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公里绕成30公里滴滴承诺赔偿背后的监管难题

2.3公里绕成30公里滴滴承诺赔偿背后的监管难题
2017年08月15日 19:21 新三板府

距离去年网约车新政的落地已经满一年了,尽管在这一年里网约车逐步走向了合规化,但目前仍有部分不合规的司机和车辆处在红线之外。

我走过最长的路 是滴滴司机的“套路”

据重庆晨报报道,8月2日晚间,外地人刘先生在重庆某地叫了一辆滴滴快车到江北机场,原本2.3公里的路程,滴滴司机竟然绕道跑了30.45公里,车费也从9元变成77.24元。更重要的是,司机的绕路导致刘先生误机,原本打算去上海就医事先挂的专家号及身体检查也全部泡汤。

 

对于这样的遭遇,刘先生倍感气愤,当即联络滴滴客服中心进行投诉,向滴滴索赔住宿费及机票钱。滴滴方面处理的最新进展显示,刘先生此次出行费用免单,并赔偿刘先生机票钱、住宿费等共计1000元,另外再赠送100元优惠券。而刘先生对于此次赔偿方案也在认真考虑当中。

重庆交通执法总队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已经通过当事人投诉及相关新闻报道了解到此事,并已经派执法人员介入调查。据律师观点,“刘先生与滴滴方面形成了客运合同关系,滴滴方面有义务按照约定将刘先生送达目的地(江北机场),由于滴滴(承运人)方面过错给乘客造成的损失,承运人应当承担损失赔偿。”

除了“老司机”绕路,滴滴顺风车深夜高架“抛客”的系列新闻也是屡传不止。滴滴网约车确实给市民们带来了便利,但也暴露了平台及从业者的问题,为网约车的监管敲响了警钟。

滴滴频繁出海 业务遭质疑为“租赁经济 ”

除了司机“添乱”,滴滴的业务也频繁遭受质疑。

7月30日,在商务部举行例行发布会上,针对滴滴与Uber合并案的反垄断调查进展相关情况,发言人高峰表示“反垄断局已多次约谈滴滴出行,正依法进行调查。”

滴滴之所以涉嫌垄断,是因为其在一年前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在网约车领域,滴滴、Uber两者相加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90%,这会导致他们利用自己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调价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透明性。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开始质疑二者的合并涉嫌垄断,在并购一年后,滴滴与Uber的合并是否构成垄断也未曾定调。

滴滴在海外快节奏的扩张一直备受业界关注,今年8月8日,滴滴宣布战略投资中东北非移动出行网络平台Careem。据了解,除了Uber、Careem,滴滴已经和Grab、Lyft、Ola、99等地区移动出行领袖搭建起跨境合作网络,触达北美、东南亚、南亚、南美1000多个城市超过50%的世界人口。

滴滴最初的理想是“共享经济”,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市场声音却开始质疑,在与Uber中国合并后,滴滴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共享经济”路线,更侧重于线上运营的“汽车租赁公司”。从定义上来讲,共享经济是所有者转让闲置商品的临时使用权,为需求双方同时创造价值。而现在很多滴滴快车司机都是专职司机,滴滴也似乎成为一家出租车公司,“共享经济”已经沦为了“挂羊头卖狗肉”。

新产业新格局 国内政策监管亟需跟进

作为一种“新业态事物”,近年来“共享”一词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行的是行业的监管。

一年前7月28日,网约车行业出台两份指导文件,随后大多数城市也对网约车的运营设定了相应门槛,此举不仅没有制约网约车行业,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并未能根除某些不规范问题,造成了各界的担心和忧虑。例如,网约车司机的道德建设如何考量,在出现疑似绕路情况时如何采取处理措施,如何帮助解决加价、“抛客”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该《意见》强化了管理创新,提出要充分考虑分享经济跨界融合特点,坚持分类指导思路,避免用“老办法”“旧思维”管理“新事物”,强化地方政府自主权和创造性。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就网约车行业看来,目前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基本上还是靠交通部门一家单打独斗,网约车平台形成的庞大公众信息数据库缺乏有效的监管。若要实现有效的监管,必然需要有通讯、网信等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开展各项工作。同时,监管手段需要互联网化,现在传统手段已经难以达到监管目的,需尽快建立有效的管理平台和部门横向联动机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