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新加坡地铁车辆返厂维修?中国中车26列存局部缺陷

供新加坡地铁车辆返厂维修?中国中车26列存局部缺陷
2016年07月07日 18:56 航旅圈

7月6日,香港媒体关于中国中车(601766)出口地铁车辆的一份报道引起了业内的注意,报道称,由中国中车旗下青岛四方公司制造的新加坡地铁列车重要结构组件及车身出现裂纹,共有35列列车须运返原产地青岛替换车身。

中国中车方面的声明则表示,文章中所提到的出口新加坡C151A地铁车辆,是在两年前对地铁车辆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了部分车辆的车体存在局部缺陷,共涉及26列,目前已经在分批返厂修复。

车体存在局部缺陷

2009年5月与2012年4月,川崎重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川崎新加坡子公司三方组成联合体,两次获得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C151A地铁车辆订单,总计35列地铁车辆。首列车于2011年1月交付用户,2014年9月C151A全部35列地铁车辆交付完毕。

不过在2013年6月,运营方在对C151A地铁车辆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部分车辆的车体存在局部缺陷,共涉及26列。

中国中车方面表示,经鉴定,该缺陷由部分批次铝合金型材的原材料质量问题导致;经系统分析,认为此缺陷不具有安全风险,车辆可继续安全运营。“本着对用户及产品负责的态度,经与用户协商,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主动提出对存在局部缺陷的车辆进行分批返厂维修。”

目前,分批返厂修复工作正在进行中,前面修复完成的车辆已经返回新加坡并重新投入运营,目前运行状态良好,首列修复完成车辆已安全运营近30万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已经为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30000多辆轨道交通产品,四方公司方面透露,2013年6月事件发生后,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积极与业主进行沟通,提出处理此次事件的解决方案,并落实好各项措施;另一方面,针对这次事件,公司通过问题分析和纠正措施流程的有效运行,公司内部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公司质量管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我们将进一步细化供应商管理和原材料检验的要求,从研发、采购、制造、质量、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大质量管理水平,努力为客户提供质量更高、运营更安全、乘坐更舒适的轨道交通产品。”四方公司表示。

订单好拿生意难做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的爆出,正值新马高铁即将公开招标阶段。近日,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上透露,新马高铁前期准备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明年将公开招标,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欧国家等都表达了对新马高铁的投标意向。

新马高铁项目是上世纪末由马来西亚建设业巨头YTL集团提出,两年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同意修建。全长约350公里,预计工程经费将达到100亿到150亿美元。沿途经过巴生河流域、森美兰芙蓉、马六甲以及柔佛等地,最高时速达350公里,可将目前来往新加坡和吉隆坡约6小时的车程缩短至大约90分钟。

在此之前,以中国中车为主的车辆制造商,一直在发力国际市场,不过“走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

就在6月初,美国合作方西部快线公司(XpressWest)就单方面宣布,终止与中国铁路国际(美国)有限公司为建造美国高速客运铁路而组建合资公司的一切活动。终止原因“主要是基于中铁国际美国公司不能及时履行其相关义务所处困境,以及在推进项目过程中,中方无法获取必要授权,使项目继续进行下去”。

而相比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订单可能好拿,但生意并不一定好做,不是遭遇反对党的干预,就是签好的项目可能一变再变,导致项目实施遥遥无期。

比如2008年11月,中国铁建位于尼日利亚的铁路现代化项目就被要求停工,原因是项目已被移交给尼日利亚联邦交通部,尼方重新界定了合同范围。

不过,过去经历的一系列“变数”,长远看来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也不一定是坏事,毕竟中国企业在铁路和车辆制造方面拥有成本和时效优势,希望总结更多经验和教训后,“成长的烦恼”会逐渐减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