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记 | 易中天说韩信(二):韩信身世之谜

将帅记 | 易中天说韩信(二):韩信身世之谜
2017年01月30日 10:25 聪明投资者

前言 

读史使人明智。

昨天,“将帅记”的首篇是易中天述说韩信被杀之谜,今天看他讲述韩信其人。

观察一个人,不仅在其言行,在于他人观察这个人的言行,也在于被观察者观察别人言行的角度和方式。

易中天观察韩信,不仅看了萧何怎么看韩信,也说到韩信分析项羽的优缺点。韩信如此聪智,对时局、对项羽和他的命运算计通透,却没有料到自己的局势和未来。

韩信不是项羽,但他和项羽一样,都是悲剧,后人对于这样的英雄,除了景仰,还有惋惜。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

落魄的贵族?

《史记》为韩信做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

这些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

第一,曾经是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请大家注意,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棉花,这个布是麻布。

第二,没有钱,贫,古代的贫是没有钱财的意思,穷,是没有官职的意思,在上古的时候贫穷两个字是两个概念,但是我们现在看到,韩信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官职,所以可以说他是贫穷。

第三,带刀剑,那么我们现在要问,他是带刀呢还是带剑呢?我的结论是带剑,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古汉语它为了好听,它往往要用两个字,第一个字往往是虚的,比方说缓急,没有缓,只有急,所以刀剑我认为没有刀只有剑,而且后面司马迁还写到,项梁项羽起义以后,韩信“仗剑从之”,拎着一把剑就参军了,可见韩信平时是带剑的。

那么,这个信息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韩信有贵族身份。因为在那个时候,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带剑。当时冶金技术并不高,铸一把剑很不容易。

我们去看一些古代的文献,或者看一些古代的故事。往往说铸剑铸剑,一把宝剑铸不出来之后,一个人跳进去,跳到炉子里面去,这时候一把剑出来了,就是这个宝剑,所以剑是很高贵的。

我们看武侠小说,大侠用剑,你看有没有一个大侠用斧头的,或用两把铁锤?不成体统,只有一身长衫,手上拿一卷书。这儿配一把剑,风流潇洒,剑很高贵的。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来:韩信可能是个破落贵族。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一个破落贵族,韩信的少年时代是怎么样度过的,他又有一些什么遭遇呢?

漂母赠饭之恩

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虽然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可能是祖传的,他肯定买不起。

祖上传的一把剑在身上,但是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他没有什么良好的表现,因此这个地方上招募低级公务员,这个叫“吏”,招募低级公务员的时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后又不能“治生商贾”,什么叫商贾呢?商就是流动着的、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卖东西的人,叫做行商坐贾。

韩信他也没有这个本事,也不会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贾,那怎么吃饭呢?“从人寄食”,就是到人家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者”,就是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一个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这个人讨人喜欢吗?

他经常去混饭吃的一家,叫做南昌亭长。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当时的制度叫做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就是十个村子合起来叫做一亭,十个亭合起来叫做一乡,那么亭长可以推测他比乡长低半级,比村长高半级,是这么个职务,这个亭叫南昌亭,不是我们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两个概念。

这个亭长大概多少有点钱,韩信就老到他这个家里去混饭吃,天天去吃,吃得这个南昌亭长老婆一肚子气,最后他老婆就想了一个办法,天不亮半夜起来做饭,天亮之前把饭端到床上,全家人吃光。

韩信早上起了早床,摇摇荡荡来吃饭,一看饭吃完了,韩信当然明白了,人家讨厌他,一赌气,和南昌亭长绝交,我不跟你玩儿了。

他脾气还大得很,然后跑去干什么?跑到河边去钓鱼,你想想他这种没本事的人,我估计那鱼大概也是钓不上来的。

正好,河边有几个洗絮的老大娘,叫做漂母,就是那个时候丝绵的棉絮要到河里面洗一洗,这些漂母每天来洗絮的时候自己带饭,其中有一个一看韩信没饭吃,可怜他,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每天去洗,每天分饭给他吃。

一直到她漂絮的工作做完,就跟韩信说,我就不来了,以后吃饭的问题你自己想办法。韩信说,谢谢大娘,将来我一定厚报。

漂母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还说什么厚报,我不过是同情你罢了,你还说这种大话。

所以,韩信在这个时候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因为他不讨人喜欢,大家就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就有人会来羞辱他。

有名的胯下之辱

于是,淮阴市上就有一个地痞无赖,市井无赖。有一天就来羞辱韩信,说韩信你过来,你这个家伙,个子是长得蛮高的,平时也带把剑走来走去的,我看你是个胆小鬼。

他这么一说,呼啦就围上一大群人都来看热闹,这个家伙就说,你不是有刀剑吗,你不是不怕死吗?你要不怕死,你拿你的剑来刺我啊,你敢给我一刀吗?不敢?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

大家都看着韩信。杀啊?还是爬啊?韩信怎么样呢?司马迁用三个字来描写,“孰视之”,这个“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跟成熟的“熟”它是通用的,“孰视之”就是盯着他看,看了一阵,把头一低,就从这个无赖的胯下爬过去了,然后趴在地上。

一市人皆笑,整个的街上都笑,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而韩信虽然贫穷,却是一个破落贵族,他是一个士,俗话说,士可杀而不可辱,他的行为能称的上是士吗?他为什么接受这样一个奇耻大辱?他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呢?

不要认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弱。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心胆俱裂,胆战心惊,丢掉了灵魂,猛然跪下来,这是懦夫。

还有一种是先弯一下,然后往上一碰,因为人只有蹲下来以后你才跳得高,如果是为了将来跳得高些蹲下来一下,这是英雄。

如果是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

韩信肯定不是螃蟹,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引用苏东坡一篇文章的观点来说明。苏东坡有一篇幅文章叫《留侯论》,论的是谁呢?张良,不是韩信。但是《留侯论》开头的这段话我觉得可以用在韩信身上。

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它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就是普通人,那些小人物,他受到一点侮辱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拔刀子或者掏拳头,我说这不算勇敢,这叫鲁莽,叫盲动。

真正的大智大勇是什么呢?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变。并不惊惶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

为什么呢?“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就是这样的人,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韩信这个时候面临的选择是什么呢?要么杀了这个家伙要么爬过去。杀了这家伙的结果是什么?你也被杀头,将来远大的理想还能不能够实现呢?不能实现。

所以,一个怀着远大理想的人,他是能够忍受的,司马迁就是,遭到宫刑,这也是一个男人的奇耻大辱,一个男人不能够接受的东西,他还不是忍下来了,为什么要忍下来,他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韩信同样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视之”,他盯着那个无赖看了很久,思想斗争很厉害,最后为了自己远大理想,牺牲眼前的荣辱。我想,韩信当时心里面一定有一个声音在对他说,韩信啊韩信,心字头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这就叫做忍辱负重。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韩信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志向的英雄,这样的一个英雄,绝不会满足于那样的生活,他一定是要有所作为。那么,韩信又有着怎样的作为呢?他又怎样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呢?

不得志的英雄

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

秦代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

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来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就是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

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这个时候韩信的情况司马迁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投奔刘邦。

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

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

夏侯婴是什么人?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

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的官员,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

韩信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

所以,韩信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韩信转变了命运呢?使他成为了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

刘邦拜将

他的推荐者,他的恩人就是萧何。

萧何也是刘邦的故旧,跟刘邦一起起义的,而且一直管着刘邦的所有的杂事。实际上是刘邦的大管家,丞相。

这个时候刘邦的情况并不好,屡战屡败,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因此刘邦手下的人就逐步地都离开他,到别的地方去,或者投奔项羽,或者自立山头,手下的将军跑了很多。

韩信想,哎!我这个人也是命不好啊,我投奔项梁没什么出息,投奔项羽没什么出息,投奔刘邦我还是没什么出息,现在那些官职比我大的人都走了,我在这儿待着干嘛啊?而且我的想法,我已经拜托萧何,多次向刘邦提出来,都没有人理睬我,我在这儿待着干什么啊?他也走了。

他一走,萧何就着急了,甚至来不及向刘邦报告,马上自己就追了过去,连夜追过去,去追韩信,这个时候手下人就去报告刘邦,大王不好了,丞相跑了。

刘邦当时大惊失色,萧何怎么能跑了,萧何是他的大管家,所有事情都是萧何管着的,别人跑了就算了,萧何跑了,刘邦简直是在家里团团转。

过了两天以后,萧何回来了,刘邦一看萧何,浑身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你他妈跑哪儿去了?干嘛去了?你为什么要逃跑?

萧何说,我没有逃跑,我去追逃跑的人去了,你追谁去了?韩信,扯淡,那么多将军跑了你不追,一个韩什么信的,有什么好追的,你明明是撒谎。萧何说不对,其他的人是一般人才一抓一把,哪儿都能找得到,有什么好追的,韩信可不一样。

萧何用了四个字来评价韩信,叫做“国士无双”。

什么叫做国士呢?就是一国当中最优秀的人才,如果加上无双呢,那就是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人才。

萧何说,这个事儿看大王你怎么考虑,你如果打算一辈子就待在汉中这个地方,当个汉中王,这个韩信是没什么用的用不着的,韩信是干什么的呢?韩信是打天下的,是得到整个中国的这样的人才,如果你有那个想法的话,非韩信不可。

刘邦说,我当然也想出去,哪个愿意一辈子待在这个鬼地方。萧何说,是这样吗?那你就一定要用韩信。刘邦说那好吧,看你的面子,也让他当个将军。

萧何说,不行,让他当将军,他还是要走的。刘邦说,当将军还要走,那当大将军,萧何说那就太好了,“幸甚”。

大将军是什么?三军总司令,最高军事统帅。我估计刘邦当时是脱口而出,当个将军都不行,那当大将军,谁知道萧何说那太好了,刘邦也没有办法。

刘邦说,那好好好,你去把那个韩什么信的,给我把他叫来,寡人就让他当个大将军。萧何说,不行。刘邦说怎么不行?

萧何说,你这个人啊,就是这个毛病,没礼貌,不懂得尊重人才,你看看一个大将军,三军总司令,你要任命这么一个职务,你像叫阿猫阿狗一样的,呼来唤去的,成何体统,所以韩信这样的人,不愿意在你手下干。

刘邦说,那你说要怎么办?四个条件:

第一,择吉,你要选一个黄道吉日;

第二,斋戒,你要把什么酒、肉、女人先放到一边去,先吃三天素再说;

第三,筑坛,你要专门建一个拜将坛;

第四,具礼,你要把所有的礼仪都准备好。香汤沐浴,换一身干净衣服,恭恭敬敬地拜他做大将军。

刘邦说,好吧。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粗鲁,爱骂人,自己也没什么本事,但是他确实有一条优点,听得进意见,你给他提个什么意见,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他一定采纳。

所以,萧何提出这些条件虽然对刘邦来说,觉得是一个很不能让他接受的条件,他也照办了。于是刘邦就择吉、斋戒、筑坛、具礼,香汤沐浴,恭恭敬敬地拜大将军。

这个时候,全军哗然。因为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这些将军,都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这个职务也一直空着,只看见刘邦在那个地方筑坛、竖旗子,摆香案,杀猪宰羊地不知道要干什么,都以为自己可以当,等到正式宣布任命书,哎,名不见经传的韩什么信,哪儿冒出来这么一个臭小子?所以大家都不以为然,都大惊失色,嘟嘟囔囔。

这个事情说起来也是奇怪,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他并不认识韩信,他甚至也没有说把韩信找来谈一谈,谈谈话,考察考察,看看这个人到底怎么样,这么重要一个职务,你不得来点干部考察吗?没有。

韩信分析项羽得失

仅仅是萧何一番话,就做出了这么大的一个重大的决策,靠得住吗?所以,拜完将以后,刘邦和韩信有一次谈话。

刘邦坐下来以后,就问韩信,这个萧丞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寡人推荐将军,那么请问将军准备有点什么东西来教导教导寡人呢?

韩信说,先谢谢大王对韩信的信任,韩信想问问大王,当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项王呢?刘邦说是的。好,韩信说,请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个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团的力量和势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项王吗?

开始就问这么一个问题,单刀直入,刘邦就一下子答不上来。司马迁写到,说汉王“默然良久”,就是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说了三个字,“不如也”,是比不上他。

于是,韩信站起来,跪下去拜了一下,说恭喜大王,大王说得非常对,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你比不上项王,无论就个人能力、魅力而言,还是就我们整个集团的实力而言,都比不上。

他为什么要“贺曰”呢?为什么要祝贺他呢?因为他发现刘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说实话的人,这个人就好打交道,我们为领导服务的,最怕领导不听真话,专门想听假话,喜欢你吹捧他,那这个事情就搞不了。刘邦这点好,他不要你吹捧他,他承认我不如他,那么这个话就好说了。

韩信往下说,虽然如此,但是韩信我认为,项王并非不可战胜,他说自己曾经在项王手下当差,对项王这个人是很了解的,请大王允许我韩信,为您分析项王的为人。

项王的为人是什么样的呢?有两个看起来是优点,其实是缺点。

第一点是什么呢?是项羽这个人非常地英雄,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英勇善战。

史书上说项羽是“力能扛鼎”,就是鼎,能扛起来,而且每次战争项羽是身先士卒,他打冲锋,一旦冲进敌营,怒吼一声,上千人都鸦雀无声,噤若寒蝉,被他吓破了胆,这个汉王你比不上。

但是,项羽却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贤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使,他只懂得自己一个人冲锋陷阵,他是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勇敢叫什么?韩信给了四个字的评价,“匹夫之勇”。这是小人物的勇敢,没出息人的勇敢。

第二点,项羽这个人对人非常有礼貌,心肠也很软,恭敬仁慈。可是项羽小气,他手下的将领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建功立业,你应该封官赐爵啊?封赏他们啊?

项王怎么做呢?他封也封,给你铸一个印,印铸好了以后,项羽捏到手上,他舍不得给,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磨过来磨过去,最后磨得这一个方印都磨成圆的了,他都不给人。这叫什么?这叫妇人之仁。仁爱吗?小恩小惠,流着眼泪送饭,可是要封官,不给。

所以两个特点,看起来是优点,实际上是缺点。

另外,他还有一些错误,比方说他分封诸侯的时候不论功行赏,谁跟自己关系好他就封个大的,谁跟自己关系不好,他封个小的,大失人心。

另外,他一路烧杀掠抢,他怎么能够得天下呢?他是不可能得天下的。而您汉王,进了关中以后,所做一切都非常好,大得人心,三秦父老都盼望着您汉王去到秦地去当王。

所以,韩信最后说了一句话,“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就是你要发一个战书过去,三秦地区马上就是你的。

刘邦一听,我打仗这么多年来,没听到哪一个人有这样的清晰的对整个局势的分析,这个分析实在是太透彻了,于是对韩信说,哎呀,寡人真是相见恨晚啊!

可见,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不失为一个正确的决策,但是这里面有问题,什么问题呢?

我们现在还不能够确定地说,韩信就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有此政治分析,这确实表现了韩信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但是,战争是一种需要实际操作的事情。是要实践来检验来证明的,那么韩信到底能不能打仗,能不能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这还需要考验。

因此,我们也需要弄清楚,韩信究竟有没有军事天才,他指挥了一些什么样的战斗,这些战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在这些战争当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哪些汗马功劳?又犯了哪些错误,有哪些过失呢?

请看下集,汉代风云人物韩信之功过之谜。谢谢!

(文章内容整理自央视百家讲坛)

点击阅读上期:将帅记 | 易中天说韩信(系列一):韩信被杀之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