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那些买了房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

十年前那些买了房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
2017年06月14日 17:20 海外置业政策

置业哥推荐

当日本农村成了世外桃源,我们的农村却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北上广买个厕所的价格,国外你能做什么?!

高回报低风险海外投资项目——马来西亚燕屋房建造投资

一、十年前那些买了房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

十年之间,北上广深的房价涨幅跑赢了收入和房租。为什么一线城市的房价超越了普通人的承受范围,却依旧有人在买房?

现在不买,以后疯涨了更加买不起了;即使现在当了高位接盘侠,十年之后再回首,当年的房价还是低谷,房子早买就是赚到。这是大多数人十年前选择买房的心路历程。

有人拿十年的光阴去换一套大城市的房子,有人用十年的光阴享受一段没有房贷的舒适人生。十年之间,恰似南柯一梦。

十年间,一线城市的房价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市场自我调节,房子供不应求,价格高涨。

中国加入WTO,国际资本蜂拥中国抢占市场,众多跨国企业在华建厂,以及本土民族工业的崛起,大量劳动人口挤满北上广。一线城市占据了资源优势,大量人口的涌入,就有了对房子的渴求。十年前的中国已取消福利分房,楼市开发进入市场自由竞争,人多房少,物以稀为贵,住房需求暴涨,房价被推高。

二、货币超发,房产成了财富保值的坚挺后盾。

十年前,逐年增高的超发货币引发货币贬值,老百姓担心财富缩水,私人资金可投资的项目不多,大概有理财,股票,房产等几个渠道,炒股是有门槛的高智商投资,理财收益不稳定,唯有房产是傻瓜闭着眼睛都会做的投资。尽管十年间楼市有过短暂下跌回调,站在十年的历史长河来看,房子的投资回报率还算稳健,甚至出现了靠炒房赚钱的投资客。

三、国际热钱涌入中国,人民币升值,外资抢滩楼市红利。

中国走向全球市场之后,外汇储备增多,人民币升值,国际热钱通过投资人民币资产(比如:房地产)获利。当时中国股市还太年轻,尚不健全,投资还需要勇气。

与此同时,在当时中国资产荒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多以低端制造为主,出口到国际市场,挣得都是血汗钱,还不如开发一个楼盘挣得多。十年之间,许多央企也涉足楼市,主业低迷,楼市利润来凑,投资房地产被认为是资金获利和避险的好去处。

数据显示,2016年银行新增贷款大头都给了房贷,制造业萎靡了,如今在一招比一招狠的重磅楼市调控之下,银行也知趣地收紧房贷了。但房地产在银行眼中仍然是基础的优质资产,银行理财更是为其做嫁衣。

四、中国推动城镇化,农民进城买房,在读学生也加入买房大军。

随着外资涌入中国以及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工业代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比如富士康在东莞的工厂,曾招纳过上万的流水线工人,还将触角深入到中国内地,建立很多分工厂。进城务工的农民用辛勤的汗水建设了一个又一个城市,也会想在城市买房安家,进而激发住房需求。曾经,沈阳一度为了鼓励农民工进城买房,还推出了零首付的优惠。

高考之后,是否要去读书的城市买房成了热门话题。随着一线城市房价高涨,如今在一线城市买房的门槛越来越高,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不需要家里帮忙出资),首次置业时间都在30岁之后。有人调侃,人生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买房。尚无经济能力的大学生买房最大的障碍是什么?网上总结为家里不给钱或者家里没有钱,归根到底,钱才是买房的关键因素。

曾经有功成名就的人物劝说年轻人,别在读书的时候想买房,应该将大好的青春年华用来学习和提升自己,未来靠自己的能力去创业。买房和创业永远是一场博弈,不如让年轻有年轻的模样,其他功利的事情,顺其自然。

五、当社会上升的通道被打开,房价也迎来上涨的十年。

随着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已变平民教育,人口频繁涌向大城市寻找机会,社会有了向上流动的通道,买房需求被激发,拉动了楼市的上涨。

每年,大量的毕业生留在一线城市工作,主要是就业机会多,这是现实。十年前买房的那波年轻人如果足够努力,也许差不多能混迹中产阶层了;十年前没有在一线城市买房的年轻人,很多体验过大城市的奋斗岁月后,回到家乡或者去了二线城市,过上了有车有房,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宁生活,他们会反问在一线城市买房的年轻人:难道不在一线城市CBD的房子就不叫房子吗?

十年前选择了买房, 十年后会发生什么?

如果很多年前,你有幸在上海,让时光回到2007年,以150万的总价(可以贷款)买了上海浦东的房子,2017年以1100万成交。十年之间,涨价了950万。我们来计算一下你的赚钱速度:

这套房子一年涨95万,一个月涨79166元,每一天涨:2638元。每小时涨:110元,平均每分钟涨:1.83元。所以即便你在睡梦中,这套房子还是以每分钟1.83元的速度在增值,比把钱放在余额宝里都强多了。十年前又没有限购,如果你有勇气买下三五套,真等于买了一台印钞机,毕竟在上海一个月能挣7万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时势造英雄,无数人在高房价的重压之下感叹:如果时光倒流十年,我们肯定会囤一大波房子。可是,时光无法倒流,即便是给个机会,当年的你也未必有勇气买房。

因为很多人没想明白,十年前买房与十年后买房的区别:

十年前买房,上海房价大概1万一平米,你的月薪才3千,咬咬牙买了房,即使是十年之后,你当年的房子价格会永远停留在1万一平米,而你的月薪会达到1万以上,供房毫无压力。

十年后买房,上海的房价5万一平米,你的月薪就算高达2万,连凑齐首付都困难,买房压力山大,有人黯然神伤离开一线城市。

十年前在一线城市买了房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

他们的故事,是千万个在一线城市奋斗者的缩影。

2007年,东哥在25岁生日那天决定买房的,毕业后的第3年,坐标魔都上海。当时首付30万, 对于一个普通的三四线城市的工人家庭来说,是一笔庞大的数字。父母几乎借遍了亲戚,加上东哥3年攒下的8万,艰难地定下了一套两居,接近100万的贷款要还30年。

背上房贷,东哥从此周末再无吃喝享乐,泡一壶茶在家看书能待一整天,出国游什么的全部砍掉。为了尽快还债,东哥拼命工作,三年还清外债。他说,最初买房的两年过得很苦,熬过去就好了。房贷重压之下,没有物质生活带来的欢愉,却能让自己安静思考工作和未来,有一段平静的自我增值期。

后来,东哥甩开膀子创业,中间吃过亏、上过当、受过苦,但是一想到在上海有个家,踏实的稳定感让东哥瞬间有了无穷的动力。现在东哥的创业公司步入正轨,有了不错的盈利,还买下了第二套房子了。东哥不后悔买房,因为买房激发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

同样是2007年,桔子大学毕业,租了一年的房,被邋遢的室友折腾疯了,当时囊中羞涩只能在北京三环贷款买了个50平米的小房子,自己够住。后来结婚了,幸运地赶在北京限购之前,两家凑钱置换了北四环100多平米的大三居。现在,每个月的房贷比租金还低,小区旁边就是地铁站。

桔子见证了北京房价一轮又一轮的上涨,一边庆幸自己有魄力十年前买了房,一边又后悔自己胆子太小没有投资二套房。如今,不管北京的房价一天涨多少或者跌多少,都与桔子无关。

还是2007年,小雨毕业之际面临着在留学深造和买房定居的选择,最后她选择了漂洋过海去英国读书,前后花了家里三十多万。学习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开阔了眼界,回国后身为海龟的她和国内毕业生一样在深圳拼杀。

虽然再次考虑买房时深圳的房价已涨了好几倍,她却不后悔在人生的黄金年龄里去读书去提升自己。她说房子可以晚一点买,而读书的时光却是千金难换,不能为了一套房子而束缚了梦想的脚步。

买房这件事,有舍有得。你有你扛起高昂房价的勇气,我有我在小城的岁月静好,人生的选择没有对错,度过的青春都值得珍惜。

十年之间,楼市如同一场精彩的大戏,或许没有真正的赢家。

当中国楼市在2009年那一轮房价暴涨时,温州炒房团所向披靡,从海南到广西北海,一掷千金,一层楼一层楼的买,享受着楼市金主的无上荣耀。结果没有风光多久,金融危机横扫全球,2011年温州也发生了金融危机,温州炒房团资金链崩断,元气大伤,留下一地鸡毛。他们没有在鄂尔多斯、三亚、北海等城市剪一把楼市的羊毛,反而遭遇了房价一路暴跌得厄运,跌个20%都是小打小闹,如今鄂尔多斯、北海鬼城横行,很多炒房团砸到手里到现在还没有解套。

自此,温州炒房团被后起之秀的山西煤老板超越了,煤老板们大多把钱砸到了离山西近在咫尺的北京,他们赶上了一线城市暴涨的列车,然而到了2017年,那些争先恐后抢搭房价末班车的投资客,或许没那么幸运了。

再看一看日本楼市泡沫时的情景:

1987年,东京的房价涨了53%。那些埋头上班的公司白领们害怕房价继续上涨就买不起了,忙着向银行贷款买房,由此煽起了浩浩荡荡的全民购房之势。甚至当时的日本还出现了摇号买房,1988年摇号率到了1/6200,虽然没有限购,这购房难度也是惊人的。

与此同时,国际热钱的涌入加速了日本房地产泡沫膨胀,有个笑话是说仅东京23区的地价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高昂的房价使普通日本人更买不起房,1990年在东京买一户60平米小户都要5千万日元以上,按当时4百万日元工资标准,要不吃不喝干15年,这让很多怀抱东京梦的日本年轻人忘而却步,甚至很多日本国民鄙视东京人靠着高房价不劳而获。然而1991年,噩梦来了,政府调控之后,日本房价暴跌,从1990年至2006年,日本平均房价下跌了49.56%,基本回到了地产泡沫发生前1986年的水平。

有日本楼市暴跌的前车之鉴,你还敢拍着胸脯说北上广深的房价一定不会下跌吗?在楼市面前,或许没有真正的赢家。

房价高耸入云霄,楼市调控频出,银行收紧房贷,现在入场赌房价,只能说你是勇士,勇者无敌。

二、房地产是如何榨干中产阶层的?

中产这个词,今天已近乎一个笑话。前几年,当媒体上流行的中国“中产阶层消失”这样的说法时,笔者就指出过,其实中产阶层在当今的中国并没有消失,只是应该改换一个说法。把“中产”两个字改为“中惨”,即是中等程度的悲惨,或许更加符合现在中等收入阶层的真实情况。

最近,国内某招聘网站发布了《2017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将年薪10到50万元人民币的人群定义为中产阶层。此举引来了网民吐槽。其实这几年经常会有一些机构隔三差五发布一些所谓的中产调查报告,基本上都把年收入几十万的人群定义为所谓中产。

但每次发布这类榜单和调查报告,都会引起网上狂吐槽。归纳各方网友意见,大家吐槽的内容在于:如果这点收入就算是中产阶层,那么这个阶层的日子现在过得真是够苦够惨的。这种悲惨把我们引向一个更深的问题:在地产主导一切的中国,社会阶层是应该以工资划分,还是应该以持有多少不动产来划分?

从“中产”到“中惨”,从当年的美滋滋阶层到现在的苦哈哈人群,这当中的急速变化发生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面。从当中可以看出我们这个社会变化之迅速,真令人赶不上趟。不知道各位上了年纪的读者是否还记得,很多年前当我们说到中产这个词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很小资、很高大上的感觉,仿佛中产是一个多么了不得的阶层。

稍加分析就不难知道,前些年人们对于中产的正面形象是有经济上的原因的。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时间段来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中产阶层是由90年代的股市获得第一桶金的。对于老股民而言,中国早期的股市赚钱能力并不亚于后来的不动产。据媒体统计,从1996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的大牛市当中,股票经纪人的平均收入是当时公职人员工资的四倍以上,投资者中获利最多的,更是无法给出准确统计数字。

当年敢于在股票市场投资的勇敢者有不少都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的股市进入长达五年的熊市,上证指数跌到998点。但是在这之前即撤离的人,又开始了他们的另一项投资行为——买房。

1998年的商品房改革,令中国股民之前赚到的钱有了最佳的去处,为自己置产成为了当时世纪之交时期的一种流行风潮。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此举也令中国的中产阶层概念坐实,之前即便有再多钱,但没有购置不动产,那么也很难被归类为什么中产。中产最起码来说,应该是有房有车有事业。在1998年以后,不动产的选项成为中产阶层普遍的可能,人们购房的意愿也开始集中爆发。

从房改起点到2008年北京奥运,一线城市的一套房子的总价基数远远超过中等家庭年收入基数高达8倍以上。房价在这段时期的暴涨,令之前投资购房的家庭财富总值暴增,拉开了与没有购置不动产的人之间的距离。“中产”阶层的财富值开始因为不动产而有明显的增加。

在北京奥运那段时期,很多人都呼吁说房价涨得太离谱。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就连著名的地产老板潘石屹当年也有类似言论。在2008年的时候,有一种所谓的拐点论甚嚣尘上,认为连涨十年的房价也该消停了。但事实却刚好相反,这十年的房价上涨只是一种“热身运动”,在2008年以后,中国房价的前所未有的价格暴涨才真正开始。

伴随着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开始搞货币扩张,在中国,则是著名的量化宽松计划,央行向市场释放天量货币信用,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大肆的呼风唤雨。据统计,2008到2012年,中国货币供应量激增50万亿元,几乎翻番。或者我们换个算法,来看看这些年我们多制造出了多少广义货币。

如果我们按照M2与GDP之比大致维持在1.5倍的合理水平来计算,2009年开始,中国的货币供应就超过了这个标准,并且一年比一年超得多,也就是每年向市场投放的“多余”货币越来越多。

2009年,中国的M2货币“多”了大约10万亿,到2013年,每年“多余”的货币增加到22万亿,再往后四年,到2016年底,每年“多出”的货币已经达到大约44万亿。把2008年以来“超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多出来的广义货币总量超过百万亿。这些多出来的“钱”统统流进楼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楼市,带来了近十年来的楼市第二波疯长。

对照广义货币量,来看房价这些年的涨幅,发现房价完全反映出了宽松金融政策带来的后果,如同病人的心电图一样准确及时。据官方数字,从1998年住房市场化开始,到2015年,全国房屋均价上涨279%。而在一线城市,房屋均价上涨更快。北京房价在2000年平均不到5000元,2016年五环内均价超过5万,是房屋商品化初期的10倍以上。在这种高速增长中,尤其以2008年以后的涨幅最为剧烈。

从2008年到去年的楼市暴涨,彻底拉开了一线和二线城市,以及二线和三线城市的不动产价格。不动产价格的巨大差距,造成了不动产持有者财富总量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差距。这带来两个不可逆的趋势:一是无房者和有房者财富差距不可逆转的增大;第二是一线城市业主与其他城市业主财富差距不可逆转的增大。

如今,媒体上面爆炒的所谓社会阶层固化,本质上其实是近十年来天量M2悉数注入房地产从而造成的不动产价格增值过快,以及不同地区地产增值的严重不均。再强调一次,这个趋势不可逆转。

不知你是否看懂了。这个财富增值趋势对于谁最有利?答案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所谓的中产获益最大。换句话说,也就是在90年代到2008年以前炒股,2008年以后买楼的中间以及上层收入阶层。从时间上推断,他们应该以60后、70后居多。

时间走到今天,更年轻的80后人群基本进入30岁,生活逼迫他们不得不具有置产、投资等等的实际需求,他们对于中产阶层的身份认同也是非常强烈。这群人,就是所谓的新中产。

然而,当不动产价格很便宜,买房门槛低并且稳赚不赔的时候,今天的新中产还在上中学。等他们进入社会成家立业时,房地产门槛已经很高,整个社会已经完成了对于地产经济红利的“分食”,该赚钱的已经用不动产赚足离场,开始鼓捣更赚钱的金融工具了。换言之,肉已经被前人吃完,现在只剩下骨头,硬的很。在如今重重限购政策之下还坚持要买房的人,就是执着的啃骨头的人。勇气可嘉,但死的很惨。

新中产的悲剧,其实就是地产经济带来的副作用。本质上说,依靠地产拉动的经济就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它依靠非理性的不动产增值,洗劫了全社会的财富,极大福利了当时的投机者,但却是提前透支了子孙后代的财富和购买力。

当人们享受这种地产经济模式的好处时,大家浑然不知危机将至,只有等到下一代的人进入社会,这种跨越代际的财富差距才会以一种非常刺眼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当人们发觉到这一点时,做任何补救都是无济于事。

让我们回到开篇提到的“中产阶级财富调查”,为什么新一代的中产苦不堪言?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收入问题,而是因为无论他们的收入情况如何,都不太可能追得上房价的增长。

在九十年代以来形成的老中产和现在产生的新中产之间,有一场激烈的财富拉锯战。而在这场竞技中,今天的新中产们手中几乎没有任何筹码,无论你年收入十万也好、二十万也好,在前十年的天量M2与地产经济挖的坑面前,始终显得苍白无力。基本上来说,80后新中产们今天过得幸福不幸福,其实取决于你老爹在十年前有没有在核心地段多买几套楼。

这就是事实,残酷得让人再也喝不下任何心灵鸡汤和成功学。还不死心的你会问:今天的年轻人还能不能赶上像是1990年代、2000年以来的股市、楼市那么好的财富机会呢?有人说,万众创业在今天就扮演着过去二十年股市、楼市带给普通人的财富神话。

是的,或许通过创业从而直接与资本对话是新中产们发财的最后机会。但也请意识到,这座创业独木桥通过的难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二十年前的股市和十年前的楼市。九死一生的创业,被资本的风吹飞起来的只是少数刚好走到风口的猪,然而只要风一停猪就会落下,回归混吃等死的猪的日常生活。所以,还是醒醒吧,起来继续搬砖。

新中产变成了新中惨的过程,述说着中国的地产经济在今天如何榨干中间收入阶层的故事。可以说,高房价创造出了老中产,却又消灭了新中产。这个令人绝望的故事没有结局,正如财富滚滚看不到终点。你能为改变现状做点什么呢?嗯,除了接受现实、调整心情,你恐怕啥也做不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