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智库人物许玉琴:投资当求静

《红周刊》智库人物许玉琴:投资当求静
2017年04月07日 19:33 红刊财经

红刊财经 特约作者 许玉琴

编者按:《红周刊》创刊25年来,一直把智库专家团队作为本刊核心资源悉心维护。这些智库专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独立思想,陪伴我们的读者度过了多个股市周期。无论是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还是2005年A股启动大牛行情,以及目前的市场变局,《红周刊》智库专家从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艰苦梳理线索,指明市场方向。

我们期待为读者和投资者提供远见和策略,以及投资机会,但我们更加注意传递专家们关于如何防控风险的讯息,因为没有什么事比帮助投资者守住手里的钱更重要。

产后休假归来不久,收到红周刊记者发来的消息:“许老师,你已入选红刊智库,请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履历与投资心得。”

有些压力,有些窃喜,亦颇为感慨。是啊,写作梦竟在我坚持观察资本市场、记录研究心得过程中,在红周刊这个平台以一种更理想的方式回归——兼顾了文字爱好与投资专业方面的学习思考沉淀。我站起来,在走廊里走了走,由衷地回:“谢谢红刊,我会努力以名副其实”。

文字情结

小时爱看书,长大喜写字,小学初中时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念自己作文和竞赛拿奖的感觉,高中更是懵懵懂懂地和几个同学发起成立学校文学社,创办校刊,后来这个文学社盛时据说有上百人,但再后来这校园小小角落也没有逃过互联网冲击——散了。当然,经费不足该算作是主要原因。

高考报的新闻专业,落选调剂,后本硕都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期间除了日记,偶尔写写小散文之外,专业方面便常与贸易学、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打交道,和文字梦似乎渐行渐远。免不了偶有感叹。

求索之路

理想与现实总会在某些转角处不期而遇,2010年即将毕业之时,恰逢南京日报集团招聘记者,投简历——笔试——面试,成了集团旗下金陵晚报社证券版的见习财经记者。其间得以走访券商营业部或研究机构、参加大大小小的会议、走访上市公司,寻找投资者、专家、上市公司高管或知情者以积累采访源。印象最深的是“共赴股东会”栏目,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独自电话联系上市公司证券部或董秘,然后单枪匹马坐在一群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中间,局促难免,进步亦神速。半年多时间,完成了实习——试用——转正的过程——据老师说这样的情况在单位并不多见。

也是在做证券记者的过程中,我对投资产生了浓厚兴趣。快节奏高频率的采访出稿,让喜欢追根究底的我有些迷茫。转正后不久,便跳槽来到江苏地区一家商业媒体《苏商》,也是做财经记者,也主要报道上市公司、商业人物、各种会议,区别在于交稿频率变成了一个月,有更多时间思索、整合,和部门小伙伴愉快交流。可是半年过去,还是觉得这样的状态上的可见能力边界依然和目标遥遥不可及。

财讯达人

心理上的飘摇不定,加上当时一位券商营业部的老师大力召唤,2011年5月我供职国联证券,算是入行。

初来乍到,除了辅助老师做投资研究、报告会以及客户交流服务之外,便充分发挥专长,创办了营业部投资服务周刊,为客户提供资讯服务,客户认可度还不错。有时也为总部集团报纸投稿,写一些投资、投教心得,或者书评等,总是能得到发表,自己当时提供的一个案例还在上交所投教案例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2012年一次机缘巧合进入国金证券市场营销中心做资讯,这份工作令我成长不少。需要在纷繁众多的证券资讯大海中,从宏观方面货币财政政策,中观层面的产业政策、前沿动态,而后是上市公司的最新动向,精选、提炼并探究其中的投资机会,不断反复的过程中我对主题与热点的把握能力大幅提升。2014年下半年市场风格向蓝筹的切换,“一带一路”主题,以及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热潮,和后来的大跌,都有所警觉。

研究入门

2014年3月,我转岗成为一名证券分析师。除了仍然侧重于资讯、热点、主题的整合提炼之外,还要追求对行业及个股的深度了解,以便为投顾及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撑。新股研究、组合研究、主题培训,多做、多学、多看,快成长。

2015年年初,接手部门港股通策略研究工作,对香港这成熟市场从陌生到深入了解,也认可港股的估值优势,以及在两地互联互通机制的不断完善下,这种估值优势中蕴含的巨大投资机会。但是,港股投资者结构和行为模式、交易制度、资金偏好等与A股都风格迥异,也是因为这种差异,使我在投资方面看问题的视野得到拓展,角度也更加全面。

结缘红刊

也是在2015年5月左右,在企划宣传部同事的推荐下,接触了红刊编辑部主任谢长艳老师,开始每月为红刊“周末茶坊”供稿。合作比较畅快,也写红刊书评,也应邀写过大专题。印象比较深的,像关于港股的《北水何时下香江》;关于估值的《取势·明道·优术》;关于热点的《得大数据者得天下》;书评的《投资中的戒定慧》等等。因一路走来,身边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专业人士,都很看重《证券市场红周刊》的专业水准与报道前沿性,所以能有幸在上面转换角色发表文章,自然可以说每一篇都是经过自己的字斟句酌的“烧脑”式思考。

虽然此前在媒体工作,但到国金之后,接触媒体的机会并不算多,和红刊合作后,陆续也为《大众理财顾问》、《上海证券报》等媒体少量供稿,亦偶有面对镜头的采访,在生产之前,每周定期接受第一财经“晨会观察”电话连线采访……其间,感受到从采访者到被采访者角色的转变,也渐渐适应;电话采访也从紧张到声音发抖哆哆嗦嗦被掐断,到沉着应对,然面对镜头时仍局促不安(这个我可能很难自然了)。

回望:投资当求静

在和企划宣传部同事、谢老师还有其他记者聊天时,他们说:“辛苦了”,我常回“其实要谢谢你们,给我思考、沉淀、记录的机会和时间”。这是真心话,可以说,这是一种见证我在投资之路上成长的好方式,也给了我在喧闹而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的自我审视的机会。

有趣的是,为红刊供稿后不久,8月份便有了宝宝,每次写稿沉思之时,不知是自己忘我还是母子连心,便觉得小家伙也极为安静。如今小人儿已牙牙学语,借红刊宝地发个愿望:希望他能长成一个心思澄澈、能静下心思考的人,也祝红刊越来越红。

是啊,在投资修行之路上,无论身在何处,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需要静下心来,观察、沉淀、升华、实践,如是往复,最终寻到合适的投资机会。正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这是一位母亲锲而不舍,折腾至今的一点小心得。

人物介绍

许玉琴,东南大学经济学硕士,国金证券财富中心分析师,负责港股通策略研究。擅热点挖掘、价值分析,喜写作,喜分享。

研究理念:市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推动力无外乎资金与情绪,资金受制于政策,受情绪触发,情绪波动则看预期差。

投资理念:投资当静心倾听,方能“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