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新陈代谢失调 日企大规模僵尸化倒闭

深度: 新陈代谢失调 日企大规模僵尸化倒闭
2017年04月06日 17:35 财经静距离

近日,日本东京证交所数据显示,在刚结束的2016财年(2017年3月31日)中,东京证交所挂牌的近4,000家企业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宣布破产。与此同时,日本企业破产数量也达到历史新低纪录。据东京工商调查公司数据显示,2016年日本企业破产数量为8,446家,较前一年减少4.2%,连续8年同比下降,并创下1990年以来新低纪录。

作为安倍政府的重要政绩,企业不倒闭意味着失业率持续下跌;然而,失灵的企业循环系统导致企业缺乏实质竞争力,只能透过削价竞争维持运营,日本因此出现了一批结构老化、生产力低下的“僵尸企业”。

日本经济恐因企业循环系统失灵陷入长期空洞化

漂亮数据难掩经济疲态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性景气衰退给高度仰仗出口的日本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为维持社会稳定并确保经济体系稳健运行,日本政府出台了一项巨大的企业扶植方案。2009年12月,《中小企业金融圆滑法案》正式实施,这项旨在维持中小企业资金链稳定的金融纾困方案给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支撑。

依据该法案,政府进一步向银行宽松银根,这为企业提供了充沛的资金奥援;此外,对于即将到期却还不出钱的企业,政府不仅要求银行不得对企业拒贷,甚至要求银行同意延展还款期限,并由政府提供担保。虽然《金融圆滑法案》已在2013年到期,日本企业在漩涡中短暂获得喘息,日本经济因此并未遭受过大冲击。

在“安倍经济学”带动下,日元对美元剧贬给日本企业注入了久违的活水,企业收益创下新高纪录,连带拉动日股上扬。自安倍上任以来,东京证交所指数从谷底的8,000点攀升至近期的18,000点。

不过,股价上涨并未引发预期的薪资上涨,景气回温的背后隐藏着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事实。在汽车业刚结束的“春斗”(年度薪资协商)中,资方同意员工薪资较上一年调升1,300日元(约合12美元),距离劳方提出的3,000日元有着不小差距。对于扮演日本制造业龙头的汽车业尚且如此,其他竞争力不如汽车业的中小企业处境则更加艰困。

政府的扶植措施虽然让企业免于大规模破产,日本的失业率从安倍上任初期的4.5%下跌至2.7%。安倍政府的企业扶植措施虽成功减少企业破产、提高就业率,但早已沦为过剩产能的企业也走上靠削价竞争的逆向淘汰之路。

僵尸企业恐成常态

近日,日本老牌电气集团东芝(Toshiba)因转投资失利而展开结构重组,日本企业跟不上变化所衍生的问题再次摊在阳光底下。不可否认,作为尖端科技重镇,日本企业高度重视研发领域投资,这使得日本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得以长盛不衰。

然而,在确保尖端技术领先优势的同时,过多的政府干预阻碍了企业更新的诱因。从东芝、夏普(Sharp)等老字号接连溃败来看,过度专注于尖端技术的研发,但运营思维与组织结构却跟不上环境变化,导致的后果就是运营绩效一落千丈。

此外,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本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随着社会氛围转趋保守,如何维持经济稳定运行成为日本国内首要共识。然而,面对要素禀赋优势持续疲弱,日本政府只能以政策补贴措施来营造过度宽松的经营环境,导致的后果就是不适者生存,生产力增长出现长期停滞。

当然,从维持经济稳定运行的角度来看,安倍政府所推动的补贴措施有效降低了国内失业率;不过,从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措施无疑是饮鸩止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曾以“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概念来诠释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生产技术蓬勃创新,旧有生产力低下的企业将遭到淘汰,企业的新陈代谢也因此出现有效循环。

然而,当前日本过度宽松的信贷环境阻碍了企业进行必要的重整,也阻碍了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依靠扶植政策存活下来的僵尸企业也阻碍了初创企业的发展空间。在旧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新兴企业发展空间因此遭到压缩。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既有产能只能靠压低毛利来维持竞争条件,后果是产业迟迟无法完成转型升级。

归根结底,日本企业病的病征出在企业老化,创造性破坏所带来的创新动能出现严重衰退。据统计,日本企业代谢率只有其他OECD国家的35%。僵尸企业横行虽有助于维持当前国内经济秩序稳定,但面对中、韓等国竞争对手崛起,日本企业还能维持多久太平岁月是个大问题。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