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美上市被否 日化企业上市为啥难?

丸美上市被否 日化企业上市为啥难?
2016年11月21日 18:05 消费观察家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11月21日电(记者 薄冬梅)无论是主板还是创业板,日化企业的上市热情一直高涨,有的甚至两度提交上市申请,但成功者寥寥无几。近日,广东丸美上市被否,无疑给这些企业的资本市场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

11月1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显示,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发)未通过,并要求其补充说明部分信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监管部要求丸美补充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经销模式的具体信息,另一个是其未提及三季度丸美产品曾被食药监部门检查及处罚情况。

从大环境来看,丸美被否与目前资本市场正处于收紧期有关。新任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上任后首度向证监会官员的讲话中称,当前证监会主要任务包括,严格监管市场、严查操纵股市、积极引导外部资金入市。而对于企业上市,证监会也加强了监管,建立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机制,严格实施IPO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根据证监会最新统计,今年前三季度终止审查首发企业有73家。

而在这一原因之外,正如证监会对丸美及其保荐机构所要求的内容那样,丸美被否也与其经销模式和企业经营有关,尤其是经销模式。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丸美最早于2014年6月27日就首次递交了上市招股书,并于今年7月再次递交最新版招股书。根据丸美最新递交的招股书显示,丸美的销售模式以经销模式为主。

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广东丸美经销收入分别为9.29亿元、9.96亿元和10.9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5.39%、92.63%和92.02%;直营收入分别为4485万元、7922万元和9501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61%、7.37%和7.98%。截至2015年,丸美线下经销商数量为166家,登记在册的终端网点数量达到17278个。销售渠道以化妆品专卖店为主,占比高达81.94%。

对于其经销模式,证监会要求丸美进一步补充说明,比如“非自营专卖店与自营专卖店数量及销售占比”、大经销商“北京美妮美雅商贸有限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速远高于其他线上经销商增速的原因及合理性”、经销网点分布和单点销售与其他日化上市公司相比是否合理等。

而对于丸美此次上市的保荐机构国信证券,证监会除了要求其对丸美的经销模式、北京美妮美雅等相关情况进行补充说明外,还要求其“将发行人经销和直销两种销售模式与传销进行对比分析的具体情况和结论,发行人及其经销商是否涉嫌从事传销和涉嫌违反《禁止传销条例》的相关规定”。

此前,丸美也在自己的招股书中提及了经销商模式的风险,并表示,“对经销商能否持续有效管理是公司面临的重要风险”,“能否维持经销商体系的稳定性和与经销商持续发展也是公司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风险”。

对于被否后,丸美后续如何?截至记者发稿,丸美方面并未进行回复。不过有分析认为,即使其仍有意愿登陆国内主板市场,也最少需要一两年时间的调整。

同时,虽然丸美上市被否有其特殊性,比如经销模式上可能与其最初打传销擦边球的“直销”模式有关,三季度因产品质量问题受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及处罚,但是其采取的日化行业常见的经销模式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有观点认为,丸美上市被否,透露出一个信号,即以经销作为主要模式的企业IPO可能要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审核的压力。而这对于目前众多采用经销模式的日化拟上市企业无疑是十分不利的信号。

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丸美之外,目前提交IPO申请的日化企业还有珀莱雅、拉芳、名臣。而名臣股份、珀莱雅、拉芳等目前正在排队上市的日化企业也在其招股书中,着重提出了经销模式风险,比如广东名臣就提出经销渠道管理可能出现问题、经销商影响品牌形象和营销策略。

此前名臣股份董秘陈东松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名臣已经在日化行业发展20多年,一方面对中国日化市场的发展有信心,一方面也对企业自身发展有信心,显示其对于登陆资本市场的信心。而经过丸美被否一事,其他拟上市企业,比如珀莱雅的上市计划是否会受到影响?截至记者发稿,珀莱雅相关负责人未进行回复。

我国日化企业上市的很少,目前,除了被借壳、更名为“天夏智慧”的索芙特外,仅有上海家化、两面针、广州浪奇、青岛金王、霸王国际、中国儿童护理这6家,其中中国儿童护理近期遭遇创始人退出,甚至传出可能被借壳的消息。除了此次被否的丸美外,此前相宜本草、安婕妤则主动放弃了上市计划。

据中投顾问研究员常轶智向中国商报记者分析,日化行业上市企业少与我国日化行业自身的特点相关。他表示,我国日化行业大部分市场被外资品牌占据,中国本土企业占比不到五分之一,缺少实力强劲的本土日化企业,能达到上市要求的企业数量更少。此外,国内日化企业的普遍缺乏赚钱能力,即便是日化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也并不抢眼,在资本市场上青睐度比较低。

同时,常轶智认为,目前国内日化市场整体比较低迷,与外资日化品牌竞争的过程中,国产品牌优势依旧不明显,也存在很大的业绩压力。在此背景下,他认为,此时上市或许并不是好时机,一方面可能无法获得很高的估值,另一方面由于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可能会比较低。而在资本市场收紧等情况下,日化企业的上市更不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