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银丰棉花试水场外期权套保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银丰棉花试水场外期权套保
2017年08月29日 08:39 金色光

农产品在生产及销售的过程中,其价格存在周期性宽幅震荡的特征。为了对冲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企业通常都会采用商品衍生品(期货、期权)进行套期保值。近日,银丰棉花发布公告,着手尝试以棉花场外期权为公司的库存棉花提供套保。

 湖北银丰棉花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银丰棉花,证券代码:831029.OC)是专业的棉花供应链运营商,它的主营业务覆盖了棉花收购、加工、贸易和专业仓储物流、交易市场运营等棉花应链的各个环节。从整个棉花供销产业链来看,公司位于上游种植棉花的棉农的后端,同时又位于下游纺织厂的前端,因此是一家典型的位于产业链中游的流通企业。2014年8月29日,公司开始在新三板挂牌交易。

 对于银丰棉花这样的流通企业而言,公司进货的季节通常是棉花年内价格的低点,流通企业一般都不会担心进货阶段棉花价格上涨的风险。可是当进货流程结束,大量棉花成为公司的存货的时候,库存棉花价格继续下跌,就成为公司不得不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

 理论上,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库存棉花数量相等的棉花期货,就能够在棉花现货价格下跌的过程中,通过期货空单的盈利对冲现货贬值的损失。这种对冲操作就是产业投资者常用的套期保值策略,简称套保。

理想美好,现实残酷,套保策略会失效

 虽然理论上完全的套保对于产业投资者而言,是转移价格风险的有效策略,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套保策略的核心假设:“商品期货品种与商品现货之间价格走势存在高度相似性”有时会在各种客观因素影响之下不成立,甚至发生类似“商品价格下跌”与“期货价格上涨”,两者完全背道而驰的情况。此时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就是双重的打击。在2016年二季度,银丰棉花就遭遇了一次套保策略失效而引发的“重大损失”。

 2016年6月2日,银丰棉花发布关于重大损失的公告。该公告中提到,“在棉花产业基本面无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国内棉花(期货)价格出现十分罕见的异常波动,(使得)公司棉花期货业务出现重大损失。截至2016年5月31日,公司棉花期货业务亏损总额为66,549万元人民币”。

 公司的巨额损失主要来自于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品种(以下简称:郑棉)在2016年上半年的一波快速上涨行情。以郑棉主力合约的价格变动为例,自郑棉期货价格在2011年2月见顶回落,在经历了整整五年的漫长下跌之后,到2016年3月1日,郑棉价格终于在9890元/吨见底。开启了一波快速的回升行情。

 截至2016年5月31日,郑棉主力合约已经从低位大涨了29.83%,让那些长期看空棉花市场价格的产业人士们尽数跌破眼镜。同期,反映棉花现货价格的国棉A、B指数,仅从低位反弹了200元每吨,波动幅度仅为1.6%。特别是在2016年3月份,在郑棉主力合约上涨4.6%的同时,现货市场国棉指数反而持续下跌了3.9%。两者走势背离产生的损失相互叠加,是银丰棉花2016年巨额亏损的关键。

尝试场外期权新工具,尤须谨慎小心

 或许是银丰棉花对于2016年在郑棉期货上的“重大损失”太过刻骨铭心,又或许是对于新金融工具有着新的希冀。对套期保值有强烈需求的银丰棉花,在2017年8月24日发布公告,公司着手开展棉花场外期权套保业务。

 与期货不同,期权是一种带有“保险”性质的金融衍生品。相对于棉花期货,棉花期权具有交易成本更低、持有成本更低和最大损失可控的优点。正确使用棉花期权进行套期保值,对于手持棉花现货的银丰棉花而言,风险控制的效果将明显优于棉花期货。

 理论上,棉花场外期权的卖出方相当于向买入方提供了一份价格保险。落实到银丰棉花的具体情况:公司持有棉花现货,需要买入与库存棉花等量的看跌期权。如果棉花价格走势下跌,基于场外市场流动性极差的情况,公司可能会选择将看跌期权一直持有直到行权日。

 通过棉花场外期权行权产生的收益,来弥补库存棉花价格下跌的损失。如果后市棉花价格上扬,那么公司就可以选择放弃行权。损失的仅仅是期权的权利金,而公司库存的现货价格却是上涨的。综合库存棉花现货价格变动和亏损的期权权利金两方面,实际上公司是大幅盈利的。毕竟持有一份棉花场外期权的权利金,仅有相同数量库存棉花现货价格的大约1%。如果是交易所市场的棉花期权,基于其良好的流动性,权利金往往只有等量棉花现货价值的1‰,甚至更少。

 有2016年3月 “棉花期货市场价格异动”的教训在先,公司对于尝试棉花场外期权新工具还是保持着清醒、理智的态度。在2017年开始最初尝试用场外期权套保的阶段,公司将保值的总量严格控制在5000吨以下,持有的未到期的期权权利金的规模不能超过400万元。通过严格控制上述操作额度,对内配合内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对外依托与期货公司的业务合作,在公司现有期货团队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期权相关的专业人才,以便实现对场外期权新工具的风险控制。

 虽然银丰棉花在2016年棉花期货的套保交易上折戟沉沙,但是公司并未落入“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窠臼,而是大胆地选择尝试对冲风险的新工具,谨慎小心地部署套期保值的新策略。公司控制风险的措施能否见效,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