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市场进入寡头时代 拼车等细分市场仍有机会

网约车市场进入寡头时代 拼车等细分市场仍有机会
2016年08月29日 22:24 消费观察家

随着政策调整、资本变化,网约车市场频繁变天。在滴滴优步中国逐渐合为一家的背景下,在网约车市场进入寡头竞争的时代下,未来以嘀嗒拼车为代表的细分平台是否还有发展的机会?未来整个网约车市场的走势又会如何?为此,日前中国商报记者专访了嘀嗒拼车联合创始人、嘀嗒产品副总裁朱敏。

市场格局未定

中国商报记者:随着滴滴优步中国合并,目前我国网约车市场进入了寡头时代,您觉得这对市场未来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朱敏:应该说我们现在处于发展的最好时期。因为,网约车里顺风车、拼车市场和专业出行市场之间的界限更清晰而不是更模糊了。专业出行应答快,拼车提倡预约,如果价格相差不多,对拼车发展不利。在二者合并之后,滴滴的价格率先回归,已经是出租车的80%左右,与拼车价格拉开一定差距。滴滴优步的合并让大家对于专车、快车和拼车的认知变得清晰,拼车市场无疑迎来了一个很好的上涨契机。

虽然前景很好,但是我认为竞争会更激烈,因为大家会觉得拼车市场机会更大了。在北京大暴雨那天,嘀嗒平台车主活跃度增长了70%。这是因为车主对常走路线很熟悉,知道哪涉水,哪不涉水。所以在特殊天气,拼车平台更能发挥巨大力量的。

另外,过去滴滴对顺风车大力补贴我们都顶住了,未来随着滴滴补贴力度的减少,我们就更不需要太过于担心了。

中国商报记者:那您认为滴滴优步的合并对于网约车市场的其他平台而言不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朱敏:我不认为现在网约车市场随着滴滴优步的合并就尘埃落定了,这么想是不对的。当年优酷和土豆合并,视频行业格局并没有因此固定下来,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后来都发展不错。而现在直播风起云涌,所以说这个市场还没有尘埃落定。

我认为网约车市场也是如此,还有很大的空间,还会有细分的机会。像神州专注B2C模式,在商业用车方面具有优势,同时还有传言易到准备再融资40亿元,因此在整个出行领域里面,战争远远没有结束,绝对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靠收购就可以统一天下。

中国商报记者:当初嘀嗒从团购市场退出之后,为什么嘀嗒会选择拼车领域作为新的起点?

朱敏:从团购退出,我们还是希望进入一个比较大的行业,搏击更大的机会。最终选择拼车领域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从业务上来看,当时出行领域遇到了一个爆发的机会。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终端迅速进入到用户的使用习惯当中。在团购时期,我们在移动方面的布局很慢,重新开始之后我们想从移动端去考虑。

第二是想做件有意义的事。我们在2014年再创业的时候,滴滴还没有快车,市场只有易到,而易到是做高端的。当时看这个市场的时候,中国每天有5千万次的打车市场,这还是基于有人会觉得“算了不打了,打也打不到”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我们认为潜在市场很有可能突破1个亿。

此外,从政策上来说,北京在2012年12月30日出了一个指导性文件,鼓励私家车合乘。这个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政策的讯号,代表政府积极的态度,因此我们选择进入拼车领域。

中国商报记者:如今专车新政的出台,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对合乘的鼓励态度,是否是对拼车市场的一大利好?

朱敏:这个对拼车确实是一个利好。主流的私家车进入到专业出行的门槛比以往有所提高,现在那些临时兼职做专车的车主会随着门槛的提高,而放弃继续做专业出行领域,但还是会有顺路出行的可能。拼车用的就是路上已经存在的车,是在增加城市的供给。因此,对于那些没有创造更多出行,只是将车内空余位置给分享出来的车主会更多的转向拼车领域。

一个事实是,我们在专车政策出台当天,认证车主上涨30%,这个速度一直保持到现在,所以说越来越多的车主回归到这个平台,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认可。

烧钱不是目的

中国商报记者:嘀嗒拼车发展了两年的时间,从数据表现上来看发展很快,是怎么做到的?

朱敏:我认为我们至少做对了三件事,第一个“快”和“最低”最重要。我们在团购时期输就输在我们没想清楚要做“小而美”还是市场第一。所以在做拼车时,看到这是个巨大的市场,我们想做“最快”的企业。所以在市场的投入、扩张、融资规模等方面,都超越了当时的竞争对手。这些投入让我们在滴滴还没有做“顺风车”之前获得了9个月的发展时期。在这9个月期间,日均最高订单量接近百万,这让嘀嗒拿了将近2亿融资,而第二名的竞争对手只拿了不到3千万的融资。

第二,看重用户体验。最开始的拼车分车型定价,嘀嗒统一所有车型定价。一方面让宝马的车主也能获得和其他车型一样数量的订单,另一方面也会减少乘客在选车环节的犹豫。这个设计让我们的应答率达到70%至80%。

第三,我们对钱是很敬畏的,因为烧过钱,所以会有效率的使用资金。

中国商报记者:嘀嗒早期的投入是多少?又是如何“烧钱”的?

朱敏:金额随体量变化,我只能说我们在前期的投入是巨大的,一个订单我们要投入30元钱。第一次使用嘀嗒的用户,25公里内免费。我们自己就需要贴20至25元。对车主的绕路补贴、好评奖励补贴。综合下来,我们每一单要付出超过30元的成本。最开始为教育市场、获得市场,是我们开始打价格战,这为我们带来了先发优势。

中国商报记者:为什么不再继续打了?对公司的发展有影响吗? 

朱敏:后来顺风车进入市场,我们主动减低了补贴,因为再去和滴滴拼补贴没有必要。当然,取消补贴之后,订单量下降很快,在北京有很大程度的下降,目前的应答率在55%左右,独立订单65%左右,应答时间也由原来的3分钟变成现在需要12分钟。但嘀嗒在上海发展相对较好,是我们最大的市场,应答率在70%左右,应答时间大概在5分钟左右,随着我们做的更大,其他城市也有机会做到这个水平。

现在我们取消补贴已经一年了,综合来看,应答率、乘客对服务的满意度都还可以。所以烧钱是手段,绝不是目的。

中国商报记者:目前嘀嗒的财务状况如何?是否已经实现盈利?

朱敏: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企业,都是看重规模化盈利和规模化亏损,我们并不是一个大额亏损的企业,同时我们也没有进入规模化盈利。在商业模式上,我们最先在拼车领域开展收费模式,收取1元钱的服务费,后来滴滴跟进有5%的服务费。

目前我们的收入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广告的收入,很多车企与我们有战略合作,比如福特等。900万车主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广告盈利的入口。另外一个是通过“发现”频道向车主销售保险、违章查询、车辆抵押、车辆贷款的服务。

中国商报记者:预计多久会实现盈利?

朱敏:我们下一步的目标不是一定要实现盈利,而是希望在市场份额上再上一个台阶。这个市场份额不是订单量的上升,而是用户和车主基数的上升。用户和车主的密度决定应答时间,嘀嗒目前的应答时间是8至15分钟,而原来有补贴的时候,我们能做到3分钟,所以现在要靠海量车主。有不少快车司机很可能就要进入到拼车市场,进一步提升拼车市场的供给能力,乘客数量随之扩大,订单能够实现更好的匹配。

未来回归“一对多”

中国商报记者:嘀嗒目前的订单量主要分布在那些城市?向下渗透是否具有一定难度?

朱敏:我们目前发展了349个城市,但是坦白说我们主要的订单还是集中在前20个城市。这个产品具有一定的城市属性,表现在越是大城市,交通压力越大,公共交通解决的不是那么好,工作压力、收入压力也大。因此在这些城市,受众更多。所以目前我们贡献订单最多的依然是20个一二线城市。

或许再过一年,这个产品会完全不一样,因为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拼车不仅仅是“一对一”这一个模式,还有多个模式,接下来我们要针对不同城市做新的业务形式,即使北京也要做更多新的业务形式。

中国商报记者:也就是说未来嘀嗒可能重新拾起此前废弃的“一对多”模式?

朱敏:我们的目标就从来不是一对一,我们希望解决更多人的出行问题。北京每天上路的私家车有300万辆,大部分人就两趟,所以满打满算一对一每天就只能解决600万人次的出行。而光北京一天就是5000万次的出行需求,包括地铁、步行和其他交通工具。想要解决除了可以在产品模式上寻求突破,还可以在定价上寻找平衡。拼车未来可以通过协商来让车主和乘客寻找价格中的平衡点,我们目前是固定的价格,未来会走向协商制的价格。

此外,从车主和乘客关系的角度讲,我们现在做到了“道合”没做到“志同”。我觉得未来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中国商报记者:嘀嗒在运行的过程中,是否还存在其他困难?

朱敏:首先在商业模式上还存在巨大的可能性,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所以这方面挑战还是很大的。其次,嘀嗒的认知压力也很大,很多人还认为嘀嗒是很小的公司。在这方面滴滴享有巨大优势,尤其在二三线城市,滴滴在当地都有巨大的现有出租车用户市场。此外,嘀嗒在招人方面也存在一定压力,团队扩大的不够快,主要是技术团队,我们目前在和智能交通领域、大数据挖掘领域还是落后对手比较多。

中国商报记者:未来会如何克服?

朱敏:接下来我们资金的重点都会用在团队的成长方面,目前嘀嗒对于大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在这部分我们将会有较大的投入。在城市方面,我们希望用新的业务模式去突破二三线城市,向下渗透我们会考虑更低价格的模式。(记者 房雅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