要坚定实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规模型”发展战略向“规模+效益型”发展战略转变,在发展模式上,也由以往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低成本的“三高一低”发展模式向低负债、低杠杆、低成本、高周转的“三低一高”模式转变。

众所周知的是,利用超高杠杆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可谓地产行业的“标配”。

以中国恒大在港股的两家对标为例:融创中国2017年上半年其净负债率高达260%,而富力地产的净负债率也高达193%。

恒大改革的重点就是降低负债率、去杠杆,而三轮战略投资的顺利引入无疑为中国恒大的这一改革注入了充足的动力。

今年上半年共计700亿的战略投资让恒大在5、6月份完成了1129亿元永续债的偿还,已提前超额完成了年初提出的“赎回三分之二永续债”的目标。有分析指出第三轮战略投资的引进将进一步降低恒大的净负债率近四成。恒大表示将在2020年将净负债率降至70%。

  • 跟随政策导向

可是,发展得好好的,模式也符合整个行业发展情势,恒大为什么要琢磨去杠杆的事情呢?其实,对政策稍微关心一点的人就能发现,许家印对恒大的改革是为了要与国家步调保持一致。

2015年12月以来,针对经济新常态,国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战略,形成“三去一降一补”的经济工作部署。其中,去杠杆的主攻方向便是去企业的杠杆。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发布的文章指出,2016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高达247%,这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完善市场化并购重组机制,并降低企业杠杆率,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安全发展有重要作用。

恒大通过融资显示了支持国家政策的决心。通过大量引入战略投资与盈利规模的扩大,恒大实现了集团整体的核心资产的快速扩张。同时,为了实现去杠杆,恒大还计划每年下降5%-10%的土地储备,相当于每年减少1000至200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从而降低因土地储备造成的信用价格成本,转为精耕细作,让土地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包括此次引入苏宁作为战投方,事实上也是一种增效的体现。苏宁拥有上亿的线上线下用户,而恒大的住宅与商业物业等资源遍布全国,这对双方未来的合作共赢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