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啤酒生产工艺不比国外差 而是过于迎合消费者

我国啤酒生产工艺不比国外差 而是过于迎合消费者
2016年08月11日 21:17 消费观察家

文/中国商报记者陈芳

时下是啤酒消费的旺季,但是各大啤酒企业发布的业绩却显示,上半年的表现并不如意。拿行业老大华润啤酒举例说,上半年出现了销量和销售额双降的局面,一些地方啤酒企业甚至陷入了亏损的境地。行业的整体数据显示,我国啤酒行业的整体产量已经连续20多个月出现下滑。是什么造成了啤酒行业陷入了举步维艰的窘境?行业又该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为此,中国商报记者专访了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兼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

供给落后需求

中国商报:今年上半年啤酒行业的困境比过去两年还要严重,行业老大都难以独善其身,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何勇:这是一种累积效应,不是一两天形成的。里面是有很多因素。第一,与过去相比,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这给消费需求带来了碎片化、多元化的新局面,影响了啤酒行业的发展。

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是,过去我国消费者喜欢三五成群在大排档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但现在,消费者更喜欢追求有品质,有情调的生活,喜欢去环境文雅的咖啡馆、酒吧等地方消费,大快朵颐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健康的重视,促使啤酒业必须随之做出一些改变。

第三,啤酒行业层次结构的转变。纵观世界上所有啤酒消费多的国家,都出现过产品结构调整、单个产品售价不断提升、但总的消费量在减少的现象,中国也不例外。实际上,对于我国啤酒业而言,过去两年已经发生了这些现象,消费者开始从喝饱向喝好转变,但数据的体现有一个滞后性,没有把这种情况显现出来。可以说,当前我国啤酒行业正处于供给侧严重落后需求侧的阶段,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这是行业从稳定发展期向成熟期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

中国商报:确实,这一局面已经发生了有两年的时间,今年上半年更严重是否意味着企业的转型慢了?

何勇:这和快、慢没有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啤酒行业的发展时间短,只有100年的时间。在所有酒种当中,啤酒的文化是最低、最浅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过份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不断以低价吸引消费者,销售的过度竞争给啤酒消费市场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

比如,目前有一些人对啤酒的批判过激,认为我国生产的啤酒寡淡无味,容易给喜欢喝的人带来啤酒肚,给人一种不健康的形象。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误区,是一种消费层次的误解。而这种误区,正是行业没有形成优势文化造成的,短时间内容易形成以讹传讹的负面效应。

我国生产工艺不比国外差

中国商报:近年来我国消费者都在讨论,进口啤酒的口感浓郁,因此进口啤酒的份额在不断攀升,而对国产啤酒的评价是特别淡,像喝水一样,这和我国啤酒的制作工艺低有关吗?

何勇:其实,说起我国啤酒的寡淡无味,本质原因还是在于消费者,和制作工艺以及我国啤酒企业的生产能力关系不大。

中国商报:如果和生产工艺无关,我国啤酒企业为何不多生产一些消费者喜欢的口感浓郁的啤酒?

何勇:实际上,啤酒浓或者淡,从生产工艺上来说,不存在什么障碍性的技术,不是说别人能做,我国啤酒企业就生产不了。而是因为我国啤酒企业,过去过于迎合消费者了,过于迎合市场,追求市场份额了,忽略了引导消费者去喝真正好的啤酒。

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也与我国消费结构以及餐饮结构有关。在于消费需求主要在酒桌上,消费群体也以商务群体居多。假如消费者出去和别人应酬,给消费者一个浓的啤酒和一个淡的啤酒,大部分消费者都会选择淡的啤酒,因为喝淡的啤酒能喝的多,如果是消费者在家里喝,选择就会与此不同,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很多人喝完后就开始批评中国的啤酒太淡了。

而与之相反,欧美国家追求的是个人享受性,自己爱喝酒、喜欢喝酒,不用别人劝,不用吃菜,都会喝酒。而我国消费者对酒的理解是佐餐文化,喝酒必须吃菜,即便在酒吧里喝也需要配套的点心,一边吃菜一边喝酒,是属于商务分享型的,这种消费结构下,消费者的需求就是希望喝淡点的啤酒,要是自己喝就不会这样。

目前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从商务分享型向个人享受型进行转变,对商务分享型口感淡的产品的需求减在弱,对多元化浓醇的需求在增加,我国啤酒生产企业也在开始向这个方向进行转变,不再单一追求市场份额,在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多推高品质,口感浓郁的啤酒,但这个反应到市场上以及反应到业绩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售价未来会不断提高

中国商报:你怎么看待我国啤酒业未来的发展?

何勇:任何事情的形成都是多因素促成的,啤酒从厂家生产出来后到终端到消费者手里,中间会有很多环节。因此,我只能说一些趋势性的东西,未来我国啤酒行业的产品结构大部分会出现调整。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消费者是最幸福的。因为,我国啤酒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各家为了抢夺市场竞争出现了白热化的局面。一个表现是,企业的利润低,渠道的利润也不高,受益的是消费者。从全球范围看,我国消费者喝啤酒的消费也是偏低水平的。

未来随着产品结构改善,我国啤酒的售价也会出现不断上涨的局面,我国啤酒开始向价值回归,企业的盈利水平会逐步好转。

在此背景下,物流占每罐啤酒的成本比例也会低一些,这会增加啤酒线上流通的可能性,并促使啤酒消费慢慢从商务分享向个人享受进行转变。

中国商报:当前啤酒行业正处于转型期,你觉得啤酒经销商应该如何转型?

何勇:渠道转型并不仅是我国啤酒经销商的事,是所有经销商都必须考虑的事情,整体的改善依赖于消费品的流通环境的改变。从消费品的产业链上看,与发达国家可控极度扁平不同,我国后端下游的流通是比较弱的。

原因比较复杂,第一是体制建设方面的原因,第二是消费水平的原因,还有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原因。当前我国的经销商绝大部分都是民营和个体,大的物流终端公司比较少,但是由于我国每个城市的消费水平不一样,虽然北上广的经济结构已经到一定阶段,四五线城市依然很落后,在此背景下,生产厂商很难依靠单一渠道,因此需要在不同渠道进行调整,这也就需要经销商随之做出一些改变。

从整体而言,未来行业的发展需要大型商业连锁企业,需要大的物流终端公司,只有这样整个的商品流通环境才会发生改变,消费品的流通才能带来正面效应。经销商应该注意这一趋势变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