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消失”的中国公知

观察:“消失”的中国公知
2017年05月22日 10:48 财经静距离

网络观点的交锋和意识形态的对垒,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独特的景象。而为此麇集的人们,则正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中,形塑着中国的未来。

近几日,颇为知名的意见领袖、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的一则消息,使观察者们注意到,“公知”(公共知识分子)——这个在我国曾拥有难以匹敌的社会及舆论影响力的群体,正在衰落下去。

他们的公共议题设置能力以及对当前中国的解释能力,不断被挑战、被质疑。他们在动机与道德上的合理性,也备受怀疑。

“商人”崔永元

不少媒体在近日都聚焦报道,一个名为“璞谷塘商城”的网站上线,该网站的运营商为“璞谷塘崔永元食品文化交流俱乐部有限公司”,崔永元担任监事会主席。

崔永元曾以“斗士”姿态高调反转基因食品

该网站产品主打“非转基因”,较之市价普遍高昂,主要销售进口牛排、橄榄油、蜂蜜,以及自营的大米、黄豆、小米、黑豆、猪肉等。

宣传词突出“非转基因”,这是过去几年来崔永元的工作重点,曾为此同转基因食品的支持者们——包括业内科学家与科普作者,展开数次论战。

而此番受外界关注的是,尽管他以“斗士”的姿态高调反转基因食品,但在其食品网站上,却出现了不少谬误,如打着“甄选非转基因种子”标签售卖的小米,实际上全世界却并无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小米。其食品的检测报告,也被指太具“灵活性”,检测了一堆种植过程中根本不会用到的农药。

一些评论怀疑,崔永元是否从反“转基因”斗士变成了反“转基因”商人,他之前的“斗争”是否是一种商业宣传,并指,这将对“公知”群体的公共形象造成影响。

公知的没落

近年来,公知在舆论场中的形象几乎呈现为一种下行曲线。

以崔永元为例,他曾是中央电视台最为知名的主持人之一,形象正面,社会声誉颇高。2013年离开央视后自费拍摄了一部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纪录片,由此争议渐起。

专业人士批评他的调查方法有硬伤、不科学,其支持者们则赞赏崔永元公开向权威挑战的行动。而在其后的一系列观点争执中,因其语言和行为走向偏激,不少人认为崔永元在这一问题中展现的执着已经有些“病态”。

公知同样如此。2005年时,某媒体提出这一概念,称其标准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但随着公知群体在网络舆论场的活跃,争议也不断出现。不少人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公知,其议题关注的焦点,似乎只局限于对政治体制的攻击,并且言论时常偏激失实,既无专业论证,也无深度思考,专业水平欠准,同初始标准差距不小。

2012年《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则使官方对公知群体的不满浮出水面。该文指责一些人“打着公共知识分子的旗号,却背离了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与良知。他们的基本言论价值立场就是反对,唱反调,而不论是非曲直。基本价值结论最终都是政府失德、无信、作恶,而不管事实真相如何,不分个别和一般……如此貌似为公共、公众呐喊,实则煽动、鼓惑,惟恐天下不乱。”

而后2013年知名公知薛蛮子因涉嫌嫖娼被行政拘留,更引发网络舆论对公知的自身道德约束产生不满和嘲讽。

此前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讨论中,公知也被指缺乏历史敬畏和基本的历史常识,党媒《红旗文稿》直言,“民众都懂的道理,公知不懂。”

背后的原因

时至今日,公知在网络舆论场中,其话语权已再无曾经“一家独大”的辉煌,而是频频被挑战和“辟谣”,其总体形象已经走向负面,成为颇有讽刺意味的贬义词,被指“往往是谣言的始作俑者和传播者”。

有评论人士称,公知这一概念在中国的舆论场中已经异化、劣化。

当并不具有相应专业水准和深度的演艺人员或是商人被推崇为公知,成为影响巨大的意见领袖时,其专业精神和客观操守的缺失,难免带来争议。

观点人士总结,公知群体的没落可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自身层面,部分公知的专业素养不足、逻辑方式媚俗、思考偏激极端;对于社会事件及公共议题的论证频出谬误;有“自由、民主、人权、体制、宪政、普世价值”等口号,而无“接地气”的解决办法等。

这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真正专业、客观、严谨的公知被大量“贩卖观念的二手商人”所遮盖。

先秦诸子可被看做当时的公共知识分子

社会层面,随着自媒体的盛行及信息时代的进一步深入,个体对信息的掌握程度极大提高,公知对议题走向的引领能力减弱,并且因公知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常被其信奉的意识形态所干扰,二者的隔阂疏离越来越大。

受众不信任的增加,自然使公知的话语权更加旁落。

对比

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Posner)曾写了一本书,叫作《公共知识分子》。

书中描述美国公知“身段灵活,见风使舵,随机应变,能迅速转移目标;多半倾向采取极端立场……他们最常做的事情,是针对眼前的社会争议性事件高谈阔论,就社会发展方向或健全与否进行反省与回应……对于事实,他们却常常掉以轻心,但又鲁莽地急于发表预言。”

所言颇为贴切,阐明了当下公知群体的思考和行事方式,实际上这也是他们频惹争议的原因。

事实上中国从来都不缺公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可以看作当时的公共知识分子,对社会进步起到的积极作用难以估量。

对于当下的公知群体,他们也许具有借鉴意义和进行自我审视的价值。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